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存丘壑 笔下有乾坤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06     作者:吴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唐龙,字和平,1952年生于北京,满族“他塔喇”氏,祖父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法,擅长微刻艺术。1969年东北下乡知青,书法学习毕业于黑龙江省书法学院,从师著名书法家王田先生。现为北京书协理事,北京市丰台区书协副秘书长,北京市宣武区美协理事,北京政协书画会理事。1995年获首届“洗笔泉”书法大赛银奖;1999年获喜迎澳门回归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金奖;2001年获中国美术馆21世纪中国书画大展优秀奖;2002年获华东杯中国西部风情书画展优秀奖;2003年获首届全国行书大赛“苏东坡赤壁怀古”金奖;2006年北京市政协将其作品作为珍贵礼品赠送台湾国父纪念馆收藏,并受邀为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各书写作品一幅。2010年北京卫视《纪实天下》为其做专题采访。

    去年“五一”长假第五天,天刚刚放亮就飘起了毛毛细雨,这样的天气正是访友会客的好日子,我与好友王先生一道赴约去拜访一名叫唐龙的书法家。唐龙的名字我经常听人提到,说他“黄豆大小的石块上能雕刻4首唐诗,字可倒书,左右手同时能写”。他的作品我也是经常目睹,可亲自拜会这还是第一次。

    厚厚的镜片、朴素的衣着、温文尔雅的举止,唐龙先生身上透露出中国文人特有的气度——谦和。

    唐龙出生于北京一书法世家,祖父在清朝的皇宫做事,帮着皇帝整理收藏字画,耳濡目染,渐渐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练得一手好字。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唐龙自幼酷爱书法,在父亲的教导下,从描红开始严格练习,为以后书法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1969年唐龙下乡到了黑龙江,成为了一名知青,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练习书法,村子周边的许多青石板上都留下了他书法的痕迹。“当时没有纸墨,只好用毛笔蘸了水在石板上练习。”唐龙先生这样说。

    他从颜体入手,接着临《石门颂》、魏碑等书帖,加上生活的磨砺,“当时什么都看开了,从首都北京到落户东北的一个农村,书法成为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唐龙如是说。

    上个世纪90年代,40多岁的唐龙先生为了书法,毅然返回了他阔别了20多年的家乡——北京。生活苦难的积累、人生酸甜苦辣的领悟、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练,此时唐龙的书法已经自成一体,“开阔、雄浑、苍凉”。引用唐龙自己的话说:“学习了魏碑的钩、撇,借鉴了《石门颂》中的间架结构,加上生活的苦难,酿成了目前字体的模样!”

    唐龙在练习书法的同时,还练就了另一“绝活”——微雕。“当时东北石头多,农活间歇时,就随手捡起块石头用刀刻着玩。”日积月累,唐龙就渐渐地摸索着把自己书法的风格发挥在这方石块上。“后来看书才知道,微雕原来也是一门艺术!”后来,唐龙在一分硬币大小的圆石片上能连雕12首唐诗,在拇指大的青石上可雕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在半截手指长度的石条上刻出柳永的《雨霖铃》。在北京,唐龙成了小有名气的微雕家。“微雕是我的副业!”唐龙这样自嘲。

    戴着800度近视镜的唐龙搞起微雕来竟然不用任何仪器,全凭感觉。慢慢地,他将书法艺术汇于微雕,达到了“笔断意连、疏可走马、密不插针”的境界!唐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微雕艺术家。

    唐龙的书法和微雕相得益彰,他的作品在国内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多次展出,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