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数字技术的双重想象——中澳新媒体艺术展印象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30     作者:康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超越之上(截图) Grant Stenvens(澳)

遛白菜日记(截图) 韩冰

    《死亡的胜利》《堕落天使》《疯狂的梅格》《帕纳苏斯山》《雅典学院》……当彼得·布鲁盖尔、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在贝多芬《庄严弥撒》的旋律中以被数字技术改写的3D动画形式投射在济南园博园国际会展中心一号展厅的墙上,缪晓春的数字艺术作品《重头再来》让观众惊叹不已。于是不少人停下来,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

    《重头再来》和其他20多件作品一起亮相于中澳新媒体艺术展。这个“想象澳大利亚——中国澳大利亚文化年”的重要项目,既是中国观众对澳大利亚的想象,亦是澳大利亚艺术家对中国的想象。实现这种双重想象的路径,是新媒体。

    《重头再来》片长只有14分38秒,但却无疑是新媒体艺术中的“好莱坞大片”。文明发展史中的矛盾、现代科技作为“兴奋剂”的人的欲望、人类命运的叩问与迷思等主题,在令人目眩神迷的3D映像中被艺术家一一提出,并得到深化和延展。用此次展览中方策展人、中国数字艺术协会副会长王泊乔的话说,近百人的缪晓春团队,其制作水准相当于电影界以制作《星球大战》三部曲、《变形金刚》、《侏罗纪公园》3D特效而闻名世界的工业光魔,而缪晓春则相当于工业光魔的创始人卢卡斯。

    与缪晓春在西方经典中寻找灵感的向度不同,四川美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张小涛则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他与考古学家张建林合作,用两年时间搜集、拍摄了大量藏传佛教、考古学、藏学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推出15分钟的动画短片《萨迦》。数字技术是虚拟的,但张小涛却在虚拟世界中,用手印、地图、考古学家、高僧、唐卡画师等文化符号,让观众在宗教的超验世界与现实的物化世界之间陷入沉思。

    一个农村青年在韩冰的《遛白菜日记》中,用链子拉着大白菜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闹市郊野,在他人异样的目光中表达着对物化世界的质疑和对现代化的反思;在动画短片《LV森林》中,卜桦创造出一个奢侈品堆砌起来的“天堂”,这其实是一个被奢侈品“绑架”和“抽空”的世界;藏族兄弟次格与亚次旦纪录了用啤酒瓶搭建佛塔的过程,借佛塔这样的文化符号被啤酒瓶这样的消费符号消解,来思考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命运……在中国艺术家的影像中,无论表面风格如何多样化,但始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

    澳大利亚的新媒体艺术呢?“澳大利亚多媒体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表现澳大利亚艺术、文化独特却又普遍、复杂而又内敛、自信并且大方的魅力。”这是此次展览澳方策展人Reg Nettw给出的答案。

    Reg Nettw的观点在澳大利亚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印证。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而Jess MacNeil则呈现给中国观众《歌剧院外的脚步》。他将目光聚焦于悉尼歌剧院外的台阶,记录那些随着日光不断移动、变换的影子,这出人意料的“旋律”演奏出日常生活的诗意,中国观众看到的是完全陌生的悉尼歌剧院,但又在心中唤起美好和愉悦。在Grant Stenvens的《超越之上》中,一段漩涡状排列的文字让人想起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圆形废墟”诗学和“迷宫”哲学,观众不禁自问:我们真的了解文字的含义吗?我们该如何穿行文字背后的“意义漩涡”而不被“淹没”?如此种种,果真独特又普遍、复杂又内敛。

    中澳新媒体艺术家以高科技为画笔,为济南观众描绘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此次展览既是中澳新媒体艺术展的首展,也是济南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新媒体艺术展。同时举行的中澳新媒体艺术对话展上,山东工艺美院、山东师范大学和济南本地的10余位新媒体艺术家集体亮相。不少观众在中澳新媒体艺术对话展策展人、山东工艺美院副教授顾群业的作品《镜像》前手舞足蹈,因为这样可以触发镜中角色的动作。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离开计算机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看来,技术手段之外,创意对新媒体艺术来说可能更为重要。“新媒体艺术在今天的蓬勃发展趋势,所反映的是创意经济时代观众不断丰富自己感知体验的消费需求。”潘鲁生如是说。澳大利亚驻华公使梅耕瑞对展览的点评是:“有意思!”这个“有意思”,也正是创意的另一种表述。的确,无论就新媒体艺术而言,还是着眼于新媒体产业,创意都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而在王泊乔眼中,此次由澳大利亚中国艺术项目组、中国设计艺术院、中国数字艺术协会、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单位主办的展览,正是开启中国新媒体艺术未来的钥匙。当今中国的多媒体艺术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传播最广的中国多媒体艺术,当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画卷》和上海世博会中的影像版《清明上河图》。虽然它们分别拥有数亿观众和数千万参观者,但都是利用数字艺术手段对传统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其内核依然是传统文化。而回顾文明发展史,当一种新媒体艺术出现并日趋成熟,其创作主流和代表作,一定是基于这种新媒体而创作的作品,如青铜器上的铭文、宣纸上的中国画、画布上的油画等。在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新媒体艺术领域的王羲之、张择端。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