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 解读经典——谈“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的出版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25     作者:袁济喜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作为一个教学实体,其教学方案的设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教学方案的设置中,经典教育是国学院办学的核心理念。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经典解读是国学院教学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已占到60%以上。经典教育与研读,构成了国学院区别于文史哲院系的重要特色。作为经典教育的载体,合适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经史子集的经典辅导教材并不缺乏,国学丛书、经典文丛类的书籍以各种各样的包装形式存在于市场。但是,出版以国学经典的解读为名目的系列教材,这还是国学教育界的首次尝试,是国学院的开创之举。“系列教材”的关键在于“解读”。解读不仅仅是对字、词、义进行诠释,更主要的是挖掘出其当代的人文涵义与价值。现代文史哲学科里也涉及到经典,但只是把经典分派在各学科的概论体系之下。因此,“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注重以国学的精神与方法去解读,彰显国学教育的特点。具体而言,即追求国学的通贯性和人文性。通贯性即贯彻义理、文章与考据融为一体的精神,打通现代文史哲三科的中间环节;人文性即立足于当代人文视野,发掘出经典中“通古今之变”的人文蕴涵。在通贯性和人文性这两个方面,此前的经典解读类著作还是比较匮乏的。

    这套教材的学术定位,绝不是一般的教材,而是追求深厚学术底蕴,深入浅出,明快易读,雅俗共赏。国学教育应该普及,但普及不等于媚俗和娱乐。更不能因为娱乐化和低水平的重复,而导致儒学传统中所反对的“曲学阿世”,即为了媚世而歪曲学术,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致命的弊害。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坚持既不故作高深,也绝对不会为了娱乐大众、增加发行量而降低学术水准。这套教材也可能再推出一个普及本,即压缩字数,增加通俗性。我们乐于接受普及的工作,但是坚持学术本位的原则不会改变。

    “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除了服务于国学院教学之外,也将为其他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各界读者提供优秀的读本。除现已出版的几部经典解读外,对《红楼梦》《世说新语》等其他经典的解读也在我们的计划范围之内,目前的编撰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将会陆续推出,分辑出版,总共涉及的经典将在三十部左右。

    中国古代一直有读经的传统,意在从经典入手来对人进行教育。经典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可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创造性的继承与更新。对于经典的解读、阐释与辨析,是对文化创新、理论创新能力的激活,国学的生命力也在这种创新中生生不息,走向未来。在国学教育中,这种经典的研读、阐释与辨析,是最紧要的门径之一。传统经典教育与现代教育可以相得益彰,和谐相生。今天我们编写这套教材,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国学院教学的基本需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经典学术教育,也是力图振兴我国经典教育的一个具体步骤,而绝不是简单地恢复读经。

    目前,国学辅导书目虽然俯拾皆是,但在中国传统学术意义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高端国学教材依然是匮乏的。在中国传统学术中,一代有一代之解释。例如汉代的“毛诗注”,就是《诗经》的权威注释版本。它不仅是字词的注释,而且代表了汉代人对于《诗经》的理解,即“美刺比兴”。又如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代表了宋学对《诗经》的理解,关注“天理人欲之辨”,又与毛诗的“美刺比兴”不同。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代表一代学术精神的经典解读和注释,现在还是比较缺乏的。高端的经典解读既要传承古代,同时又要体现时代的学术精神。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新经学”的观点与构想,思索如何通过对经典的注释,把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如何面向大众,兼顾国学的普及和教学,依然是国学教材面临的问题。目前很多国学经典解读的书籍都是普及性的。如何把解读的水平提高,还有很多问题要探索。娱乐化的普及必然面临被淘汰、被更新的危机。只有在真正具有学术底蕴的基础上面向大众的著作,才能够长盛不衰。现在比较缺少像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这样既深入浅出,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使国学真正深入人心,必须要通过经典的解读。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经典的高端和低端相结合,让二者良性互动。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