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视剧共产党员形象塑造的突破与创新
http://www.cflac.org.cn     2011-06-13     作者:丁亚平 张绍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电视剧艺术创作也呈现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现实题材作品中的党员形象聚焦于今日中国,叙述与国家政治领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力图开创一个既追求革命理想信仰又具有丰富人性内涵的“新英雄主义”时代。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国产电视剧,如《你是共产党员吗》《新星》《好人燕居谦》《命运》《贞姐》《苍天在上》《省委书记》《共产党员张小民》《党员金柱有点忙》《孔繁森》《任长霞》《忠诚》《好爹好娘》《至高利益》《国家公诉》《党员马大姐》《文化站长》《远山的红叶》《咱爸咱妈六十年》《能人冯天贵》等等,成就斐然。从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党员形象群体正渐渐地发生着改变,这些主人公形象逐渐脱离模式的僵化限制,在承继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和时代对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话语和时代更迭的现实性同构,产生了党员形象全新的价值意义和研究范式。

党员形象全新的价值意义和研究范式

    语境与文本

    1978年,邓小平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从而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与全球化相联系的漫长路程。30多年来,中国的现实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现实情景始终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镜像之源,这既是由影视的特性所决定,亦是由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其中,电视剧创作中很多真实动人的党员形象体现出了时代精神风貌和宝贵的现实品格。

    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中,《新星》《党员金柱有点忙》《镇长》《文化站长》等作品描写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农村的群众党员作为带头人,为开创美好新生活而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体现了揭示中国农村在改革中的现实矛盾,讴歌了农村基层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尤其是《党员金柱有点忙》中的黄金柱形象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小庙乡党委书记的黄金柱在黑势力代表赵宏昌面前挺身而出,体现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一些地区问题的严重性。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苍天在上》播出后,反腐倡廉题材在荧幕上持续热播,这既是一个特殊的电视现象,也反映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腐”成为了国家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播出的《抉择》《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红色康乃馨》《忠诚》《至高利益》《远山的红叶》等作品,塑造了如黄江北、王瑛、李东方等一批生动丰满、震撼人心的反腐党员干部形象。这些优秀作品和人物形象表明了电视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突破限制,直面生活和触及敏感领域的巨大勇气,也表现出他们善于把握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呼唤人间正气的强烈责任意识。这些党员形象是党心、民心和艺术家的良心的合力,在血色深沉的思想主题和豪迈大气的艺术表现中撞响了反腐肃贪的警世洪钟。

《好人燕居谦》剧照

    此外,还有一些表现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作品,如《好人燕居谦》《共产党员张小民》《咱爸咱妈六十年》《能人冯天贵》,这些作品中的基层党员干部以平凡而伟大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崇高,围绕新的公共话题展现了新时期我党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呈现了国家话语倡导的价值趋向。

    这些优秀的党员形象是党员的政治身份和时代语境及社会现实之间摩擦时发出的各色动人音响。语境的变迁在文本中人物形象塑造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适应广大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通过艺术的自然力量表现出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以他们积极向上的新精神和新活力,带给我们别样的温暖。

    中心与多元

    艺术作品中的党员形象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宏观政策、党的阶段性目标的宣传口径和具象化体现,也是党和老百姓相互关联的重要精神渠道。因此,成功的党员形象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应符合社会主流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正如托马斯·沙兹指出:“集体理想仪式化的首要戏剧化工具就是类型的英雄人物——即为动作或人物主导文化态度提供一个聚焦点的中心人物或若干人物。”这些作品就是力求从先进意识觉醒的时代英雄身上表现主流价值观的神圣性和引导性,从而树立起积极、正面、光明,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国家形象。电视剧中的党员形象对大众的价值理念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功能,其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真正深入民心,就必须与大众文化融合互动。而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不断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时代符号,艺术创作者也开始倾向多元化的阐释和表述方式。

《抉择》剧照

    首先,这种多元性表现在题材和人物身份的选择上,有表现农村改革风潮的《新星》《党员二楞妈》《文化站长》等;有表现反腐倡廉的《苍天在上》《抉择》《大雪无痕》等;有表现基层党员的《好人燕居谦》《能人冯天贵》;有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表现模范英雄的《共产党员张小民》《孔繁森》《远山的红叶》等;还有虚构性的表现普通百姓情感历程的《咱爸咱妈六十年》《好爹好娘》等等。这些作品表明,在近年来的电视剧创作中,党员形象在继续承载中心价值的基础上,其叙事环境倾向于取材于现代社会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生活画面,反映出处在同一社会形势下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状态,以多元化创作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观众的需求和喜好。

