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重生奇迹——“5•12”三周年中国作家采风活动纪实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11     作者:雨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感受地震灾区艰苦重建、科学重建这一重生奇迹,以文学的形式展示灾区人民重拾生活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4月25日至26日,由中共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联承办的“2011·‘5·12’特大地震三周年中国作家灾区创作采风活动”在四川绵阳举行。来自北京及援建绵阳的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四省作家代表20余人分赴极重灾区北川、平武、江油等地采风。

    在平武:山区新农村与独特的民族风情

    4月25日上午,作家们驱车来到5·12大地震10个极重受灾县之一的平武县南坝镇。站在宏伟的江油关城楼前,当地领导向作家们介绍了南坝镇古往今来的情况。江油关,又称江油戍,堪称改写蜀汉历史的险关。三国时,蜀守将马邈献关投降,魏镇西将军邓艾得以顺江而下,克绵州、陷成都,灭了蜀汉。

    古江油关就在今天的南坝镇。“5·12”特大地震中,南坝镇遭受重创。灾后重建中,援建方河北省唐山市挖掘出南坝的三国历史,将蜀汉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在南坝场镇广场重新修建了蜀汉江油关城楼。

    带着肃穆的心情,作家们参观了位于城楼内的南坝抗震救灾陈列室、新场镇建设以及位于广场中心的5·12大地震纪念碑。纪念碑四周,一幅来历特殊的唐陶壁画引起了作家们的关注。壁画反映的是南坝镇抗震救灾的全过程,由援建方河北省唐山市在当地烧制好后,整体搬运而来。来自河北的作家张继合说,我真是太感动了,唐山和南坝,河北和四川,这幅唐陶壁画能在这里出现,就说明了一切最微妙和最深切的情感。

    平武县平通场镇90%的人口为羌族。5·12大地震时,平通场镇被夷为平地,全镇遇难500多人。灾后重建中,平通注重产业重建和旅游业,在河北邯郸对口援建下,全镇面貌焕然一新,彰显出明显的羌族风情特色。作家们来到平通场镇的纪念广场。广场位于清漪江边,与对面的地震遗址隔江相望。板块断裂带穿平通场镇而过,地震时,半分钟的天崩地裂,把个美丽的山间小镇变成了人间地狱,留下一道宽约两米,左右上下错位两米多,深达几米的地震裂缝。广场修建时,本欲保持原貌,又怕雨水浸泡后引发新的地质灾害,于是用水泥将原貌浇筑而成。

    看着这道巨大的地震裂缝,作家们的心情难以言表。来自北京的著名作家常莉说,地震发生后,她一直非常关注,脑海里深深留着那些悲惨的画面,所以第一次来到重灾区,她特别认真地留意着地震的痕迹,但她找不着,她感觉更像是旅游,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每一幢房子都是新的,都有明显的羌族标识,这说明灾区确实建设好了,而且比以前更漂亮了,只有在这里,看见了这个断裂带上的裂缝,曾经的那些伤痛记忆才重新出现。令她感慨的是四川人的乐观和勤劳,正是这种乐观和勤劳,构成了今天这幅生动而美丽的重生画面。

    在江油:李白故里与特钢新城

    顶着烈日,作家们来到李白故里江油。江油是5·12大地震重灾区。三年过去,江油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河南对口援建帮助下,创造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的人间奇迹。

    在江油,作家们采访了四川江油工业园区,感受着江油打造“特钢新城”,以工业兴市的战略构想。亲临诗人李白的故里,作家们的采访热情自然高涨,先后采访了位于青莲的李白故里和位于市中心的李白纪念馆。在新落成的滨江广场,作家们长久驻足李白和杜甫的塑像前,感受由若干年来的诗情延续至今的河南和江油人民的深厚情谊。河南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马新朝说,来之前,他想象的地震灾区还是惨不忍睹,而他所见所闻,完全没有了地震的惨状,全然是一个新的城市,新的气象。说到河南对口援建江油,马新朝说,河南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总体经济还是相对薄弱,能拿出30多个亿来援建江油,我以为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据他所知,只要是援助灾区,所有的河南人,哪怕是最穷的老百姓都毫无怨言,都觉得应该。

