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夏:30年磨一剑 寂寞修正果——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苏州首展暨研讨会举行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16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振夏 1941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苏州工艺美术职工大学校长,苏州市文联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江苏省委副主委、苏州市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政协副主席。

    1981年在苏州举办个人画展,上海电视台制作并播出“妙在传神——刘振夏的水墨肖像画”专题节目。1983年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个人画展;出版《刘振夏中国画肖像作品选》;应汪道涵市长邀请为美国旧金山市长黛安·范因斯坦作肖像画。2006年在海外出版自传性著作《情画未了》繁体字版。2007年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情画未了》简体字版。2010年12月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振夏人物画集》。2011年1月1日应邀参加首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刘振夏:30年磨一剑 寂寞修正果

——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苏州首展暨研讨会举行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寂寞修正果——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4月28日至5月20日在苏州博物馆举行。

    此次画展是刘振夏沉寂近30载后“复出”画坛的首次个展,分为“西北风情”、“远去渔歌”、“古风传奇”和“难忘印度”4个系列,展出其近年来创作的人物画精品近40幅,集中展现了刘振夏在水墨人物画领域的探索成果和独特造诣。

    中国建设银行建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王贵亚,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苏州市委常委、市人大副主任、宣传部部长徐国强,苏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向群,著名雕塑家、方增先先生夫人卢琪辉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画展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明龙等发来了贺信。

    开幕式前举行了研讨会,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言恭达,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国辉,中国美协理事杜滋龄等专家对刘振夏甘于寂寞、淡薄名利的精神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主持了研讨会。

    刘振夏是刚刚启动的建银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的首个艺术家,“寂寞修正果——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则是苏州博物馆推出的首个本土艺术家个展。

    本次画展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市委员会、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建银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承办,苏州市美术家协会、苏州博物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行协办。

草圣张旭(国画) 84×154cm 2000年

点睛图(国画) 141×278cm 2011年

秋水(国画) 97×119cm 2006年

印度街头修行者(国画) 127×97cm 2006年

    他在两方面十分突出

    方增先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院长、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

    首先祝贺刘振夏画展开幕。对于刘振夏同志在人物画方面的奋战和成就,我一向对他十分称佩。他在两方面十分突出。一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墨人物画中。我认识他是在1978年,那时他很年轻。当年经常听说他藏有很多新作,有时也偶然在上海的某些展览中看到他的原作,觉得进展很大,但他总不满足,不愿把作品示人,所以会令人觉得他性格有点不同寻常,实际那是一种对艺术追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另一点是他对写意性的追求。他的画与“写”的精神完全一致,凡画中所表现的一切物象,不论人物、背景,笔笔都以写的形态出现,这是很不易做到的,其中包括对人物的形体、神态、质感、远近等等一系列技巧,他都能随意为之,实属不易。当然,一幅人物画应包含整体的艺术把握,刘振夏可以说都已做到。这些方面,这里我就不多谈了。(摘自贺信)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孙克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很高兴我们在苏州举行这样一个隆重的、高端的学术论坛,探讨刘振夏先生的人物画艺术,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因为这样精彩的展览在北京也不是经常能够看到。刘振夏先生的作品,我非常遗憾的是,过去接触得很少,他“沉”得太厉害了,这30年基本上没有听到他的名字。年初在杭州看到他的画作,这次又集中看到他的作品,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些问题,他在展览里都提出来了。

    我谈三点感受:第一,刘振夏先生人物画达到很高的水准,在当前的国内人物画里面可以说个性独到,技巧非常完美,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方面需要我们很好地去认识、去探讨,包括做横向的比较,跟当代的画家去比较。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人物画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要很公允地看他的艺术成就。

    第二,刘振夏先生甘于寂寞,主动地要沉寂几十年的时间,取得这样的成果,这种“寂寞修正果”的定力、这种对于艺术的虔诚态度,对当下画坛的启示尤其重要。像刘振夏这样沉下心来,不去追求物质,不卖画,不被市场和金钱所侵蚀,坚守自己的信条,很难做到,这种精神我觉得是可敬的。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三,怎么样发扬、提倡刘振夏对艺术追求完美、追求高度的这种精神?我觉得,中国画要复兴,没有这样的精神是复兴不了的,我们的画家如果都能具有这种精神的话,那么中国画必将再次迎来新的繁荣,达到新的高度。