    其次,这种多元性还表现在叙事视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中:如《省委书记》的导演苏舟曾表示,力求表现书记是怎么生活工作的,《好爹好娘》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所描写是一些最基本、最细微的小事来反映人物的朴实与崇高;《远山的红叶》立体化地呈现了女纪委书记王瑛的形象:在与贪污分子的斗争中,她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但当她身患肺癌时充满了脆弱与无助,有对生命的无限留恋,对母亲、丈夫、孩子的深情牵挂。同时本剧还着意表现了王瑛所富含的女性美:她热爱生活,朴素的正装外她总喜欢搭配粉红的丝巾。她在丈夫面前柔情似水,对待同志和百姓总是和蔼可亲。这些党员形象反映的是主流价值观,有着鲜明、集中的党性,但其多元化的创作思维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颇具观赏性,契合了当前娱乐性、消费性的观剧氛围。

    再有像《党员二楞妈》《党员金柱有点忙》《咱爸咱妈六十年》《能人冯天贵》等剧的主流价值观也是在各色小人物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应该说,日常生活、历史文本中的细节可能触碰到更根本的问题,这里呈现着本质的真实。此外,在表现手法上,除了传统的正剧以外,很多创作者还以轻喜剧和喜剧(非闹剧)的形式进行表现,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追求实现社会主流价值倡导的公平和正义,是很多人的梦想。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应建立起新的范式与表达方式,让党性和国家话语以活力四射的姿态和充沛的正面能量注入到百姓的精神世界中,这就需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合一,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与民众情感及伦理化有机缝合,发展一个多样而又具基本价值形式的电视剧产业方向。

《文化站长》剧照

    民间立场与话语选择

    总体来讲,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权威意识向平民意志的整体转型时期。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平民化走向和民间立场成为了当下电视剧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本质上而言,电视剧天生属于大众文化,因此采取民间立场,为老百姓发声,塑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党员形象是明智之举。

    显然,提高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水平,必须在思路上作些调整,要“从以前高、大、全的思路上走出来,让人物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新时期以来电视剧创作中出现的重要转变,就是宏大的叙事转变为朴素真实的民间立场。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真正具有经典意义的人物形象是要具有充分的主体意识,并且在社会性空间内生存,真正经典的党员形象创作也应该让“党员”不再成为一种介于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所指,而是一种切切实实的人的形象,其话语选择也应该是为群众发声,而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没有亲民性的党员形象实际上也是对人的价值和党性的一种消解,因此,党员形象塑造应该具有诚意和责任感,真正面向底层民众,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党员二楞妈》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憎爱分明、可亲可敬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她为讨公道奔走呼号,闯林业局长的家,扰乱县委书记的会场。在这位“惊世骇俗”的二楞妈身上,其实充分体现了贫困山区妇女的鲜明个性以及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队伍的高度信任。再如不久前央视热播由潘长江自导自演,反映城市农民工的大戏《能人冯天贵》也成功演绎了农民工面对情感、家庭和生存的困惑与选择。冯天贵是典型的农民工,但在他的身上,具有都市人所缺乏的对待生活和责任的态度,对理想生活的勇气和热情。作品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位新型农民工党员的形象,同时也呼吁国家和社会关注这些城市中的特殊群体,作品投射的那种关注当下社会民生的目光,让我们为之动容。

    采取民间立场所表达出的话语,往往并非一味慷慨激昂,而是着力于表现历史进程中的具有丰富性格的小人物,带给观众心灵上的撞击和震撼。这些人物往往都平常朴实,但同样具有英雄主义情怀,秉承执着的信仰穿越时光阻隔,履行对人民的承诺。这种民间立场和话语选择,增加了观众对党员和党性的丰富性理解,获得一种更为深刻的净化和思考。从政治话语到人的话语的选择过程,党性和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而最直观的形象是人的形象。在这些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创作者着重对于人物形象的人性化构建,巧妙地把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置换为人性伦理和个人情感,从而最终在大众文化逻辑的层面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和共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只有塑造具有平民特征和人性深度的“人的形象”,也才能塑造出真实、完整而富有个性的“党的形象”。