    作为一个来自杜甫故里的诗人,马新朝的感慨尤为真切。他说能到李白的故里江油来,所有写诗的人,都会有一种亲切感。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最有名的诗人,是中国诗人的骄傲。来到李白故里,就像来到了诗人之家,增强了我们对诗歌追求的信心,也促使我们去思考,现代诗应该如何向古典诗学习。同时他还谈到,5·12大地震,有那么多感人的事迹,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一部响亮的作品产生。通过这次采风,如何去感受和表现这一重大题材,是我们每一个作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新北川:时尚的巴拿恰与阳光中的北川中学

    4月26日下午,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中,作家们来到新北川县城巴拿恰商业街前。

    “巴拿恰”是羌言集市和市场的意思。商业街位于北川新县城的中轴线上,是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整条街从设计到建设都是由山东援建队伍完成,由27栋单体建筑和7座碉楼及一座大型的广场构成。

    如果说新县城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骨骼的话,城市的商贸功能就是它的血液。巴拿恰商业街的繁华和美丽预示着一个新北川时代的到来。感受着新北川的新生,来自瑞典的华裔作家李笠说,新北川太美了,让我震憾,我走了世界那么多地方,我觉得她是世界一流的地方,50年后她照样不落伍,需要注意的就是把相应的软件也跟上去。

    来自山东的著名作家赵德发说,当初规划建北川新县城时他曾来过,当时这片土地还是光秃秃的一片河滩,今天见到这新县城如此漂亮,而且是由山东人援建的,他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同时还从心底升出一种回家的感觉,与羌族人民共同的家。希望北川人民从此过上美好的生活。

    从巴拿恰街来到北川中学时,午后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校园,作家们的心情却是由刚才的明快变成了沉重。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操场上有许多孩子快乐而矫健的身影。山东籍著名作家许晨说,地震之后,他这是第三次来北川,也曾对山东援建北川进行过深入采访,对山东援建者的付出和北川人民的坚强,有着深刻的体会。每次来北川,他都会来北川中学。第一次来是在老北川中学废墟,第二次是在长虹培训中心的临时校区,那两次见到校园里的学生,还没从阴影里走出来,而且好多还坐着轮椅、柱着拐杖;这次不同了,学生们一个个阳光灿烂,而且再没见到坐轮椅的孩子。教师们说,那些坐轮椅的孩子都已经装上假肢,可以自行走路了。放眼望去,不但校园发生了变化,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自河南的著名诗人蓝蓝,在校园里与孩子打起了乒乓球,可是打球结束,回到作家队列里,却禁不住泪流满面。她说,越是看到孩子们活泼快乐,她的内心越疼痛。这说明有些记忆,孩子们已经遗忘了,也只有遗忘,才能更好地朝前走。可是让孩子们这么早就必须去面对这种无奈的遗忘,她感到疼痛。为此她感慨,地震土地上的这些人们,唯愿他们忘掉过去的伤痛,朝前走。而另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没有经历过地震,没有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他们不能忘,必须记住这些伤痛。因为如果他们忘了,有一天,这种灾难也很有可能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北川老县城:失重的语言与沉重的情愫

    作家采风团最后来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如果说两天的采风时间,一路走来,作家们感受到的更多是灾区重建的勃勃生机和田园般的诗画家园,那么在北川老县城,作家们的感受陡然剧变。作家们在公墓前默默致哀,再轻轻走过一幢幢瓦砾废墟,一段段寂静的马路。没有语言。只有无声的泪水肆意横流。语言在这里是失重的,采风活动到这里,露出了它比铅还要沉重的底部。

    来自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专业作家、三次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鸣生说,从地震发生起到现在,他是第七次来到地震灾区。所有的重灾区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足迹,他以地震题材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他说此次采风,除了作家身份之外,他还有另外两种身份:军人的身份和家乡人的身份。基于这三种身份,他自信他对灾区生活的体味有所不同。

    李鸣生感慨:灾后重建两年多来,灾区人民从没有家,到临时的避灾棚,再到板房,再到永久性住房,这几个过程的飞跃,确实非常不容易,就是放在全世界范围看,也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又是一个奇迹。

    而在这场艰苦而卓绝的重建工作中,他以大量的采访和亲眼目睹的事实,深刻感受到灾区的干部群众为重建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吃着从没有吃过的苦,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提升,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在这场艰苦而卓绝的重建中,援建省的无私奉献,是这个奇迹中最华彩的一笔。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