    中国人物画可行的路

    刘国辉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今天来了三位成员,说明大家对刘振夏画展都很重视。我来一是学习,二是祝贺。

    20多年前,刘振夏的画就引起了画坛的广泛注意。今天刘振夏不是最红的,不是最有名气的,但他是最好的人物画家之一。我是画画的,知道这里面的分量。刘振夏已经好多年不见了,20多年前他的画就体现了当时人物画的高水平,今天我看他的新作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人物画的方向到底怎么走?众说纷纭。人物画就是要表现人物,必须把人物表现好,否则还能叫人物画?人物画的本体是对人的灵魂的表达,表现鲜活和深刻的人物。从全国来看,人物画的深度的表达总体上来讲比过去几十年有所提高,然而在深度上还需要努力。目前许多画用的是一些非中国画的手段,人物形象是有的,但看起来不像中国画,或者中国画的味儿不浓,有观赏中国画修养的人对这些画并不认可。从这个角度看刘振夏的画,应当说他画的人物有深度、很鲜活,有一些可以说是栩栩如生,做到了形神兼备,这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从刘振夏的画里我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现在有很多的理论,这当然体现了学术思想的多样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人家说得不对,比如对素描的认识,刘振夏的画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刘振夏是学过素描的,在他的画上可以看出他对形的概括、把握,人物关系的整体处理……这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不是不学素描的人能做到的。这一点,拿旧的人物画和它一比较就看得出来,他把素描融化在笔墨里,这很难。刘振夏30年磨一剑,拿出了体现着自己新的艺术高度的画作,说明他的路是正确的,是中国人物画可行的路。

    非常重要的文化启发

    言恭达 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这次画展和论坛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苏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规格是很高的。这个挂名,我想刘振夏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这么说?他虽然不是专业的画家,但留下了这么多精彩的作品。我非常了解他,他30年磨一剑,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无意当中的有意,有意当中的无意,他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上达到了独到的深度和高度。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享誉画坛,但是他真正地沉下来了,作为刘振夏艺术的这种文化现象,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我认为,对我们当下的绘画界,包括书法界、表演艺术界,都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艺术人生的精彩写照。刘振夏先生始终追求艺术的创造性,坚持为人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没有玩艺术的心态,而是扎扎实实地面向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认为,他为人生的艺术做得非常地道、非常到位。

    第二个启发是绘画艺术的中国气派。中国绘画具有民族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气派、或者说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就是在绘画作品当中体现了我们几千年来的历史和人文,它不但是一种味道,而且是从精神、气度方面给人的一种感染。他30年来能够拒绝名利的诱惑,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地体悟到中国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在作品中表现了中国书画的写意精神,难能可贵。

    第三个启发是艺术精品的时代积累。一个画家到底应该画什么?怎么画?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什么样的作品?刘振夏画展对我们今天的绘画创作会带来思考,对社会其他领域也会带来思考。我并不是说刘振夏每幅作品都是经典,但是至少他的精品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感觉他的那些精品已经达到了时代的高度。他30年磨一剑,以虔诚、执着的姿态对中国书画、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他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他的笔墨挥洒、造型表达是一流的

    杜滋龄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天津市美协副主席、南开大学教授

    30年以前我在出版社主编《迎春花》,编发过振夏的一些作品。记得在80年代初,华君武老称赞他的人物画造型、笔墨很好,他在画坛上很受好评。可惜,后来他的画就不见了。好多年之后,在美术馆看见过他一次,我说怎么老不见你,你还画吗?他说现在还画一点。其实,他是下定决心要在一定的时候拿出一批好东西。

