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清江 八百里音乐画廊——中国音协采风团“灵秀湖北”行侧记
http://www.cflac.org.cn     2011-04-22     作者:裴诺     来源:中国艺术报

    4月3日—6日,“灵秀湖北——全国著名词曲作家走湖北、写湖北、唱湖北采风活动”火热举行。由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中国音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田晓耕、韩新安以及著名词曲作家小柯、李昕、王晓锋、韩葆、戚建波、车行、吴颂今、孟勇、苏柳、阮昆申等组成的采风团在湖北获得了丰富的灵感和启发。

    最火热的现场

    在长阳,山当景,水作台。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和“湖北名歌大家唱”首场演出“唱响长阳”热烈举行。据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介绍,“湖北名歌大家唱”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等六部门联合主办。首场演出“唱响长阳”是今年湖北省庆祝建党90周年“唱响中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风团团长徐沛东代表所有采风团员表示:“湖北是中国音乐大省,音乐资源十分丰富,音乐成果令人瞩目,词曲作家之所以选择到湖北采风,就是看中湖北这片丰沃而充满生机的土壤”。随后,央视青歌赛银奖得主陈春茸等合唱了土家民歌《清江画廊土家妹》;央视青歌赛原生态金奖得主“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与现场观众互动PK山歌并演唱长阳山歌版的《洪湖水浪打浪》;喊山歌、唱小调,《土家风情是一条河》、《土家酒歌》、《骂郎》、《伙计歌》等把浓郁的土家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受现场气氛的感染,湖北省音协常务副主席方石和湖北省音协副主席贺沛轩深情演绎了他们的《入党申请书》;作曲家戚建波一曲荡气回肠的《父亲》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词作家车行的一阕《谁来谁说好》抒发了对清江画廊和土家长阳的赞美和眷念;受现场气氛感染,出生于湖北的深圳文联副主席、作曲家姚峰和老乡一起吼起长阳山歌。虽然雨水淋在现场5000多人的身上,但台上台下完全沉浸在一片火热的欢腾中。

    最直观的感受

    参加这次音协采风、来到《龙船调》的故乡恩施,田晓耕、韩新安等感叹:“湖北民间音乐普及和推广的深度,让我们折服。”作曲家孟勇和吴颂今则分别将湖北音乐与湖南音乐、广东音乐、江西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次随中国音协采风让我很有收获,尤其是对土家族音乐有了更直观的比较和体会。我每年都会在湖南待上一个月,感受、体验当地民间音乐,那里土家族的音乐我已经比较熟悉了。这次听到恩施土家族的音乐真切地感到了同样是土家族的音乐,但湖南、湖北两地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恩施土家族的音乐更粗犷、更辽阔。”孟勇是第一次来到鄂西,也是第一次听到当地土家族原生态的歌曲。吴颂今则对湖北这些年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和推广感触很深:“这次采风让我深深地感到湖北少数民族音乐在民间根植的深度和产业化程度在其他省市十分罕见。拿湖北与江西和广东相比:湖北有‘六口茶’,江西也有‘兴国山歌’,但现状呢?一路上‘六口茶’在我们的耳朵里都快‘生茧’了,完全在百姓生活中焕发了第二春,但‘兴国山歌’现在已经基本听不到了;广东用了20多年的工夫对‘咸水歌’挖掘和整理,但成效不大,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咸水歌’的调子了。湖北呢?《龙船调》已经成为世界上传唱最广的民歌之一。我们这次还看到一场一场、一套一套完全不同的原生态民族歌舞,更让人惊讶的是演出的都是当地县级歌舞团。他们每天的演出不仅让民歌已经完全走出了地方,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同时也让所有来到这些民歌发源地的人听到、看到了这些民族民间艺术,这些民族民间艺术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深入的思考