    目前《焦裕禄》等电视剧已于近期开机,在今后的创作中,党员形象塑造应在所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规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艺术创作也成为商业化成熟机制下的产物,党员形象的思想性、崇高性、精神指示性及社会道德的引导性在创造时应避免沾染消费主义的气息。例如目前部分作品中出现的“激情叙事”、媚俗化倾向,浮躁跟风冲着拿奖或者依靠红头文件强制推销的半成品等等,从长远来看,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作品本身和人物形象的艺术生命。时值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在大量涌现的献礼作品中应该切实避免以上这些问题,改变高高在上的单向度宣教姿态,深入社会民生,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使命去思考和探索,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谱写中国共产党与民心紧密相连,向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昂扬挺进的辉煌篇章。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

《永远的忠诚》剧照

含着热泪拍“沈浩”

    《永远的忠诚》是我和剧作家石零先生合作的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英模人物电视剧若干部中的一部,这类主旋律的电视剧创作对我们来说已经有许多年的经验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我们合作的《有这样一个民警》,之后又有《好人燕居谦》《百年忧患》《沟里人》等,为全国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中开了一个先河,后来同类题材电视剧蜂拥而至。但是这类题材很容易被观众认为是好人好事应景宣传品,多数被排除观赏之列。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创作者没有认真研究这类题材的优势,发掘这类题材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思想,创作者自己就没有完全接纳他们,对他们的事迹不以为然,更不被他们所感动。因此在创作上也不会激情投入。我从来都认为一部作品如果创作者没有激情冲动,不爱你的主人公,那么这个作品一定是空洞无物,只剩下一点技术活儿,今天的观众是智者,眼光很“刁”,鉴赏力相当高,对这类题材的电视剧没有真情实感的“干货”观众根本睬也不睬,更不可能认同你表现的英雄人物。

    《永远的忠诚》与我以往的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一样,都是英雄先进模范人物为第一主人公的。首先我认为英雄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是客观存在的,表现这些英雄人物应该是电视艺术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美国能有电影《巴顿将军》,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沈浩。所以沈浩的出现是人民的期盼,社会的召唤,是变革时代的一份必然的动力。拍好这类题材电视剧,我是有深刻体会的。首先对真人真事的英雄,不管他有多大的丰功伟绩,不管思想境界有多么高尚,在艺术处理上要举重若轻,把握住人物的平常状态,和人物精神世界的平凡品格。绝不能把他们当成举世无双的神人圣人。千万不要制造英雄制造先进,当然大凡能进入我们创作视线的英雄模范人物一定是有他们超众的壮举可歌可泣先进事迹,尽管这样,也还是把握住人物的凡人小事,常人常态,让他们具有更多的普通人的品格,还原于一个人性的本能,真诚的再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观众对你表现的主人公信任度提高了,它才能打动人。我在剧中处理沈浩接受下派小岗村3年的任务时,我们没有表现他如何服从、以及对工作的豪情壮语。而是先表现他作为一个生活在省会城市,生活富裕的省直机关干部,面对下派任务的第一反应:“没有想到”、“突然”,安徽省财政厅厅长找他谈话时,对于那些下派理由,沈浩当时只是嗯嗯啊啊地答应着。最后谈完话之后,他没有立即回家,开车到河边想了半天,一时也想不开,苦恼于如何给爱人解释,20多年在财政厅没有大成,本来也多受家人讽刺,现如今下派农村,更让他难以启齿;况且家中还有90岁的老母和正在上学的女儿。我们紧紧抓住一个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塑造一个真实的沈浩。我们就在这种凡人小事中奠定了他在小岗村6年的根基。同样,他爱小岗人,善待小岗人。他给贫困户修房,给老太太送拐杖,给傻二送衣,还有他善解人意,宽容善待大包干带头人,包括那些反对他的人,这一切我们都是处理成他极为平常的行为,他没有故意要做秀给人看,故意表现他要为人民做好事,这些都完全源自于他的博爱情怀。如此才能得到大多数小岗人的支持和理解,小岗人愿意跟随他奔小康,走致富之路。6年中我们可以不谈“英雄”,但他在小岗村民心中就是英雄。