    我是画人物画的,知道刘振夏先生目前画的写意人物画成就何在,他的造型、刻画的人物神态和整幅画面的韵味都是非常好的,很难做到。当时方增先先生想收他做研究生,他阴差阳错地没有去浙江美院,可是他自己在外面磨练,有人说他像浙派,我说未必。他基本上是南方的写意,水墨淋漓,大笔挥洒,不像北方画家下笔很硬,他的笔墨挥洒,那种书法性和他的造型表达都是一流的,我觉得他很有天才。我注意他画的手,很见功力,还有很多的背景,包括他画的江南鱼鹰,花鸟画家画成这样也不过如此,他的修养是非常全面的。他刻画人物有一套自己的诀窍,能够把握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而且不像别的人物画家,画面上人物很多,他就是用六尺整纸画一个大的人物,不是描,而是一气呵成,这种功底确实很深厚。我建议他将来到北京亮相,可以感染一些画家同行,大家通过他的画来思考一些问题。

    感人是因为画得传神

    刘龙庭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中国书画杂志社副主编

    对刘振夏,我之前是孤陋寡闻、素昧平生,看过他的书和画,才对他有了了解。他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受过很多的苦难,但心态很乐观,给我的感觉是温文尔雅的。他的书里有一幅画《荷塘成曲》弹琵琶的女子,画出了那么细腻的感觉,我看了一个晚上,想了一个晚上,这张画把我感动了。这次看到他画的陕北牧羊人、印度妇女,都画得非常好。他的画为什么感人呢?我想,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传神!特别是眼神。

    现在院校教育要画模特,很多人像画得很好,但我总感觉到有模特感。刘振夏先生的画,我感觉模特感比较少,他把素描变成了笔墨,是以“神”写“形”的。他不光画人画得好,画鱼鹰也画得很好,让人感觉似乎能听到鱼鹰的叫声,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细腻的感情,再加上画家的敏感和悟性,才可以做到。希望刘振夏先生再接再厉,在老年的阶段能够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画“气”很足

    蒋跃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报社副社长

    当我很小的时候就读到过刘振夏先生发表在《迎春画》、《江苏画刊》上面的作品,尤其是那幅《渔婆》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个时候他的面貌已经呈现出来了。去年韩黎坤先生把刘先生的书《情画未了》转给我,我阅读时几次热泪盈眶。我们在研讨刘振夏先生艺术成就的同时,不该忘记他所处的时代,他所经历的那些磨难,以及这些磨难背后他所历练出来的人生阅历、艺术修养,正是这些成就了今天刘振夏先生的艺术。《情画未了》收录了他的很多作品,可以看出他的修养非常全面。我觉得这本书是帮助我们解读刘振夏今天成就的一把最好的钥匙。

    人物画和山水画相比,更具有现代性、当代性,技法的难度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刘振夏先生笔下的人物造型,笔墨的巧妙结合,以及用笔的书写性,这些是南方的,他还吸收了中国花鸟画的营养以及书法的营养。除了大家谈到的他画的人物造型准确、特别传神之外,我有一个感想,就是他的画“气”很足。我觉得他在作画的过程当中运笔的速度,以及他用一支笔的线面结合,可以说已经出神入化,用这样大的宣纸来抒发自己的心灵,看得出来非常写意,这个太不容易了。看刘振夏先生的作品,我想起古人讲的“沧浪之水清”,他的笔墨、造型、绘画,也完全可以用“沧浪之水清”来概括。我相信他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此祝愿他健康长寿,希望他的艺术更加辉煌灿烂!

    应该弘扬“刘振夏精神”

    赵殿玉 山东省美协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认识刘振夏先生,是在去年10月30日至12月25日介绍他的五期《美术报》上,我被他作品的高超技艺所震撼。为了走近他,我请新华书店的朋友从三联书店调来一本他写的《情画未了》,认真研读之后,不禁发出“刘振夏奇人也”的感叹。我为他那出类拔萃的水墨人物画而感动,我为他过去的遭遇而掩卷落泪。

    刘振夏作画下笔稳、准、狠,有迅速果敢的力度,有喷涌而出的激情,豪放中奇崛尽现,苍辣平和之气扑面而来。他的画如此出类拔萃,除了自身天赋之外,也是他“立马横刀”过“五关”一路走来的结果。哪五关?人物造型关、笔墨历练关、文化修养关、综合协调关、耐得寂寞关。这种大隐隐于市的“禅定”,铸就了“刘振夏精神”。

