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追问与生命的渴望—— 读王久辛长诗《香魂金灿灿》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18     作者:钱韧韧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诗从真情开始,它涉及存在之真,关乎生死。这生与死,本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又是较为庄严的一件事情。有一些生、有一些死,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令人牵肠挂肚,甚至生死与共。比如天灾地震的降临。最近,王久辛的千行长诗《香魂金灿灿——中国玉树地震百日暨汶川大地震2周年祭》(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诗歌》2011年第2期)就是这样一篇对生与死进行追问的长篇巨制。

存在的追问

    当面临生死悬于一瞬的自然灾害——地震时,有些人陷入了慌乱和迷惘,有些人却在思索着宇宙、自然和人生等主题,譬如王久辛:“死亡/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最不想告别的 热恋/必须告别 意味着/堆金如山的 美梦/必须中断 意味着/一览众山小 登临绝顶的/权力狂想曲 必须再见/当然 更是永别/是心如刀绞的 痛疼/是你掏出 赤胆忠心/都换不来的”当逝者已也,生者必须存活下去,带着对亡人的追祭,带着对生命、存在和宇宙的叩问。我们知道,凡是伟大的诗作,都融进关乎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这样才会融入经典之河,且荡气回肠。王久辛就是这样追问:“它从死亡开始 从地狱开始/从灵魂的居所开始/追问人 追问人活着/与死掉的 区别/追问人生来要干什么”人在这个世界中存在,以何种姿态存在,生来要干什么,并且能干什么?诗人一直在清醒地思索着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那么,人是有灵魂的吗?诗人接着触及到这个问题,这似乎就是“圣香飘飘 萦绕净界/境界无边 香魂弥漫”了。人,怎么可以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又怎么理解这弥天的奇香和金灿灿的思念?“那是亡魂酿就的奇香/那是精魄化成的奇香/那奇香涌入花须花根花茎花枝/涌入花叶花瓣花蕊花盘 香/金灿灿的香 金灿灿的思念/在怒放挥洒 在飘舞弥漫/香 香啊……”生者思念的是死者的香魂,金灿灿的思想或许只是那些有灵魂的人才可得,没有灵魂的人是不配也不会有这样的存在体验的!在诗人看来,金灿灿的思念就是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是人对魂的思念,是对自我存在的呼唤与祷告。当血肉之躯尽数掩埋,泪水滂沱过后,较为理智的行为不是陷入痛苦或茫然的浑浑噩噩之中,而是进行沉思,深刻的沉思。地震以它瞬间毁灭的姿态告诉人类,人是渺小的,无论帝王英雄,还是乞丐末寇,在死亡面前都是同样的微不足道。死是唯一关切个体肉身存在的,是时候该想想这个问题了:

    它逼着我们 从死亡开始

    正视灵魂 正视我们的肉身

    包裹着的欲望 以及

    欲望内部 丑恶的

    种种贪婪 正视

    我们的人生 蕴含着的

    高贵 与纯粹

    正是死亡使一切原形毕露,它蔑视财富,挑战权力,直抵本质。因此,长诗《香魂金灿灿》比一般的抒情之作多了些本质的沉思,显得更为厚重而深刻。它深沉而有韵致,具备一股恢弘之势,既充满佛家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又满载着对存在的追问与哲思。

    当泪水和汗水抛撒在祖国的热土上时,人类已经在携手共建我们的家园了。这不仅需要栖居地的重建,更需要精神、德行之花的盛放。天灾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人祸。在王久辛看来,“像灾区的人民 未必是灾民//灾民 很可能远在灾区之外。”诗人不仅赞美人类的真情,同时也对某些丑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那厚颜卑微与猥琐无耻的/死磨硬缠 这些放弃了/高贵与尊严 放弃了/勤劳自强与自爱的 人们/比灾区的孩子 更矮小”警惕之言跃然纸上,真正的无家可归、无根漂泊的人其实未必在灾区,他们很可能沦落在对自我的约束中。人,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脆弱:

