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区域文化的特质、创新和发展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25     作者:谭纯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南宁作为现代化的首府城市,应在与整个西部乃至全国各省市文化特点的比较中找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明确了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区域文化的创新才有目标,才能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全方位、持久的影响。所以,深入、细致地研究南宁的区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南宁区域文化的特质、创新和发展

谭纯武(广西民协副研究馆员)

    南宁简称“邕”,别称“邕城”,历史上的南宁属百越领地,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80年的历史。南宁自古就是我国南方的边陲重镇和著名商埠,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厚实的文化历史底蕴。南宁区域的文化特色是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不断创新和不断超越的鲜明个性。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晚会盛况   卢伊琳/摄

    兼容并蓄的特质

    历史上南宁区域文化的活跃性、开放性与现代气息使它具有较强的相互交融与辐射能力,在吸收与交融的过程中兼容并蓄,择善而从,吐故纳新。在南宁的历史上,壮族先民就有一定的博采众长的文化特质。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部落,壮语称村落为“蛮”、“板”,称水田为“那”,称水牛为“怀”,他们在接触汉族以前,长期过着分散定居的农业生活。随着中原先进生产工具的引入,壮族也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新技术。例如牛耕技术是由中原传入南宁的,壮族正是在这时候才学会用牛犁田和使耙碎土等等,有关犁、耙、锄、铲等铁制农具的称谓与汉语几乎同音,如壮语称犁田为“垒那”,“垒”即“犁”的转音,说明壮族农业生产上使用的铁制农具和耕作技术,主要是从汉族那里传进和学会的。皇佑四年至五年(公元1052年至1053年)狄青率兵进入广西与侬智高发生战争,被历史学家们考证为黄河流域文化南下进入南宁较为准确的年份。由于南北各地汉族的先后迁入,带来了北方、江南及沿海一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生活,这就使得当地的壮族和汉族在广泛的领域中相互渗透,使壮族从各处迁来的汉族身上学会许多新的东西。例如山东白马人迁居来南宁定居,运用当时黄河流域较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如夏历的推算和运用,二十四节气用于农业生产,对于适时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和收成等,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起了明显的作用,从而对南宁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南宁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居于壮族地区先进的地位。

    南宁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内涵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南宋狄青率军南下,在文化上对邕州影响最大的是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把黄河流域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各族子弟。宋以前,邕州等地兴办过学馆,但学馆很少,只有上层人物或富家大户的子弟才能入学,一般百姓,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子弟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都没有资格入学,平话人来定居后,为了培养后代子孙,按平话人的传统习惯和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在城镇,甚至村落都普遍开办私塾、大馆和设立书院等。可见黄河流域文化南移进入邕州,促进了本地的文化及经济繁荣。此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最明显的范典。

    南宁区域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表现为物质文化领域的不断扩大,精神文化领域的不断深化。南宁区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其壮民族的自我主体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个主体渗透在本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及风俗习惯中,这种区域文化具有强烈的继承性、连续性及适应性,南宁区域文化的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在主观上为引导和创新南宁区域文化提供了人文条件、理论基础和实践保证。正是基于这种努力,南宁的区域文化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获“中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获“联合国人居奖”。

    文化传统的创新

    就南宁区域文化的创新而言,保护、管理好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南宁的区域文化要突出特色、展示个性,要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着力开发文化资源的精品、极品和孤品,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文化主题,形成南宁壮民族的地域特色,将优越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成为文化品牌,让灿烂的壮族文化在开放中发展、创新和繁荣。潜在的文化力在长期的作用积累中,其作用就像一只隐形的大手,可以托起一方水土一方人。这种来自于现代生活观念的影响,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诞生的南宁新文化思想,风格各异,互相竞争,相互吸收,相映生辉,对南宁城市的经济现代化建设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这方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是一个典范。自1999年开始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民歌艺术节给南宁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在以文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发展生产力提升先进文化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南宁市吸取了外地节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给民歌艺术节定了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民歌节为载体,提升南宁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拉动经济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南宁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愫和对民歌的推陈出新及与世界文化交融的大胆探索。在民歌节的经营运作上,南宁市委、市政府2002年作了大胆尝试,成立了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行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从而构成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通过南宁国际民歌节,南宁人开始走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自卑,并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调整自己的思维,开拓新的思路,在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仅前4届民歌节的经贸洽谈会,南宁市共签订513个合同项目,金额达172亿元,签约内联项目93个,签约总金额达125亿元,同时还签订了146亿元的商品成交合同。

    笔者认为,南宁应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圈,积极继承和挖掘其1600多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并要提高品位,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强化建设“文化南宁”的理念。南宁市文化产业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具有浓郁南国民族特色,体现“中国绿城”风貌,具有较强吸纳力和幅射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这样才能把南宁建成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文化城市。

    南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也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具有南方风情和沿海开放特点的首府城市,其厚重的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为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优越的人文基础。在南宁区域经济的发展史上,文化创新将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壮民族要保持强盛,文化创新就没有止境。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