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保证高票房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23     作者:孔锐才     来源:中国艺术报

    2月17日至3月27日,为期39天的2011年第39届香港艺术节隆重举行,来自38个外地艺团和16个本地艺团的顶尖艺术家,在15个不同场地为观众带来逾200场精彩节目及活动。

高质量保证高票房

——访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

    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伴随香港艺术节走过多个年头,见证了香港艺术节的辉煌时刻,对其节目编排及特色了然于胸。近日,本报就第39届香港艺术节的相关情况对其进行了采访。

    问:众所周知,香港艺术节是亚洲艺术节的“老字号”,与以往相比,这届艺术节比较突出的特色有哪些?

    答:本届艺术节出现了不少新面孔和新形式:多位世界顶尖艺术家及团体首现香江,包括纽约市芭蕾舞团;莱比锡布业大厅乐团、莱比锡歌剧院和圣多马少年合唱团三大音乐团体在一星期内献上6场演出;于本届艺术节才推出的“新锐舞台”系列,加强了艺术节对本地艺术人才的支持;艺术节委约制作的得奖话剧《圣荷西谋杀案》呈现在舞台,作第三度公演;在九龙寨城公园举办的大型声光装置《声光园》将艺术节带到户外,接触更广大的观众群。

    此外,第39届香港艺术节邀来的国际顶级艺术家包括古典唱片热卖的女中音塞西莉亚·芭托莉,带来了两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音乐剧天后邬蒂·兰普与皮亚苏拉原班乐队成员演绎皮亚苏拉作品;而玛丽安·费思富尔和埃尔维斯·科斯特洛的演唱会都带着亲切的氛围,前者由小型乐队伴奏,后者只有吉他和眼镜相伴。

    在舞蹈方面,有两个享誉国际及屡创新佳绩的舞团来港参节。在5天共7场的演出中,纽约市芭蕾舞团演出芭蕾舞大师巴兰钦的《小夜曲》、罗宾斯的《梦断城西组曲》,以及罗曼斯基的《协奏曲DSCH》等;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再现香港艺术节,演出大师的代表作《康乃馨》,在布满粉红康乃馨的舞台上,怀缅2009年离世的该舞蹈剧场奠基者编娜·包殊。还有由经典文学改编的舞剧:戴维·宾利与耀目的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把小鞋匠与鞋店千金的恋爱故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舞剧《爸爸的选择》。

    问:能说说这次艺术节所体现的香港地方特色吗?在节目选择上是怎样考虑的?

    答:独具香港特色的节目包括粤剧的4场芳艳芬经典演出,由4位名伶担纲演出;新增的“新锐舞台”系列由本地剧坛优秀人才制作4个新作品;还有“埃克森美孚新视野”的两个本地音乐演出,等等。

    每年的香港艺术节在选取节目时,皆希望能提供不同类型的节目,既有创新的,又有经典及传统的,有大师的制作,又有年青艺术家的创作,有些更是以传统为蓝本再用新的表现手法带给观众的。

    问:香港艺术节已走过38年历史,请问您作为一个多年的见证者,对香港艺术节有什么珍贵的回忆和展望?另外,本届艺术节刷新了有史以来的票房纪录,您觉得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答:我虽然没有见证38年的香港艺术节发展历史,但参与其中多年。各个精彩的节目、出色的表演者及共同努力的团队都是美好的回忆;而展望方面,希望继续提供具国际水平的艺术节目,吸引外地游客到访,丰润港人的文化生活,提高大众对艺术的兴趣,培育年轻观众对艺术的热爱,为香港艺坛增添新鲜血液,鼓励艺术创作及文化交流。

    每年我们皆致力把高水平的节目带给观众,相信节目质量是促成高票房的重要因素之一。  

 

    点评

我最喜欢的几个戏剧节目

    在本届香港艺术节多姿多采、目不暇接的节目中,我对几个戏剧节目偏爱有加。

    编娜·包殊的《康乃馨》是我最喜欢的节目。这位于2009年逝世的舞蹈剧场大师在1982年创作了这个作品,我1989年在巴黎看过,今天重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编舞已去,作品犹在,当年参演的舞者、演员,今天还有5人在舞台上,其中一个已年届60,生命之无常,令人倍感唏嘘!一个舞台作品在差不多30年后仍具魅力,不能不佩服创作者的视野与技巧。以无法为有法,将舞蹈与剧场巧妙结合,是编娜·包殊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她的作品没有逻辑性,只有一段段慑人的意象,或是出于视觉(如舞台上布满数以千计的康乃馨),或是动作,或是语言,或是处境,令人重新审视生活、理解生活,最后重新感受“人”之为“人”是怎么一回事。她的舞者、演员不独是她的表达工具,更是她的创作伙伴,没有这一群独特的“人”,编娜·包殊肯定无法创作,而这些“人”亦只有在她的引领下,才能尽情地发出心灵之光。这样美好的结合,世间何求?在上世纪80年代初,编娜·包殊亦不断质疑舞蹈的本质,她有兴趣的不是舞者如何动,而是为什么动。这有点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提倡的体验心灵深处的感受,然后形之于行动。另一场面亦是神来之笔:众舞者以简单得近乎唱游的动作舞出了春夏秋冬的感觉,其诗意真的是美得几近不能破。有人说她的这个作品有些地方节奏缓慢,我亦有同感,但少许瑕疵不足以影响其作品的整体张力及诗意。编娜·包殊,不愧是当代最重要的编舞家之一。

