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农奴血泪 珍惜幸福生活——观话剧《农奴泪》
http://www.cflac.org.cn     2011-06-13     作者:汪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曲低沉凄凉的音乐哀鸣着,几组农奴受刑的场面静止着,观众的心窒息着……时间定格在令人压抑的旧西藏,话剧《农奴泪》拉开了序幕,把人们带进了西藏的历史长廊。

    为了纪念52年前的那个转折性的日子,同时也让年轻一代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居委会63岁的白玛云旦老人和其他几位经历过新旧时代的同龄人一起,组成了一个主创小组,用他们看见、听见、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故事,自编、自导、自演了这出控诉旧西藏黑暗统治的话剧。就像剧名《农奴泪》一样,话剧真实再现了克松人在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的凄惨生活,让观者看到了昔日农奴悲愤而无助的眼泪。

    《农奴泪》以农奴赤来多吉一家六口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描述了民主改革前,克松庄园农奴赤来多吉一家生不如死的生活,他们不堪忍受农奴主的剥削压迫,奋起反抗,却遭到农奴主的残酷镇压,而后在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带领下,农奴主被推翻,地契被焚烧,他们获得土地和牲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山南地区克松村成为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是西藏民主改革后第一个成立农村党支部的村庄,从而带动了整个西藏民主改革的进程。

    正如话剧《农奴泪》发起人之一白玛云旦所说,编排《农奴泪》是希望通过真实的故事,让人们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历史;让广大农牧民特别是青少年懂得爱国主义,珍惜民族团结,这也是所有翻身农奴的心声。

    “天上的飞鸟之中,唯有麻雀最小;地上的人群当中,唯有农奴最悲惨。”舞台上,克松庄园的奴隶嘎夺失去丈夫赤来多吉后哀怨的歌声,让人心酸。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藏仍然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农奴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农奴的身份,像剧中赤来多吉和嘎夺的儿子年满8岁就得成为庄园里服劳役的差巴,成为农奴主众多“会移动的财产”之一,这在当时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舞台上,管家对农奴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毒打;饥饿难耐的农奴与庄园里的狗争食;各种酷刑草菅着农奴的生命……农奴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反抗了,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终于,他们等来了解放军,分到了土地、分到了牲畜,成为了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农奴泪》全剧分9场,逐一再现了曾在克松庄园做差巴的奴隶们极为悲惨的生活场景,也表达了翻身得解放的西藏百万农奴人身获得自由的喜悦心情。剧中26名演员全部来自克松村居委会,他们自己准备了服装、镰刀、背篓、油壶等道具。他们有的演自己的先辈,有的演自己,可无一例外是他们熟知的记忆。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让历史在舞台重现,正是为了让大家以史为鉴,告诫人们勿忘过去,珍惜现在。

    只有经历过严冬的人,最能懂得阳光的温暖。《农奴泪》结尾,农奴们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表达的正是百万翻身农奴获得新生的无限感激之情。

    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回到了祖国大家庭温暖的怀抱,使西藏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西藏的民主改革,摧毁了“三大领主”和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了“三大领主”对广大农奴的人身占有和经济剥削,不仅解放了农奴,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拯救了整个西藏,为西藏打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新社会的大门。

    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实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获得解放。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个纪念日之所以受到人民拥护,是因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切实感受到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50多年来西藏民主政治建设开天辟地,经济发展的巨大飞跃,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奴泪》由昔日的翻身农奴自己排演,对纪念西藏民主改革更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的苦,再多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剧中这熟悉的旋律仿佛带领观众从《农奴泪》回到了现实,从旧西藏漫漫长夜回到了日新月异的新西藏。

    舞台下,昔日的农奴主大庄园成了克松居委会,曾经的农奴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正和千千万万的翻身农奴一起,沐浴着党的阳光,充分享受着西藏改革发展的成果,为西藏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