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着花无丑枝 雏凤清于老凤声——记不断发展前进的宁波市鄞州区作家协会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30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鄞州这块土地,教化昌明,人文荟萃,从宋代到清代拥有过1047名进士和7名状元,被史学家万斯同称为“田家有子皆习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成果。它是宋词大家吴文英、诗人张孝祥、元曲圣手张可久、明“末五子”之一屠隆、清代史学和散文大家全祖望的故乡,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史上,又产生过朱镜我、苏青、萧珊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在鄞州地标上,自古至今保持着世代沿承的人文精神,保持着人文价值的创造力和实践趋向。

    纵观鄞州当代的文学运动,它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代表作品:

    从建国初到“文革”,是鄞州文学的“重整期”。这一时期鄞州文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承近代地域文化传统,并尝试着有所发展。1957年,周冠明的童话《小白杨》由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次年,陈易的小说《敲锣专家》发表于《萌芽》杂志,并开始长篇小说《山阴道上》的创作;同时期徐秉令在省、地报刊上开设杂文专栏《灯下杂感》,有70余篇作品问世;60年代初期,崔前光的纪实小说《浙东的刘胡兰》和儿童文学《浙东的孩子》出版,这是当代鄞县作家出版个人专著的开始;以农民歌手面目出现的刘懿伊,也开始发表他的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与此同时,县文化馆创办的《鄞县文艺》为文学青年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摇篮。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奠定了当代文学重整“鄞州地域内核”的基石。

    第二时期的鄞州文学可称为“崛起期”或者“成长期”,其大体脉络走向与全国的“新时期文学”基本一致。它的发端以金学种的中篇小说《茫茫天涯路》为标志,这是一个文学创作十分活跃的时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目光和娟秀笔触描写人生的徐剑飞、充满前卫意识的刘正标、对社会人生给予热切而深情关注的谢武稼,都是这一时期小说领域中的佼佼者;同时期值得关注的还有严凤菊、吴言铭的小说;作为这一时期后起之秀的葛姬华当时也在邻县脱颖而出。在诗歌领域,荣荣隽永的歌吟、周长城带着哲理思考的诗歌、崔国成朦胧的情诗、何龙达细腻的抒情、应宏成洒脱的文字,包括孙宁奋、洪定迪、崔富定的诗作,都构成了当时鄞州诗坛的主唱。在散文领域,东部的卢小东和西部的周小东,形成了引人瞩目的“双璧”,而老将周冠明(唐旦)继续独步于杂文领地。这一时期,鄞州文学在艺术样式、风格、技法和个性上,都表现出建国以来最活跃、最有生气和最丰富多彩的特点。

    第三时期是以鄞州区作家协会的成立和《东钱湖》期刊的创刊为标志。鄞州区作家协会成立于1993年,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鄞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作协的成立标志着鄞州作家群的形成,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作家们“散兵游勇”式的生存形态而以群体的面目成为县域文学的核心。在这一代作家群里的佼佼者有天涯、高雅菊、崔海波、陈云、童志豪等。同时,周静书关于“梁祝”的民间文学研究、麻承照对民间文学和文艺理论的把握,使鄞州文坛氤氲着学术的气氛。

    在当代文学史上,鄞州籍作家在外埠的创作也是亮点纷呈。胡万春1950年开始步入文学创作领域,1956年出版小说《青春》而进入令人瞩目的“工人作家”行列,次年他的自传体小说《骨肉》被世界青年联合会评为世界优秀短篇小说;同时期,陈企霞出版了小说集《光荣的任务》,萧珊翻译了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和屠格涅夫的《阿细亚》《初恋》《奇怪的故事》;马彦祥与洪深合译了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上世纪70年代初,旅沪的沈善增、叶孝慎分别发表了长篇小说《正常人》《少男少女们》;陈丹晨出版了《巴金评传》《陈丹晨文学评论集》《艺术的妙谛》;陈冠商的译作《十字军骑士》《显克微支小说集》获波兰文学奖;王小鹰发表了小说《星河》《忤女逆子》等,成为新时期有影响的女作家;谢友鄞的《马嘶》《秋诉》获得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些本籍作家的创作虽然都在县域之外,但他们在本地作家中形成了强烈的地域自豪感和不可低估的激励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鄞州文艺进入“蓬勃发展期”。作家感奋史诗般的历史巨变,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把握正确方向,紧扣时代脉搏,焕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鄞州文学事业获得蓬勃发展,鄞州作家队伍不断壮大。鄞州作协现有会员125名,其中全国会员3名,省级会员15名,充分展示出鄞州文学事业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大好局面。

