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来一杯“血腥玛丽”——第54届荷赛观感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21     作者:李楠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端详了一下自己写的这两行字,心想这也太不搭界了。但心之所至,手之所触,还真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血腥玛丽,光听这名字就艳光四射又杀机重重,几乎任何一家西餐厅或酒吧必有其名目,弄得它不像是一道鸡尾酒,倒像是一砣塑料盆景,还是黄山迎客松的造型,泛滥在地道或不地道的中国西式饭馆里。

    可真的呢,血腥玛丽要调制出味道,要功夫;懂得欣赏,更要耐受得。把它的传说和它的味道慢慢融化搅拌到一起,入得去又出得来,才能真正地享受。

    那天听说第54届荷赛结果出来了,习惯性地立刻把照片全看了一遍,也没和什么人聊过。慢慢地,听见有人说“这届太血腥太暴力了”,也有人说“荷赛在警告我们,世界越来越糟”,还有人愤怒地质疑评委们的意识形态是不是有问题。

    我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简单地看了荷赛的照片。我关心的,只是其中有没有别具一格的作品,能显露出摄影在表现与表达上的创新;其他,我觉得一切都是“既存在,便合理”。的确,这些照片仿佛是一群喝了烈酒的人坐着过山车评出来的,强烈、刺激、晃眼,但没有理由拒绝。我喜欢《国家哀悼日的景象》那组照片,那些个狭仄的画幅好像要把人的灵魂逼迫出窍——似乎也的确如此了,不完整、模糊、隐晦的面孔在这个国葬时刻诉说着内心巨大的动荡和试图压抑的不安。有些意外,国家哀悼日被拍成这样,这在我们是很难想像的。但是,它就是这样呈现出来,并且获了奖。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完全不符合传统新闻图片的要求,这怎么能看得出来是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呢?从图片里根本看不出任何新闻要素。相反,倒是缤纷的色彩、流动的液体,如同抽象派的油画。摄影师巧妙地利用了美与丑的尖锐对立,以“美”映“丑”——将石油泄漏、生态遭劫这样的灾难用貌似绚丽的图景展现开来,视觉上的惊艳恰恰与心理上的沉痛形成强烈的刺激和碰撞,宛如一朵朵恶之花,令人震撼与思索。

    《最后的殖民地》像是幕天席地华丽上演的一出舞台剧。无垠的沙漠、孤立的人物,然而,用了明亮鲜艳的光和色,平静如剧照般的影像中,蕴含着一种如沙漠般广阔深远的悲伤。他们真实却又虚幻,摄影师对人物的理解充满了一种纯自然的原始之力,而表现得又非常富有想像力。类似这样的“剧照”式手法,在肖像摄影中多有运用,但几组获奖图片也显现出不同的感觉。

    《以色列Altneuland》,摄影师的奇思妙想如同天外来客降临到这座城市,照片与实物天衣无缝地对接,让人在惊叹之外不免神往:所谓“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历史与当下、时间与空间、逝者与生者,如此丰富而哲理的意味尽在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了这样一些与我们视觉经验相陌生的影像,我们才知道摄影在另外一些人手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像一杯血腥玛丽,它的魅力就在于带给味蕾不同以往的体验,更新鲜、更复杂、让人不断突破已有的存在。这是一场摄影比赛向世界所能贡献的最重要的东西。

    莫尼尔西卡尔在《视觉工厂——图像诞生的关键故事》中曾说:“摄影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视觉,传递事实的同时也传递不安,从而证明人体和世界其实属于易于毁灭的物质,赋予它们一种可悲的现实性。摄影特别擅长反映悲剧:自然灾害、战争或者事故。”摄影对悲剧的敏感、西方哲学天人分裂的思想、2010年灾难频仍的现实,我以为是这三者的复合作用导致了本届荷赛的最后面目。这并不需要惊讶、愤怒或是质问,每一个结果后面都有原因。他人的痛苦,从来都是我们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人生材料。

    当然,其中Getty Images显然是大赢家,仅一等奖就拿了5个,这样辉煌的战绩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来自于图片社的摄影师整体获奖率是最高的,这又是否说明带有商业模式运作的新闻摄影倒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很有可能。理由不妨参照开头关于血腥玛丽的描述。我们对此可以选择必要的忧虑,同时也可以乐见其成,市场也是检验照片价值的标准之一啊。

    有时候想,我们为什么需要摄影,需要照片?一个从不喝酒的人,为什么会点上一杯血腥玛丽且甘之如饴?因为一切未可知,甚至包括过去,我们经历过的也未必是我们确信以为的。这就给了我们享受人生的机会。寒夜,来一杯血腥玛丽,想想,都觉得蛮不错。

(本文作者为《南方周末》图片总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