    “每天耳朵里听到的都是音乐,这让我的脑子也在不停地思考。”作曲家小柯不是在说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几天之内,他对采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许多真心的感受,他自己也做了精心的梳理: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学习足球。踢足球时,最好的防守是什么?是进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这个道理,最好的方式应当是主动的传播,而且这种传播不仅仅是只传播音乐、舞蹈这些具体的形式,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的民风、人文。我们这次到了湖北恩施,天天听着这些音乐,这样的气氛让我们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真的喜欢上了这里,喜欢上了这里的人、这里的风土人情。

    第二,民族音乐传承等于解码。以前我们联络是要写信,要用有线电话,现在呢?我们的生活状态全变了。在这种状态下,传统的音乐应该如何扩散?“硬”传承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的是把这些音乐做现代意识形态的解码,也就是把古老的东西转换成现代的代码。

    第三,艺术和商业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选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但真的存在这样的情况吗?实际上,艺术和商业并不冲突,因为好的艺术一定有商业价值,它是个性和成果的爆发,能够被大家接受和喜欢就说明了它的商业价值。

    第四,采风就是生活。我们的采风不是一种简单的走马观花,创作灵感来自真正的“生活”。2008年我写《北京欢迎你》时,真的又到北京的胡同里感受北京去了,但仅仅半个小时,我就离开了。因为我发现‘我就是北京’,因为在北京生长的我早已感受、体会了北京。这次采风也一样,我们真正到了这里才真正‘看’到了当地的服装、建筑、色彩,才真正‘听’到了当地的语言、音乐,才对当地的文化有了真正的体会。

    第五,音乐创作就像谈恋爱。这次采风给了我们很多真实的感受,我们的创作也应该是真实的。所有“应付”出来的作品都不会成功。拿我自己为例,我写了15年的歌,早些时候的创作也许在编曲等技术环节还不够完善,但它们都流传得很广,我分析是因为它们真诚、单纯。音乐创作需要“掏心掏肺”,就像谈恋爱。

    第六,流传是音乐创作的硬道理。不要赋予音乐太多的责任,音乐首先要流传,每个作者都应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大家。

    第七,“差异性营销”对音乐很重要。音乐是一种语言,它来自于每个作者的思考。很难写一首歌让13亿人全部认可,所以创作要确定好目标受众。流行音乐的魅力更在于每个人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声音,给听音乐的受众以“非听你不可”的理由。

    第八,采风不是简单的“进”和“出”。我们在采风的现场非常有收获,但也许回到家里会缺少了一份感动,采风后的创作应该仔细研究和考量,把自己看到的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

    边走边听边看,词曲作家们对当地艺术的体会和感触也越来越深,一路上他们的表演和创作冲动越来越足。在巴东驶向宜昌的游船上,词曲作家们刚一上船,一架钢琴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当晚,田晓耕、小柯、李昕、王晓锋、韩葆等自弹自唱,不仅吸引了船上中外游客惊异的目光,更引来一些乘客与他们一起高歌,他们成了船上的绝对主角。游船吴船长由衷地感叹道:“以前船上也曾有游客倾情弹奏过这架钢琴,但这样热烈的场面从来没有出现过”。

    当三峡大坝五级船闸最后一道闸门闭合的那一刹那,韩葆的眼泪瞬间划过了她的脸庞,“那一刻感触太多了!这一道道闸门为我们屏蔽了太多的苦难与忧愁”!漫步在清江畔,几天来耳畔一直回荡着当地民歌的苏柳在江水的流淌灵动中有了另外一番感悟:“当地人说‘八百里清江,八百里山水画廊’,要我看是‘八百里清江,八百里音乐画廊’,船头就是《龙船调》”。

    对于采风之后的创作,词曲作家们也纷纷有了新的灵感和创作冲动。“我要把体会全化成美妙的音符。”“我愿意去尝试。无论是混音还是配器,采风后的创作应该更国际化、更专业化,不应该是简单地吸收当地的音乐元素,而应该想办法让原生态的音乐更适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李昕和王晓锋真诚地说。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