    老一辈作家和中年作家宝刀未老,“老树着花无丑枝”,新作有新意。周时奋在散文、传记文学、学术等领域都有很高建树,才情充盈,文思洒脱;戴松岳的地域散文以其深刻的思辨和宽阔的视角独树一帜;徐剑飞在地域文化和散文领域都产生了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葛姬华在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两种题材创作上花开两朵;天涯散文诗《无题的恋歌》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文艺报》等评为“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奖;杨贤平的小说和诗歌笔触智慧,描写独特;谢武稼的小说、包丹虹的报告文学都是出色的文学实践,很好地表达了都市、现代、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的风貌。

    同时,一批优秀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他们“雏凤清于老凤声”,青出于蓝,笔墨有着独特的深度。钱利娜诗作多次入选中国作协等单位主编的中国年度诗选,入选华文青年诗人奖候选人,创作成绩突出;徐海蛟的散文在当地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余余的小说灵动细腻,敏锐深思;吕悦的小说对于人世、社会颇多用心。青年作家是鄞州文学的希望所在,也是鄞州文联始终予以关注的焦点所在。这一批青年创作骨干,文学观念新颖、现代意识强烈,艺术视野宽阔,文学风格多元,在小说、诗歌、散文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鄞州文艺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发展,80多万新鄞州人中,活跃着一支充满生气的写作队伍,出现了典型的“新鄞州写作人”现象,以姜宇清、赵嫣萍、老剑、韩文建等为代表的迁居鄞州的写作者,运用小说、诗歌、散文、人物访谈、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记录着鄞州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百态,已成为鄞州文坛的一股新兴力量。姜宇清曾为“当代最新中国文学排行榜”上榜作家;老剑的诗歌题材涉猎广泛,笔法老道;赵嫣萍的散文在《美文》发表并被选入《21世纪经典散文》;韩文建的小说中体现了良好的自觉意识和独特的思考顿悟。这些迁居鄞州的写作人很好地与本土作家创作形成呼应,并构成文学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良好效应。

    春华秋实,鄞州的文学气象日新月异,无论在历史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鄞州的文艺工作者都始终用深情笔触书写时代华章,用开阔视野承继鄞州历史渊源,彰显鄞州地域特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文学:我们的内心需要坚守的领地

    赵嫣萍: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学历。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散文集《美意缤纷》《我与花舞》《闻香看风景》,长篇小说《醉花阴》《山外青山》。迄今发表作品累计达200余万字,获各级各类文学奖30余项。

    文学是我的回乡之路。40多年前,我降生在晋南。现在,我从一个流浪者渐渐回归,从一个左顾右盼的行走者渐渐专注,我在写作中感受着生命的自如,精神的自在,内心的清明。故乡是我的磁场,我有着对这里不可磨灭的印记。民俗、风物、人情,还有那不可替代的气息,更让我的叙说带上了宗教色彩。用流浪者的眼光看故乡,故乡已不全然是一片土地,已经成了一个精神道场。

    姜宇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供职于浙江万里学院。编著有《七色雨》《土地之味》《伙伴》《大学写作文选导读》《散文新理论与新品味》《十人诗选及解读》《品味与体验》《诗语心象》等多部作品。多篇作品与论文被收入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代表作品有《背过身走在高原的风雪中》《乡村纪事》《规模散文论:对散文艺术的九种表述》等。