    另一个大师级的作品是罗伯特·威尔逊与柏林剧团上演布莱希特编剧、库尔特·魏尔作曲的《三便士歌剧》。罗伯特·威尔逊以视觉剧场的风格闻名于世。于他,剧场是一个视觉的构成。他不喜欢传统对话式的话剧,也不喜欢传统的歌剧。原先学习建筑的他,将精准的计算演变成出类拔萃的视觉剧场。他继承了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德国包浩斯艺术学校的艺术理念:完全剧场,舞台上每一个元素都同样重要。因此,他以灯光、简约的空间运用及风格化的形体动作见长。简单的聚光灯射在演员的脸上,加上一组降下来的吊杆,及被黑幕半掩的浅蓝色的天幕,就可以造成如诗如画的强烈感觉。这种半实半虚的视觉效果产生了非常丰富的联想空间。艺术,不是言志,也不是解说,而是关于想象与美感的经验。舞台上的东西愈多,便愈阻碍想象力的萌发,亦为换景制造了麻烦。所以,崇尚简约的艺术家都会问:什么是舞台上真正需要的?若他或她能解答这个问题,便会找到自己的方向。《三便士歌剧》是布莱希特与库尔特·魏尔的成名作,他们想以自己的理念创作一种新的音乐剧场来讽刺传统歌剧。他们改编了18世纪英国作曲家约翰·盖的《乞丐歌剧》。内容很简单:一个城市强盗尖刀麦基死里逃生的故事,他,身为一个作奸犯科的强盗,被黑势力联同警方追杀,最后却讽刺地被英女皇登基的大赦所救。布莱希特在此开始实验他的“间离效果”及辩证剧场,但艺术上最成功的却是音乐,此后两人合作无间,创作了若干伟大的现代剧作。该剧的导演风格乃罗伯特·威尔逊的一贯作风,其中尤以逃离伦敦之际,尖刀麦基到妓院找他的旧爱珍妮那一幕最具代表性。级级迭升的舞台配以红色为主的灯光,形成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但威尔逊毕竟不是擅长指导演员心理表演的导演,所以这一环节以演员自己的演绎为主,但演员的形体动作则经过他的细心处理。

    第三及第四个作品是属于“新锐舞台”系列的《矫情》及《回收旖旎时光》,前者的编剧是意珩,她来自黑龙江,是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编剧硕士的第一届毕业生(2009年)。故事讲述了一个40岁的香港男人与一个18岁的上海女孩的奇特之恋。女孩的妈妈不依,女孩反抗,最后男人亦因无法接受年龄的差距而放弃了女孩。5年后,女孩来到香港,重遇男人,两人回忆过去10年纠缠不清的关系。剧情由上海演到香港,场次时空跳跃。意珩的文笔细腻,有着香港土生土长的编剧不具有的感性。个人认为其中一段相当精彩:女孩(一个人站着,仍像是在跟男人说话):那一次……我找到她(母亲)。我记得当时,她站在苏州河边,我跑过去抓住她的手。我很用力,抓到我的手指都白了,血都凝固了……我很怕,我以为她会跳下去,可是没有,她只是看着那条河,看着河上开过去的船,看着那些船开走留下的黑色气泡……然后她说,上海什么都在变,只有这条河十几年都没变过,她叫我站在河边,给我拍了一张照片……她说照片拍完了,我们就可以忘记了。

    《回收旖旎时光》是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导演硕士应届毕业生袁富华的毕业作品,改编自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讲述一个废纸回收老工人收集了大量被弃置的文学作品,如何将它们逐一打包加以保护的故事。压抑制造幻想,幻想令人忘却痛苦,当这个老工人知道他的位置即将被一个年轻工人取代时,他决定与废纸一块儿走进压纸机,同归于尽。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找到完满地表达自我的方法。此剧以独白形式进行,演员是著名舞台演员林泽群,他严谨与幽默兼备,使此剧增色不少。

    香港艺术节近年十分主导地制作本土节目,更开辟“新锐舞台”系列,让新晋创作人能有一展拳脚的机会,这在政策上是绝对正确的。人们常说,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的年代,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坚实的文化定位,任何一体化都只是空谈或跟着别人的步调走!

(邓树荣  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