我国文博系统馆藏珍贵文物家底基本摸清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01     作者:云菲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国文博系统到底有多少馆藏珍贵文物?答案在6月16日召开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总结会议上揭晓。历时10年,凝聚各级文博单位、数万文物工作者辛勤汗水的数字: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48006件/套,二、三级文物1612269件/套,基本廓清了全国文物系统馆藏珍贵文物家底。

    调查:“有”与“无”的现状对比

    2006年,青海省乐都县文物管理所报送珍贵文物数据为1274件,经筛选鉴定后仅为50件,数量虚高的原因是混淆概念,将一些残破不全、没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统计到了珍贵文物中。而在辽宁,500余件大部分原来被当做一级文物对待的珍贵文物经重新认定,包括黑山县文物管理所的一批高句丽时期的铁器,验证了北燕末代皇帝冯弘为对抗北魏打击请高句丽孟光、葛庐两位大将出兵辽西的历史,对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铁器铸造工艺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再如旅顺博物馆对馆藏佛经残片进行整理后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和佛教界的轰动。

    以上这些“有”与“无”的现状对比,反映出的是长期以来各文物收藏单位藏品的模糊不清——档案不健全、资料不齐全,鉴定不明、定级不准,账物不分、信息不畅。贵州省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该省已多年未开展系统规范的文物藏品定级工作,一些文物资料原有的错误、缺漏未得到及时纠正补充。安徽省文物局副局长汪顶胜也谈到,由于藏品借展、调拨等原因造成藏品与账目不符,多次不同专项文物鉴定及重复鉴定造成了缺报、漏报、鉴定意见不准确等问题。“一些文物收藏单位特别是中小型单位所收藏文物管理不善,因条件较差致使文物出现风化、锈蚀、霉变的现象并非个案,有些单位甚至没有完备的藏品档案,文物一旦遗失将无案可查,势必给破案和追索带来很大困难。”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吴兵如是说。

    正是基于此种情况,一项由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导,以摸清馆藏文物家底情况、提高馆藏文物管理水平为基本目标,以调查馆藏珍贵文物资源、采集馆藏珍贵文物信息为基本形式,以数字化的影像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的文化遗产领域的数字化基础工程——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自2001年在山西启动,先后经历了试点、试点推广阶段,2008年全面展开,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10年底,数据采集工作全面完成,累计拍摄文物照片3869025张,录入文本信息3.05亿字,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接收数据总量15.16TB。

    利用:电子“身份证”的有力支撑

    在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包括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技术标准3大类10多项规章制度,实现了馆藏文物登记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项目采集的每条文物数据均包括名称、时代、类别、级别、质地、尺寸、质量、来源、入藏时间、完残状况、特征描述、保存条件、保护优先等级等不少于28项指标及必要的影像信息,在内容、数量、质量、保管方式、管理利用等方面,都比以往有较大突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吴东风在会上表示。

    经过这次调查,每件馆藏珍贵文物都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在准确、全面、完整记录文物保护信息,完善我国文物、博物馆领域国情资料的同时,也改变了很多文博工作者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让他们开始积极探索馆藏文物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动态掌握每一件文物的保存和受损状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保障文物安全。“我们初步利用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来制定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筛选文物展品,感到非常快捷方便。”据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介绍,2004年平凉市博物馆编制展陈大纲选择文物展品,2005年省文物局开展全省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工作制定青铜器修复方案,2005年至2006年省博物馆在全省选择文物展品制定全省馆藏木质文物修复保护方案,2007年至2010年天水市博物馆、会宁县博物馆等编制馆藏书画保护方案和省文物局开展全省馆藏金属文物、丝织品及陶质彩绘文物健康评估和保护方案制定时,都受益匪浅。

    其实,凭借现代信息化和数字化成果的有力支撑,努力突破馆藏文物展示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实现文物资源传播和合理利用手段的创新,才是更为重要的目的。比如,甘肃省充分利用文物数据库建设了甘肃文物网站,开辟了网上展览栏目;敦煌研究院还将信息技术与文物数据有机结合,以独特的形式展示敦煌石窟的美轮美奂。广大文博工作者希望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文化鉴赏服务,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的责任感日益强烈。

    延伸: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提上日程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预示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但究竟浩繁到何种程度?举例来说,一方面,国家档案馆保管着文物7000万件,圣训、实录、御碟……异常浩瀚,清理起来不光是点数,每件都要有照片、有资料、有统计;另一方面,清查后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数量由原来的100万件上升到180万件,因为“什么是可移动文物”的理念在不断更新。

    “中央财政为此项目共投入专项资金2亿余元,全国共有上万名文博工作者直接参与。但是,可能我们今天做的这160多万件珍贵文物,只是国有可移动文物的1%都不到。所以千万别以为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工作量比不可移动文物要小得多,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普查量要以亿计。”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心中,国有可移动文物不仅仅是文物系统保管的这些,现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包括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都收藏有大量文物,“一日不清理建档登录,一日不安,就是严重的失职”。

    有一次,他到一个中国驻外国大使馆访问,那里有一些瓷器、家具、书画,有的还在使用,有的破损了扔在一边,有的干脆变卖了。后来经核查,原来有很多是来自故宫的文物。“那位大使告诉我,从那天起他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那几件文物还在不在。我们有多少单位保管着国有文物资产,心中没数甚至不知道。家里有什么、是什么状况都不清楚,这个家能安全吗?”单霁翔忧心忡忡地说道。

    因此,在目前已有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信息化工作覆盖和使用范围,完善馆藏文物信息化与中心数据库建设模式,推进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登录,建立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管理制度,已被提上日程。据悉,国家文物局拟于2012年至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范围为我国境内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收藏、保存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将对其数量、分布、保存现状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普查统计。目前,普查主要标准制订、普查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筹备普查试点和积极争取项目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全面推进。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