    中国在水墨花鸟画、山水画方面领军人物是早有定论,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而在水墨人物画方面却显得朦胧,现在走出了个刘振夏,水墨人物画的腰杆硬了许多。我深信,刘振夏的水墨人物画必将是一座里程碑。

    我认为通过这次展览,对刘先生作品影响力的提升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弘扬“寂寞修正果”的“刘振夏精神”。我们应当把这种精神普及到美术界,使美术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刘振夏做了很好的推进工作

    聂危谷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美协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我认为,刘振夏先生的艺术,的确在中国画人物画这一块做了很大的推进的工作。我们常说“传神写照”,中国古代没有做好,虽然有很多的人物画,但因为“形”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懂解剖学、透视学,就很难解决人物画传承的问题。徐悲鸿开始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他画的《愚公移山》,在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上,是古代人物画达不到的高度。之后,黄冑做得也比较好,他是以速写来做画,不是学院派,又是跟古代不同的东西。人物画最容易感人,古代的人物画不感人了是因为离我们的时代很远,但是我们能不能创造今天的经典呢?我觉得刘振夏先生做了很好的推进工作。徐悲鸿创造了新的写生人物画以后,开始并不感人,因为他的情没有传达进去,笔墨问题没解决好。我们在刘振夏先生的人物画里可以看到,他通过书写性的表现把情感放进去了,既有自己情感的赋予,同时又传达了对象之“神”,所以他的作品才如此感人。我们期待他为中国美术史做出贡献!

    美术界的一个另类

    杨明义 中国美协会员、苏州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刘振夏是我很好的朋友。我从学校里就和他有接触,我对他的画非常崇拜,从念书到现在。对他的人品我是很崇敬的,因为他的认真是现代社会很少见到的。

    刘振夏在念书的时候,因为父亲是国民党的高官,出身不好,受了很多的苦难。我记得在“文革”当中再就业的时候,我跟同学在路上走,已经半夜了,我看到他穿着汗衫一个人骑车还在运东西,还对我笑了一笑,我不敢跟他讲话,因为他是批斗的对象。就在这样的艰苦、这样的困惑当中他还坚持着自己的艺术。后来“文革”结束了,他走上了领导岗位,在苏州的电视新闻中经常能够看到他坐在主席台上,跟书记、市长在一起,我很担心:画得这么好的人怎么去当领导?但我不敢讲,因为他在为人民做事情,为大众做事情。其实他的寄托还是在艺术上,这么多年默默地画了这么多的作品,我越想看他越不给我看。我收藏了他念书时候二十几张水彩画、速写,只要他丢下来我就捡起来,现在看还是有水平。

    刘振夏走到这一步真是太不容易了,他是美术界的一个另类!很多人是为了画房子、画汽车而忙,他不追求那些,就在公家分配的一套房子里面画出这么好的画,太让人感动了,所以我要向他学习,他的精神我觉得要好好发扬。

    讲“形”又讲“神”

    戴根有 建银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顾问、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有人统计过,现在国内每年有700个画展,人物画不到20%,主要是山水花鸟。从古代到现在,真正把人画得特别好、真正感人的作品不是太多。我是这么看的,人物画在古代始终是一个短腿,因为中国画是伴随着毛笔的出现而发展、成熟的,古人画画最开始是在砖上,后来画在绢上、宣纸上,无论怎样都不容易把人画得像,所以后来的画家就转向了画山水,特别是文人介入绘画以后,形成了中国画的一些本质特征,就是用毛笔、用墨写出自己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理解,用线造型,强调黑白,同时追求意象。

    20世纪的人物画虽然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写意仍然不够。徐悲鸿、黄冑的人物画最有名,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明暗等技法,往往要用模特。刘振夏先生跟他们不一样,他是用线造型,强调书写性,强调黑白颜色,既讲“形”又讲“神”、“意”,表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建银文化基金在启动之初就来支持刘先生的画展,我想历史会证明,建银文化基金做的这件事是对当代文化艺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愿意支持刘振夏先生的事业

    岳鹰 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行长

    刘振夏先生的水墨人物画艺术,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建行作为此次展览的承办、协办方,深感荣幸。先前,拜读过振夏先生的自传回忆录《情画未了》,最近又欣赏了他精彩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我为苏州出了这样一位杰出的画家而感到自豪。

