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传统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25     作者:刘临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也许我们已毫无意识地被时代飞速的列车裹挟而行,步履匆匆,无暇顾及路边的风景,视野和生活方式过于盲从和浮躁,满目充斥着商业化的冲击,耳边弥漫着“时尚化”、“全球化”的语境,使笔底作品少有内涵且急功近利,迎合市场,追逐所谓的新颖。人们整日忙碌,内心焦虑,很难忘却纷繁,沉下心来回望传统,细细品读传统,很少有人能冷静地审视我们自身的浅薄和对传统的冷漠,更难奢望在传统滋养中浸润修复疲惫的身心。或许传统已离我们日渐疏远,或许我们对传统的魅力早已熟视无睹而漫不经心;然而无论怎样,传统在今天既不应再被片面地视为沉重的“包袱”,当然也不应被人为地“神化”而顶礼膜拜,更不是被人们简单地拿来作任意套用的面纱。

    其实,理性的“传承”也好,盲目的“否定”也罢,传统基于我们是绕不过的话题。它是血脉,是遗传基因,后人抹不掉也改不了,它已在我们的思维和肌体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传统的DNA决定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向和轨迹,无论是否喜欢都无法改变。尽管当下人们已开始重新意识到回归传统的重要,但对传统如何重新解读,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似乎仍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传统的长河,虽则远矣却历久弥新,重新认识传统,我们愿意它是“活水”和催化剂,其丰厚的资源应是充盈和易取用的;重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源流对今天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具有现实意义,正所谓“借古开今”,继往开来。

    传统作为一个大的文化概念,随历史演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强大容量,需要立体的解读和全面的认知。传统是一种精神,在时间长河的奔流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惠及后人并将长久延续。传统是相对稳固的精神体系和“资源”,其在不断完善和积淀中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对艺术传统的选取借鉴和继承有助于今天的艺术创新与实践。

    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标记和动态特征,在历史坐标上纵向看传统,可分过去传统和现代传统。过去传统经沉淀筛选留下的精华成为今天的宝贵财富,今天的创造又会随时间的磨砺、优化成为未来的传统。传统随时代的发展、充实、完善才会有价值。传统精神的内核,世代相传,衍革发展,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传统中,既在过去传统中,也同样生活在现代传统之中,过去的传统是我们民族得以自信的精神寄托,而现代的创造无疑会成为未来传统的延续。

    不能简单地视传统为封闭和静态的系统,过去只片面地认识传统的“物化”结果,忽略了它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只理解静止的“固态”范畴,没认识到它宽泛和开放的特性,只看到过去的传统,忽略了当下传统,忘记了传统的时态性和动态性。因此,无论过去传统还是现代传统,既相对稳定,又不凝固封闭,而是不断发展变化,总与时代同步前行成为社会文化的精神内质和人为品格的外延。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自身发展和完善尤为重要,需要扬弃和批判,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涤净泥沙留下精华,世代相传,薪火不断才是传统的真正价值所在。同时,传统并非固守某种程式,应不断有新鲜“营养”补充和外来文化的刺激以完善自身肌体的免疫系统使几千年的文化基因不变而生机活力永存。

    历史进程证明传统文化的包容力和吸纳能力不容小视,它是在自身大系统中丰富、完善并发展着。以“以西润中”、“融合中西”为代表的林风眠、徐悲鸿,在对民族传统的深入研究消化的同时,更是在西方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融合,将东西方艺术语言进行成功转换的开创性实践,创造拓展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延展了传统的内质,这种对新与变的开拓与实践,既有借用“他山之石”的胸襟,又有对传统认识的宽广视野。因此,他们在艺术实践的审美精神、意境创造方面仍然体现中国传统和精神品格,无疑开创了一代新风。

    作为精神财富的传统具有多样丰富性,如“紧劲连绵”、“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用线传统,金碧辉煌、典雅富丽的青绿重彩传统,文人意趣的写意笔墨传统,恣意豪放的书法传统、民间传统及外来艺术传统等,传统的多样与包容渗透使传统丰富多彩。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品味经典传统,在承传有序又开创新风的传统发展脉络中更自觉地吸收、选取有价值的营养并多向发力,创出属于自己个人风格面貌的时代传统。

    艺术贵在创新,只有不断传承开拓,大胆更新创造才能永葆生命力。历代画家对传统的吸纳和创造上的智慧为后世经典。吴昌硕从书法金石的传统中悟出了苍劲、骨力,使笔墨大气磅礴,厚重古朴;齐白石直追青藤,八大的笔法又融入民间艺术的营养,在文人传统与平民化传统间体悟到笔墨灵动的神韵及画外朴实平凡的情感;黄宾虹在传统之上创造了“黑团团,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的浑厚华滋、混沌之境;潘天寿则从传统的布局开合里发现自己霸气、张力与雄强的鲜明个性。

    客观存在的传统,经由我们的发现、认知、感受、觉悟和利用,才有现实意义,代代相传方显生命活力,有选择的吸取精华是对传统的主观抉择和科学的态度,不能使传统被“神化”,更不能被传统所累而束缚了人的创造和想象的本性,继承传统不是照搬、重复传统,那是“死传统”。“师古人之迹”还是“师古人之心”,是需要判断和选择的。传统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需要发展变化以适应时代要求,今天的社会生活千变万化,仅用古人“十八描”的线型程式来表现丰富多彩的鲜活形象则会显得力不从心。

    从认识论上理清传统的重要性和对当下的意义,而在方法层面却很难在传统中深入研究其精华,一是学养和知识水平,二是兴趣和心理上的抵触,导致对传统的取用仍有距离感和对传统精髓的理解之不足。我们应多些对传统精神层面的认识,充分利用这种独有“资源”,让我们的创作和研究、探寻得到经典的支持。

    任何艺术作品都与传统源流有着千丝万缕的机缘联系,一切有益的创作探索都是立足民族传统之上的高质量的实践,而任何实践又都是对传统的长期深入研究和艰难选择的创新过程。传统资源常用常新,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则一无所获,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又会走入“泥古不化”的误区。对传统的理解只靠形式出新,顶多是翻花样,万变不离其宗。要创造新的传统,其主观的“切实之体”的创新才有价值,要能从传统中悟出“道”,才能“垂久远”。

    今天的传统尽管还新还短,但作为未来的传统的组成值得欣赏和爱护,同样,对久远的经过时间沉淀的有活力的传统更应倍加珍惜,因为它是我们的文脉和根。

    吸吮着传统的雨露,浸润着传统的滋养,秉承着传统的恩惠,我们更应该丰富传统的内涵,接续传统的链条,扣合时代的一环,为后世创造未来的传统。

    刘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