    文学反映生活的理论中有一些说法很有名,如现实主义重再现,浪漫主义重表现等等。而我更看重另外的一种,即呈现。再现是偏重客观性的,表现是偏重主观性的。呈现似乎更开阔更包容一些,可以是再现的也可以是表现的,甚至可以是其他什么的,但不是再现或表现自身,而是以此为手段,目的在于再现或表现的背后,也即呈现很难再现、很难表现的东西,即人类的内心,这内心里很难说清不好说清也不可能说清的一个以至无穷个角落。所谓“好诗有说不出来的味道”,所谓“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等等,都是指好诗这种呈现内心角落的功能。内心大于语言,这即是诗的呈现。

    天涯:

    本名沈珈如,曾用名沈淑波,笔名天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已出版长篇小说《陌上花》、短篇小说集《栀子花开》、散文随笔集《恣意天涯》、散文诗集《蓝的情人》、诗集《今生有约》、报告文学集《新鄞州人》等12部个人专著。有作品入选全国多种选本及高中语文读本。散文诗集《无题的恋歌》被评为“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

    因为喜欢,所以坚守。创作于我,是滚滚红尘中寻找灵魂庇护所的唯一通道。在苦涩中提炼蜜的芬芳,文字,是我面对一切磨难的利器!

    包丹虹:

    笔名丹虹。新闻本科毕业,现供职于宁波市某媒体。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人物专访集《叩开名家之门》、散文集《说与西风》。

    真正的写作应该源自内心的需求,兴致所趋,或情绪所带,便诉诸于文字。至于其它意义都是后来派生的。可惜,现实使这样纯粹的境况很少。因此,对写作仍抱有希望。

    卢小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散文写作,在多种报刊发表过作品,著有散文集《咸祥河静静地流》。现任鄞州作协主席。

    散文创作需要深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需要广泛、多样的样式,但核心是真情。散文应当是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华丽的虚假,不是刻意的匠心。

    徐海蛟: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14岁起开始写作,迄今在《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诗探索》《中国诗人》《少年文艺》《浙江作家》等报刊杂志刊发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童话100多万字。多件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几十篇作品入选各类选本。著有教育著作《作文高手,傻瓜手册》、散文集《纸上的故园》、长篇小说《别嫌我们长得慢》、儿童诗集《树的口袋里藏着春天》、长篇传记文学《台湾孔子——沈光文家族传记》等。

    如何坚持梦想,始终做一个身处现实却不庸俗的人?如何在逼仄角落里看到开阔的未来?这需要我们固守内心的领地,多年前我就一直跟自己说,“不管生活给了什么,都要做一个内心化的人”。是的,成为一个内心化的人,当别人随波逐流,你还像一棵树,迎风独立,保有自己的思想和节奏;当更多人朝着利益的方向奔忙,你还走在孤独的路上,怀藏对艺术的情思;当所有心灵坚硬地生出茧来,你还有一颗敏锐的心,用来应和生命和自然中神奇的律动。写作用安静和隐秘的方式为我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写作给我轻逸的力量,让我越出泥沙俱下的现实。沿着汉字,我才找到回家的路。这是我多年迷恋写作的原因,借用拉斯凯·许勒的说法,文字帮助我回到了无边的自我。

    钱利娜: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三级作家。著有诗集《离开》《我的丝竹是疼痛》,被提名为2009-2010华文青年诗人奖候选人;作品在《诗刊》《星星》《中国诗人》《诗探索》《诗江南》等多家刊物上发表。诗集《离开》曾获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曾多次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奖。小说获第二届中国廉政小小说大赛一等奖。有诗歌、散文、小说几十篇入选国内各种选本。