    蓦然间 我觉悟了

    灾难背后的意义 明白了

    一位心理疾患者的 康复

    要比 重建一座城市

    还要 艰难

    诗人饱含诚挚的真情,却又不陷入泪水的泛滥之中,而是将情感与理性巧妙地融合灌溉在诗行间,令读者觉得那金灿灿的香气扑面袭来。此诗不落前人窠臼,处处可见诗思的蜿蜒潜行。对于长诗而言,故事的嵌入和情感的把握尤为重要,诗人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是人云亦云地刻录事件,也没有陷入语词的喧哗和焦躁之中,而是另辟蹊径,追溯存在之思和情感之真。

孩子的嘶唤

    在阅读中,我们会不经意地发现,孩子在长诗中占有一定比重。众所周知,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他们寄托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诗人写道:“我知道 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师 想起/自已的学生 就会痛哭失声/有那么多家长  想起自已的/孩子 就会泪流满面/愧疚 与亏欠太多”这愧疚和亏欠的到底是什么呢?在长诗《香魂金灿灿》中,王久辛认为孩子应该有他们本真的存在,拥有自己纯粹的生命和烂漫的童年。诗人痛斥那种将无边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童年上的做法,认为这是人类贪婪本性的继任,因此他呼唤真正的人的精神所在,并为“真正的人”而歌唱。

    “救救孩子”的呼声,自鲁迅开始就一直断断续续地在人类的上空长鸣,只是没有多少人听得见罢了。在王久辛的诗中,孩子的嘶唤再一次让我们痛彻心扉,这难道还不够令人震惊吗?

    我在静穆中冥想着

    孩子们的 痛疼

    又在冥想中 体验了

    孩子们 孤立无援的

    挣扎 与嘶唤

    那是憋闷窒息的痛疼之极

    那是猝死之巨裂的身心之爆炸

    那是一峰峰

    生命之浪的 淤积

    澎湃 又轰然跌入

    死之深渊的 孩子们啊

    他们 正在成长

    他们 至纯至洁至圣的梦

    才刚刚伸开乳燕的 雏翅

    便被蛮横地 攫夺了

    这是对生命的渴望和嘶唤。地震打开一个缺口,瞬间吞噬了一切,连同那些不能承受之重,连同尚未来得及经历的新鲜生活。死神狰狞的面孔盯住了孩子脆弱的身躯,甚至将他们“孤立无缘的/挣扎 与嘶唤”一起袭过生命的彼岸。诗人甚至痛恨“那跨海越洋 捐来的钱”,因为这一切都无法将猝死的生命救赎!他将孩童比作鸟儿,反问道:“一只鸟儿/一只被砸死的 鸟儿/你如何去施法 做场/让它活灵活鲜地/重 现”诗人似乎不愿将这残酷的死亡气息继续蔓延,因此他情愿相信有金灿灿的香魂,那些解脱了的孩子已化作香花,在故乡伸出“状若彩蝶”“形似花朵”的“金灿灿的小手”。在世人的关爱下,逝者已也,幸存的孩童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而这一切都还不够。譬如失去亲人的孤儿,他们不得不接受爱的沉重,他们不得不被认为是孤儿,不得不亏欠那些雪中送炭的人们……他们渴望真正的家,“那是一日三餐的 庸俗情爱/是一年四季的 上学放学/甚至是妈妈 斥责叫骂后的/担惊受怕 是爸爸睡着了/又醒来 翻箱倒柜/找到的 一件并不时鲜的/花 衬 衫”诗人王久辛在深刻理解他们的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要恢复孩子健康的人格,让爱、尊重和真正的人的精神灌溉受伤的心灵。

    王久辛的《香魂金灿灿》贯穿了存在的追问、真情的涌动和孩子的嘶唤等主题,在众多相关的地震诗中脱颖而出。长诗结构整饬,除了序跋外,另有16诗节。序中以泪水为始,却哀而不伤,将死难者的灵魂寄托在“金灿灿的黄花/和 黄花喷放的奇香”。同时,每一诗节都以“圣香飘飘 萦绕净界/境界无边 香魂弥漫……”作结,营造出如“威尔第 竭尽心力/谱就的《安魂曲》”般神圣庄严的效果。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