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社举办新闻界专项教育活动系列讲座第四讲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31     作者:     来源:中国文联网

    5月30日,中国艺术报社举办“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系列讲座第四讲。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朱虹子以《从三次变革看当代媒体运营》为题,畅谈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当下报业变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艺术报社全体采编人员参加了讲座。

    朱虹子同志先对所谓“三次变革”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第一次报业变革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突出特征是各种周末类报纸和报纸周末版的推出。这些周末报体现的是新闻写作方法的变化,相对突破过去的官样文章追求文风的自由和对生活对人性的关注。这次变革的背景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个背景下需要报纸起到活跃思维的作用,对市场经济的一些争鸣、讨论进行关注。这个时段是报纸进入新形态的萌芽阶段。第二次报业变革发生在世纪之交,变革的背景是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突出印记是各种都市类报纸和财经类报纸的出现。财经类报纸在世纪之初迅速发展,这类报纸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企业运营规律进行设计、经营、管理。都市类报纸的产生一部分是媒体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一部分是投资人已着眼于媒体产业的这一文化市场高地。这个阶段的媒体真正全面进入了现代媒体的概念。第三次变革是当下我们面对的即将全面启动的报刊改革,转企改制迫在眉睫,是整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良好、企业制度日益完善之后逐步推进的过程,媒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繁荣发展文化是大国崛起的必然诉求。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现实环境表现出对全球信息同步传播的需求,对于新闻媒体的变革的要求非常强烈,要做大做强自己的媒体,使得我国媒体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公信力的权威平台。要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媒体传播的优势是十分必要的。

    然后,他结合自身经历并以多家报纸的实际情况为例,概括介绍了三次变革的特点。他认为,第一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为王”,有好文章,面向读者,这是初级阶段的要求。第二次的特点是注重运营、定位。对媒体的认识、了解经过十年的探索以及吸取国外的经验更为丰富。大量现代媒体人才经过培训以及从国外学习媒体产业的专业人士的介入,使得中国出现了一批媒体经营人才,为今天的改革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对于文艺类媒体改革,他认为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先例,但有些规律值得借鉴,成功的标准是按照全媒体来衡量,要做到被市场认可、被受众认可。他指出,报纸的运营选择一定要找准定位。明确“我是谁,读者是谁,市场是谁”。第二是要做出特色,特色是在同类媒体中脱颖而出的基础。第三是对规模的精确掌控与管理,规模既与利益相关,也与风险相关,是运营机制进行细分之后的保证,也是竞争力的核心,运营机制、目标定位设定要选择合适的规模,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精确才更有效率,更能出效益,才能及时规避管理风险,才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他针对免费媒体这种模式的市场空间,结合《中国艺术报》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参加会议的采编人员针对这次讲座内容展开了讨论。

    这次讲座结合实际事例,生动具体,针对性强,大家听后感到拓宽了思路,很受启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