    剧中的沈浩形象正是我对“沈浩”敬畏之心由衷、真诚的呈现。任何主观臆想的强加于观众所谓英模人物效果都是不成功的。

    从开始采访到拍摄,深深为沈浩这样的人物感动,他为人真实,对人真诚,办事认真,为小岗村办了那么多事情没有任何索取,6年的风风雨雨,经受了那么多委屈甚至挨打恐吓,都没有动摇他为小岗村服务的信念,就这一点一般人难以做到,村民讲述时掉泪了,听者的我眼睛湿润了,被沈浩感动的我久久不能入睡,这份感动成了我要拍好一个真实沈浩的艺术形象一股涌动的热流。在剧中许多场景中沈浩在村民中吃饭喝水,抽烟,拉家常,亲如一家,他在为徐胜利家办长途客运线路是那么尽心;为小岗面业解决电站问题他能把自己灌倒;为了引进外企他不厌其烦游说,是他那份对小岗村的热情感动了吕总,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百姓办事的信念在激励着他。因而赢得了小岗人三次红手印留他,这正是人民对一个干部的最大的褒奖。这个形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正如剧中角色的一句台词说,“如果我们的大小领导能像沈浩这样,这个社会早就和谐了”。拍摄成功这部戏,塑造好沈浩艺术形象是我一个电视艺术工作者对社会的一份奉献。

    沈浩是个顶天立地七尺男儿,血肉之躯,有情有义,他是个大孝子,是个有责任心的丈夫也是个慈爱的父亲。在剧中多处情节展示出了他的儿女情长,从生活到剧本,从拍摄现场到后期制作,我都是含着泪在工作。人们常说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女儿要爸爸回合肥为自己过生日,离家几个月了,女儿提出这样个要求不过分,他当然承诺,保证回来同女儿过生日。就是这一天,女儿的生日,他给小岗村办事忘的一干二净,当他想起来赶回家已经是深夜了,女儿当然不知道爸爸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她生气了,沈浩看着女儿脸色,深感内疚,他向女儿检讨自己,女儿不听,出怪相讨好女儿,女儿不理,最后没辙,他头朝下,脚朝上,倒立在女儿面前,女儿真的控制不住了哇哇地痛哭。拍这场戏,我的眼睛湿了,监视器屏幕上模糊了,我在怀疑自己的感情太脆弱了。转身发现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哭了。现在我不知道观众看到这个场面会有什么感觉,但我相信,只要是正常人,只要为人父为人子都会为慈父般的艺术形象而动容。我怀着对沈浩这份敬畏之心完成了剧中故事讲述,沈浩在小岗村6年中,他对得起小岗人,对得起大包干带头人,对得起党组织,但是唯有对不起的是生他养他的90岁的老母亲,为了事业没有在老母膝下尽孝,这是沈浩多年的心结。我们把这条线一直埋伏在整个故事中,不时提出来,酒后吐真言,一次在沈浩喝醉酒倾诉出他内心的苦闷时说道出了他在小岗村工作太难了,他真的不想干了,越说越激动,说到合肥的家,说到妻子,说到女儿,说到90岁的老母,他失声大哭。我在处理此段情节,使用大特写镜头表现沈浩的痛苦表情,还在这场戏的后面插入了远在萧县老家的老母亲形象,老人白发苍苍倚靠在村口大树旁,一双昏花的老眼望着大路的尽头,嘴里念叨着我的乖儿说回来看我的,就这几天要回来的。这样的画面无疑加重了张这场戏的煽情分量。

    对沈浩这份敬畏心,让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处于亢奋的状态,在高温三十八九度的酷暑中,有的年轻女演员都热得晕倒现场,我从没有离开现场一分钟,而且我在现场从不觉得疲劳,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精神十足。大家以为我这把年龄能够如此精神振奋,猜测说导演肯定是吃了人参果了,不然的话我们年轻人都比不过他。其实我什么也没有吃,只是让沈浩这点事鼓动的,拍不好我茶饭不香。我说电视剧是一个情感操作的活儿,如果没有对它的冲动激情,肯定吃不了这碗饭。要让作品感人,你一定要投入足够的情感。这么多年,我获过许多大奖,得到观众认同也就是我的秘诀吧。

(张绍林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国家一级导演)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