    在座的各位是画家、理论家、评论家,我学的是经济理论,做的是银行工作,对画不太懂,但是振夏先生的画让我这个门外汉觉得很特别,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独特在什么地方呢?深刻!他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画笔很好地表达出来。大家都知道建行是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给国家多交税是我们做经济工作的职责,但是同时我们不会忘记,作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支持民族文化发展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刘振夏先生寂寞修正果,30年磨一剑,很不容易。我们也见过这样那样的画家,应该说相当一部分是在为汽车、房子甚至为美女作画,真正追求艺术的画家不多。我相信刘振夏先生是中国一流的人物画家,我们很愿意支持他的事业进一步发展。

    (根据研讨会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最快乐

——画展开幕式答谢辞

    此时此刻,我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时代,一个振兴中华的好时代。苏州这片土地孕育了我,又使我成为首个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本土艺术家。借此机会,感谢长期理解、关心、支持我艺术追求的领导,感谢为这次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许多同仁和朋友。感谢苏州博物馆为我提供的平台。

    今天最使我感动的是卢琪辉老师风尘仆仆从上海赶来,宣读方增先教授的贺信。方增先老师是当今人物画坛中的一面大旗,他关心、帮助、指导我了30多年。今天的贺信,我不仅感到是一种殊荣,更感到是鞭策,要求我在水墨人物画上做更大的努力。

    我还要感谢的是金融界的朋友对文化的远见卓识。建设银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总结了世界金融业的成败教训,正因为欧洲金融界重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一代大师,促使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进而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至今,欧洲的金融业仍保持了蓬勃的生机。鉴于此,建行重视对文化的支持,走出了坚实的一步,我很荣幸将成为他们支持的画家。我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家庭成员。30年前,我在苏州第一个个展以及上海中国画院的展览所获得的掌声中,树立了更高的目标,我充满了信心。原以为,只要两三年,充其量三五年就能实现我的目标。然而,水墨人物画这条道路却是想不到的那么艰难。对人生意义的选择有多种多样,我选择了一条仅适合于我的道路。我明知,名利有可爱之处,由于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为了实现我的目标,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只能把对生活中一些欲望降到最低,特别是在那漫长的日子里,艺术追求的不满足所产生的苦恼始终跟随着我。这种情绪自然在生活中反映出来,我的家人还必须具有长期的忍耐力,无形之中把我的苦恼化解成为新的希望。如果说,我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绩,那其中必然包含了他们的奉献。

    我常把画家比作一个果农,他种的水果不止是供自己品尝,让更多的人分享是最快乐的。当然,画家真正的艺术精品不受年轮的限制,对人们来说永远是那么鲜美。谢谢各位!

(刘振夏)

早年成名淡出画坛 30年不卖画不办展

刘振夏:每张画都要有新意

    做记者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奇特的画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振夏就以《渔婆》等画作一鸣惊人,好评如潮——美术理论家郎绍君赞他的画“实在动人”;著名人物画家方增先评其造型能力“比之现代画家的优秀者,他是堪称优秀者的”;时任中国美协主席江丰、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程十发邀请他办展;华君武赏识其才华,多次表态:“你在国内任何地方写生,只要不是出国,经费由中国美协出。”……正当声名鹊起之际,刘振夏却毅然淡出名利圈,隐居苏州古城里弄之间,潜心致力于水墨写实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30年间,他坚持不办展、不卖画,心无旁骛,默默笔耕,挥写出一幅幅水墨淋漓、意态无尽、充满中国画气派的人物画。

    不久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在和刘振夏通话时,表达了由衷的赞佩:“画得好!”冯远认为,在当今充满物欲、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的现象是美术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刘振夏对艺术追求有如此不同寻常的“定力”,以他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艺术的精神,无疑是值得推崇的。

    笔者是第一个走进刘振夏画室的媒体人,曾数次登门拜访过这位画坛奇人。刘振夏的画室取名为“默存斋”,除了笔墨纸砚,简直家徒四壁。长年累月,刘振夏像一个坚韧的隐修者,在这间斗室里孜孜矻矻于自己的翰墨事业。

    续鸿明:您这些年一直坚持着“不发表、不展出、不售、不送”的原则,家人没有异议吗?

