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艺术征候
http://www.cflac.org.cn     2011-04-08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代艺术是再现在地文化图景与社会脉动的重要面向,是塑造集体认同与沟通的视觉文本。近期在中国美术馆进行的“复感·动观——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即以当下进行中的台湾当代艺术征候切片,作为两岸作品语汇对话的基石。

    1987年被视为台湾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扣合后现代国际思潮,台湾当代艺术自上世纪80年代初兴至90年代,即以百家争鸣、歧异并存之姿,呈现出时代的特殊情境。而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媒体等当代生活模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生活现实的认知与经验判断,更加速艺术家在媒材运用、创作语汇、艺术观念方面的试验与开拓。面对瞬息万变的政治、经济等现实层面的不确定感,台湾艺术家常见的对应方式即是保持灵活且不固着的姿态,游走于历史/当下、现实/虚拟、内在/表层、严肃/戏谑的边界,在清醒与质疑中保有创作心智的最大自由。

    上世纪80年代初,承自西方现代主义,偏向观念与材质抽象的创作曾为台湾当代艺术运动揭开序幕,庄普即是其中代表艺术家之一。他以一公分见方的传统印戳,建立独特的个人绘画语言,在无数重复的戳印动作与网格状拓展的画面中,内敛且具诗意地呈现艺术家对自我存在意识的理性操作与物自身(颜料材质肌理)感性美感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纯粹艺术形式与材质的观念性探讨,在台湾当代艺术中虽属小众,其影响却深刻而持续。与庄普年龄相距30年的艺术家陈松志则将艺术物质性的观念探讨予以空间装置形式诠释,作品常游走于创作/日常、制造/残存、建构/破坏的辩诘中拨弄抽象而隐讳的微弱美感,在强调议题性或视觉性的当代艺术主流中显得相对特殊而清新。其《无题2010》以独立空间分割(房间)与对材料(明镜、纸)摆弄后的残迹,在状似无奇中重构出一个诗意性的体验场域。

    陆先铭与叶子奇分别代表台湾写实绘画支脉中对“风景”这个古典命题的当下诠释。陆先铭的“都会写实”多以台北城市的空间景貌作为对现代都会生存环境质疑的纪录对象。无论是张扬厚重的陆桥,拟“肖像”形式的庞然机具,或单独孤立的市井小民,艺术家总以第三者的客观视点描绘都会生活的存在感,理性的画面中带有淡淡的乡愁。叶子奇的“自然写实”则以极具个人化的隐喻象征,透过对简单而日常的自然物象,极为细腻地刻划出某种宁静庄严的哲思与人性温度。他的风景不似中国可居、可游的山水意象,或18世纪德国艺术家弗里德里希壮美的精神性表达,而是提供给观者一种宁静幽远的心灵寄托,予人强烈的风格意象。

    “影像”为台湾当代艺术中普遍的创作媒材,近年来台湾许多兼具影像美学与媒材实验的创作,已让传统对“纪实影像”与“观念影像”的概念分野而趋于模糊,展出形式也更具弹性且多样化。沈昭良的《STAGE系列》以台湾特有的油压行动舞台车作为镜头捕捉的标的,结合纪实摄影、影像编辑与空间装置,营造出超现实般的视觉美感,并传达丰厚的文化信息。同样结合摄影与装置形式。陈文祺的《非思》,经放大的半身肖像输出于透片,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既清晰又模糊的视觉错位,对影像拷贝真实的功能性以及视觉与认知的差异提出质疑。陈斌华的《My Home》系列诉说个人对不同成长空间的情感与依恋,平凡的题材以长时间的摄影劳动与3D特效输出,制造出真实中的虚幻感。1981年出生的杜佩诗,以手工纸偶拼贴制作的动画作品《玉山迷踪》,将虚构的小说情节与新闻事件交叉编织后重新诉说,藉此演绎台湾社会事件中加诸环境暴力与弱势族群生活现状的无力感,是台湾年轻艺术家中少见的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作品。李文政的《盛开系列——夜生活》动画则运用计算机绘图与多媒体的繁复变化特质,映像台湾民众生活的节奏与样态,作品混用、拼贴多种台湾地标与日常视觉元素,创造深具在地文化特质的视觉图景。

    台湾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族群,常被形容为外表光鲜甜腻却不堪挤压的“草莓族”。部分属于此世代的创作者曾以轻巧的卡漫或涂鸦绘画风格受到广泛关注,艺术评论者也曾以“顿挫”、“自语”、“耽溺”等形容词汇对年轻创作族群提出泛论式的批判。除前述陈斌华、杜佩诗、李文政等人相异其趣的摄影与动画创作外,罗展鹏、黄薇珉的绘画作品也各具独特的表现语汇。罗展鹏的《草莓族》系列画作,以极端细腻、拟真的绘画技巧,客观且不带感情地纪录艺术家及其同辈者的内在剖析。在作品内容上,运用次文化现象中所流行的矫揉作态、装扮或“妖魅鬼怪”,作为人性幽暗面与心理恐惧的伪装,画面尖锐而令人颤栗,成功刻画出台湾都会年轻族群潜藏于亮丽外表下的心理样貌。黄薇珉则以寓言式拟物手法,透过柔静、繁复又极具触感的笔触与简明的色调,转化沉重的环境议题反省,清晰地表达了自我对台湾四处可见的道路工程与山林环境的意识与立场,形式简约且具幽默感,在台湾关注环境议题的创作者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绘画走向。

    以上谈及的台湾艺术家,他们作品的美学走向含纳偏向个人语言与艺术形式的探究、写实绘画的承续与当代诠释、对历史意识与水墨传统的再书写、影像美学在创作形式与内容上多面向切入,以及绘画语言与社会议题的形式连结。作品在内容讨论的议题层面上则有关于艺术本体的探讨、城市与自然风貌的人文省思、历史与传统的重构、台湾特殊文化图景的再现与诠释、年轻族群的心理照映,以及对社会与环境议题的关怀与批判等。这几点虽无法涵盖现阶段台湾当代艺术的全貌,但经由这些局部切片,得以一窥艺术家机动变化且复合多元的灵动策略,再现复杂多面的生活情境,并诠释当代繁复的经验与当下的特殊性,批判或翻转人们的生活惯性与既定价值,以突显当代艺术行动的核心意义与价值追求。

潘显仁 台湾美术馆策展人)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