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堂主 乘梦远去——泪送良师益友冯光钰先生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25     作者:林寅之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二月的北京,春寒料峭。音乐界数百人,来到了306医院,为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教育家,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总编辑部主任,清华大学赵艺术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冯光钰先生送行。

    中国音乐家协会老领导、望百高龄的孙慎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主席傅庚辰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来了,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樊祖荫来了,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宋飞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也来了……行三鞠躬礼之后,大家泪水涟涟,依依不舍,缓缓从冯光钰先生遗体身边绕行,悲痛凝重的气氛静得出奇,大家唯恐惊醒他的长梦。

    在送行的人群中,我的心情格外沉重,仅在几天前,我携犬子林青到府上拜访,在他的书房“梦远堂”谈笑风生,合影的照片还没来得及送给他。他题签送给我的大作《梦远堂笔谈》《中国曲牌考》还正在拜读。虎年,他百忙之中,为我的拙著《乐阁随想》写了序言,还没有好好答谢他。想到就要和先生诀别了,情不自禁嚎啕大哭起来。

    回想当年,冯光钰先生身居中国音乐家协会领导之位,而我仅是地方基层单位的群众文化音乐工作者,他没有丝毫世俗等级偏见,自1989年在全国戏曲音乐研讨会上认识之后,他每出版了大作总不忘寄赠给我,20多年来,已超20多本。他学识渊博、光明磊落、乐于助人、为人谦和,是我心中敬仰的师长,也是我努力学习的楷模。

    冯光钰先生说每天都是他的工作日,几十年如一日,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著述,建树颇多、硕果累累。已发表文章700余篇,出版专著20多部。他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已出版的专著有《音乐与传播》《戏曲声腔传播》《曲艺音乐传播》《客家音乐传播》以及散见于《中国民族音乐论稿》《传统与现代》中的有关篇章。关于音乐传播,他曾形象地说:“如果音乐是一条河,那么音乐就是河中的水,而音乐传播则是水的不停流淌。”

    二是提出“同宗说”、“本土腔论”、“融和说”。关于这方面的专著有《中国同宗民歌》《中国同宗民间乐曲的传播》以及《双年文录》《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中的有关章节。在关于“同宗说”的研究中,他认为“音乐资源的共享,是形成同宗音乐的根本原因”。

    三是对中国“曲牌”音乐的深入探究。已出版扛鼎之作《中国曲牌考》(2009年6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第二次印刷)。他认为“历代曲牌多是在基本调的基础上,通过书面或口头传播衍生出众多的同宗体。要深入研究探讨曲牌音乐一曲百唱(奏),千变万化的独特音乐创作思维方式及横向交叉传播中曲牌形态之变异”。他花费了大量心血,从“论”与“证”两个角度双重手段加以考释。原拟定完成300首,但很遗憾只出版发表了100首,遂成绝响。

    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中国特色旋律的基因宝库,历来为作曲家们重视,开发利用,衍生出许多传世之作。如《江河水》《一枝花》《月儿高》《海青》等等。冯光钰先生从《九宫大成》《纳书楹曲谱》遗存的2000多首音乐曲牌中,精挑细选了部分曲牌加以考证,无疑是对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是评书话乐撰写序跋。这方面的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思考》《中国当代音乐评论》(与崔琳合作)《音乐雅俗谈》《谈乐话书》《梦远堂笔谈》等。在这些著作中,无论是评书话乐还是撰写序跋,都兼有乐评的性质,冯光钰先生高瞻远瞩,客观公正,笔锋犀利,掷地有声。在他的笔下,从不下“猛药”哗众取宠、置人死地,也不用“太平药”人云亦云、隔靴搔痒,这在当今乐评疲软、失语的情况之下,尤为难能可贵。

    冯光钰先生为自己的书房取斋名“梦远堂”,他也喜欢在自己撰写的文章后落款“北京德外梦远堂”、“北京双旗杆梦远堂”、“梦远堂南窗之下”。静卧在鲜花丛中的梦远堂主人冯光钰先生,安详得宛如在睡梦中。说来也神奇,就在大家送别他的那天晚上,京城下了一场大雪,天公为北京的山川城廓披上了素装。天人感应,冯光钰先生一路走好。他走得这样突然,一定是急于去天国“传播”音乐去了。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