    刘振夏: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要坚持这个原则是很难的。全家人跟着我,没有索求,我今天能有这点成绩,也要谢谢他们。

    我不喜欢参加社会应酬,不参加展览,也不卖画,目的是集中自己的精力,我这个做法可能只适合我自己,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作品在市场上就不流通了。事实上也不会是这样,我这个状况是没有人重复的。不过,就对待艺术追求的认真和执着程度来说,我是有点自豪的。

    续鸿明:对很多画家来说,画画等于“画钱”。您成名那么早,却坚持不卖画,为什么这么决绝?

    刘振夏:不卖画,很多人口头也这么讲,但实际要做到很难。人要生活得好一些,赚钱是应该的,但如何把握分寸?我认为有志向的画家目的应该是艺术。

    为了画出一张满意的画,我不停地画,不停地撕掉重来,用“废纸三千”来形容也不过分。一大堆废纸,积攒到一定时间,包起来一把火烧掉,就这么干。我是在不断的销毁当中获得进步的。

    销毁是为了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往前走。那些撕掉的画在别人看来似乎也差不多,不会当成废纸,如果我把经济利益和画画结合在一起,销毁它等于销毁钱,100块钱我舍得销毁吗?1000块钱我舍得销毁吗?因为不去追求经济利益,销毁它,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这样做,是为了追求我心目中的艺术高度。

    对画画的人来说,今天大概是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温饱不成问题,创作上也是很自由的,就看你有没有才华,肯不肯下功夫,能不能画出好作品。在充满物欲刺激的环境里,艺术常会受到非艺术因素的摆布。我主张画家要有牺牲精神,对艺术要有敬畏和虔诚之心。

    续鸿明:一张好的水墨人物画有哪些特征?

    刘振夏:深刻性、典型性、生动性、趣味性。一张好的水墨人物画,要经得起近看,也要经得起远看。

    为什么别人看了我的画会有所触动,是因为我注重人物形象的生动性。这种生动性是我多年观察社会、磨练笔墨的结果。如果你照着模特或照片去刻板地画,就会失去许多鲜活动人的东西;只有等你丢掉了这些参照,才可能画得生动起来。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被广泛引用。我认为,所谓“似与不似之间”,核心仍是似,而不是不似,但这个“似”很复杂,是艺术上的“似”。人们常说“以形写神”,中国画的标准是“形神兼备”,这些论点我都赞同。但是作为学术研究来说,必须要看到,所谓“神”必须是通过“形”来实现的,离开“形”,就没有“神”。当然,这个“形”是包括着丰富艺术内涵的“形”,并非是照相式的“形”了。

    文人画的“以画畅神达意”的理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树立了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情趣,对水墨人物画来说,则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美学评判标准:既要塑造鲜活生命体的人物画,还要表现中国画所特有的笔情墨趣。水墨人物画中的笔墨是为了塑造形象,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画笔墨的独特情趣。这种情趣在宣纸上往往是随机生发的,难以控制的,甚至是不能预料的,它是水墨画的独特之处。动人的人物形象和写意的笔情墨趣如何有机、完美地结合,显然是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中的一道难题。

    续鸿明:老画一种题材容易形成模式,形成所谓“流水线生产”。看您的作品,人物形象都是明显不同的,如何做到这一点?

    刘振夏:创作是什么?一定要有创造性,就是说每一张画都要有新意,起码不能雷同。我常常把画挂起来看,给自己挑毛病,经不起我两次看的,就没有保留的必要了。

    我的画大都靠默写,有些画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情感、墨汁、水分正好结合到某个程度才能出来特别的画面效果。你说这个怎么能重复?我的创作没有一张是重复的,我也绝不允许自己重复。

    追求时代要求的艺术高度,是当代画家的责任。人物是最鲜活的,也是最难刻画的,我崇尚中国气派的水墨人物画,力求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不同的,每张画都有独特的东西。对我来说,这就是挑战。

    我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现在最珍惜的是时间。我现在是一种感恩的心态,希望自己能继续拿出好作品。至于评价,不妨留待后人。

(续鸿明)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