    我一直坚持把语言的极致当作诗歌创作中的第一真理。节奏的适切、用词的准确和意象的沉实,是永不能或缺的。我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性别立场,忠实自己的情感深度,用明晰的语词表达与社会性别有关的心理与经验,情感与判断,但同时我又无意于炫耀自己的“女性特点”,没有一种写作是完全“超性别”的。在保持自我与世界的联系中,我应世观物,将诗歌作为控制外界的一种手段,把外物揉进体内,重新奇异开放,以此重建独立的精神空间。多年来,诗歌于我,是一种命运,它将继续是。写作于我,是一个不能放弃的对生命观照的问题,它也将继续是。

    吕悦: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高中时开始创作诗歌,并在《太阳子》诗歌报和当地文学刊物发表。1996年以后陆续在《文学港》《绍兴晚报》《宁波晚报》《鄞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等20余万字。创作的电视文学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著有散文集《淡友如诗》、中短篇小说集《缺一不可》。

    人与文字,也当有缘。我对文字的感觉,就像对一个人,称不上一见钟情,却一直喜欢着,这种喜欢不是狂热,狂喜,爱到愿意用生命去换取,而是始终不温不火,又不离不弃。怀着这样的情感,我与文字为伴,走过了懵懂少年,又从一名文学青年走到了如今的文学中年。文字,当是从人的内心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宠着文字的女人,因为溺爱,所以放任。文学于我而言,是人生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另一种生存方式,没有它,不至于生活不下去,但是拥有它,就拥有了生活的精彩,感觉到了意义和价值。

    韩文建:

    1973年出生,宁波恒兴玩具厂包装工程师。写作过600多首诗歌、百万字日记以及短篇、中篇、长篇小说。20年间,成文篇目累计约200万字。出版过诗集《静思》、长篇小说《斜边是几》发表过一些诗歌和中短篇小说,累计20万字 。

    我喜欢写作,从青年写到中年。我喜欢我的文学,她让我体验了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分量。抓起笔,一次又一次进入,享受思维带来的快乐。那像钢铁一般的意志,以及辛酸无奈的经历,都可以给生命以启示和支持。我的文学是坚强的,她不弃不离,伴我度过小半生了;她也是真诚的,使我的血液依旧滚烫;她很丑,但是很温柔,以至于只能在我的世界里屈辱地存活着。是的,如此存活,但是毫无怨言,对那无尽的苦楚以及无数的失落,视而不见。我对我的文学拥有两个感受,一个是感激,一个是感动。现在,我只在我的感受里挑出两个字来,那就是对我的文学说一声“谢谢”!

新新主题:文化交融与新鄞州写作人

    近年来鄞州依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高效率、高集聚、高辐射的都市经济发展模式;鄞州区是宁波转型升级的先导,鄞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高技术企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其它各县(市)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蝉联全省各县(市)区的第2位和第1位。2000年以来,随着鄞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在持续、大量增加,鄞州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填表登记的人口超过160万人,而外来人口超过8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社会各界都在热切地关注,当地已经出台了许多有效的关爱措施。作为鄞州文联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鄞州文联和鄞州作协近年来一直在强调“新鄞州人写作”这个主题。“新鄞州写作人”的崛起和成型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当下性。新鄞州写作人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异军突起,也可以看作是“散兵游勇”,但他们已经是鄞州文坛的一股新兴力量。新鄞州写作人充实了鄞州的写作队伍,扩充、丰富和活跃了鄞州的写作状态。从2006年开始,鄞州区文联的文学期刊《梁祝》就针对这一群体新辟栏目特别推介。之后,“新鄞州写作人”的栏目一直坚持每期刊出。该栏目不仅选发作品,而且还十分注重对写作人的推介,配发了许多作者的写作经历、写作感受,以及对于这个群体作品和作者的评论等。这个栏目的长期保持,不仅为一些迁居鄞州的已经具有较强写作实力的作家和写作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园地,增强了他们写作的热情和信心,而且对于作为一个写作群体的形成,对于一种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不断发生新变化的写作观念的形成也极有帮助。2011年1月,鄞州文联和鄞州作协召开了“文化交融与新鄞州人写作”主题研讨会,20余位迁居鄞州的作家、诗人进行了交流。研讨会的主旨在于全面透彻地了解鄞州大地上活跃的新鄞州写作人,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收集他们的写作资料,观察他们的写作动向,关注他们的写作状况,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与会代表对每一个新鄞州写作人都会遭遇并思索的文化碰撞与融合问题展开研讨,并畅谈在鄞州这块新的热土上的生活工作状况、写作感受和写作成绩。研讨会还邀请了浙江省作家协会的专家到会点评并对与会的新鄞州写作人寄予厚望。今年新鄞州写作人的作品集已通过鄞州区年度文艺精品项目的立项,并进入编辑流程。这是新鄞州写作人在鄞州这片古老而又火热的大地上抒写的首本文学作品精选集。

扶持创作人才,力推文学精品

    人才是文联和文艺事业的生命线,加强文艺人才建设是鄞州文联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年来,鄞州文联积极以树精品、出人才为目标,实施人才战略,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工程。

    立足于挖掘本土题材、培养本土人才,致力于打造一支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文学鄞军”,鄞州文联编辑出版了《鄞州作家文丛》(共三辑)《鄞州佛教文化》《鄞州传统手工艺》《鄞州当代作家散文选》《鄞州当代诗歌选》等一系列作品,并多次召开首发式,推介本土优秀作家,宣传创作成果,展示鄞州文学创作的基本阵容、整体风格、沿革发展和各位作家的创作实力,使鄞州文学事业薪火相传、人才辈出,提升鄞州文学的影响力。

    创地域特色品牌是文联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推出文艺品牌是文联工作创造性的体现。鄞州文联对梁祝文化、廉政文化、“三字经”及王应麟名贤文化等一些文化品牌精耕细作,确保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对地域文化倾力挖掘、深入拓展,使其成为鄞州文化的新名片。通过“申遗”、编著、传承推广打造“梁祝文化之乡”,致力于将梁祝文化品牌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世界品牌;继续保持鄞州作为廉政文化发源地和廉政文化阵地的地位与优势,举行《中国廉政文化丛书》(第三辑)的首发式,进一步发挥廉政文化品牌的号召力;通过重修《三字经》并在京成功首发,举办王应麟读书节,召开王应麟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王应麟学术研究基地的运作水平,做好《王应麟著作集成》的点校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做大做强“三字经”及王应麟名贤文化。同时,拓展思路,推陈出新,组织创作《鄞州地域文化丛书》,使鄞州地域文化成为文化品牌新的着力点。

    鄞州文联在立足本土题材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出精品的新思路,通过养项目、养题材、不养人的措施“筑巢引凤”,邀请王旭烽等名家创作鄞州题材的文学作品《家国书》,实现了鄞州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上零的突破。

    同时,鄞州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梁祝》坚持良好的文学品位和独特的地域视角,多年来已打造成为扶持新人新作、推介本地作家、展示“新鄞州人”风采的平台,成为鄞州作家成长的摇篮、鄞州地域文化传播的阵地和鄞州文艺对外交流的窗口。

    《主义之花》

    该书力邀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进行创作,作品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为背景,以女共产党员陈修良跌宕起伏的革命人生为主线,刻画一系列著名女革命家群像,作为鄞州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红色题材作品隆重推出。

    《走读博物馆》

    鄞州是“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现有已建、在建、筹建的博物馆20多家。《走读鄞州博物馆》一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呈现各个不同主题博物馆的风貌和精神内核,集资料性、可读性、文学性于一体。

    《鄞州地域文化丛书》

    该丛书由《鄞州望族传记》《鄞州地名传说》《鄞州传统手工艺》《一地落英缤纷》《堇地风》组成。全方位地表现鄞州丰富深刻的历史人文内涵,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打造鄞州新的地域文化品牌。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