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历史影像的印记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14     作者:相启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于浩瀚博大的史书里,历代石刻及拓片则保存丰富了我国的历史文化,成为极其宝贵的历史档案和艺术宝库,为研究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人物、书法、绘画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古代拓片,大致可分为刻石、碑碣、墓志、墓莂、石阙、摩崖造像等。石刻(碑帖)艺术自出现以来,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代有佳刻,至今不衰。涉及塔铭、画像、浮图、刻经、界至、医方、井阑、桥柱、题咏、题名以及诗文杂著等,几乎无体不包,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其中汉画像石及拓片,是深受历代文人墨客喜爱的一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收藏汉画拓片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大。第一,一些出土画像石原石破坏严重。原石过去或因遭遇兵燹,或因保护措施不得力,或因一些政治因素人为毁坏,或因火灾、地震之天祸,或因盗贼偷窃流出境外等,其数量愈来愈少,漫漶剥蚀日趋严重。第二,老拓片失散无量。从现在角度讲,民国时期以前的拓本应算旧拓了,首先是“文革”中“破四旧”时烧毁失散无数,甚至一些博物馆也用架子车把拓片一车车拉到大街上投入火海;再就是民间中尚留存下来的,由于后代文化素养低,有的当废纸卖掉,有的当糊墙纸贴墙了。第三,国家对画像石的管理日趋正规。特别是对一些定级画像石早已采取严格措施加以保护。除研究部门经批准需捶拓少量外,其他是不允许随意捶拓的。现在偶尔在社会上见到的也只是散落在民间的旧拓片,如能收到,应是很可贵的。第四,石刻(碑帖)拓片从前几年的曲高和寡到现在开始逐渐变为今天收藏的热门。其价格也由前几年的几十元、几百元一帧,变为近几年上千元、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价位。汉代因其厚葬的风俗,留下了不少画像石精品,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些历史的影像越来越弥足珍贵。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目前,我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4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在东汉中晚期达到全盛期,并在此时臻于繁荣。尤其是临沂地区的汉画像石,空间分布集中,产生时代早,延续时间长,遗存丰富。特别是发掘于1972年的山东临沂吴白庄汉墓,墓室建筑气势宏伟,结构严谨,画像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浮雕、透雕等,技法全面,达到了汉画像石雕刻艺术发展的顶峰,并有着西方雕刻艺术的特征,是汉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据考证,该墓墓主身份高贵,在全国画像石墓中占有突出地位,该墓所有画像石均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临沂吴白庄汉墓画像石内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驰逐狩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虽然皇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社会上新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道家思想和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人们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在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勋顶礼膜拜的同时,对成神为仙也充满激情,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尊崇有加。反映历史人物故事的内容有苍颉造字、孔子见老子等。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相交)四神,有传说中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也有三足乌、九尾狐、灵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异兽等。这些内容所体现出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仅是考古、美术、历史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几年来也吸引了科技、建筑、宗教、民俗以及音乐、舞蹈、杂技、体育等各种学科和艺术门类对这一领域的涉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中国汉画像石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无论工艺水平还是艺术价值,都比同时期的埃及石刻和希腊瓶画要好得多。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走遍中国》《探索发现》等栏目都曾对该墓进行过专题报道。2000年,日本访问学者曾出价1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0万元)索购临沂吴白庄汉墓拓片未果。如此高昂的价格,充分印证了专家学者对临沂吴白庄汉代画像石墓拓片的价值肯定,从艺术和经济角度充分显示了临沂汉代石刻的“深沉雄大”和“无冕之王”的赞誉。

    山东临沂汉画碑帖(石刻)拓片之珍贵,在于它清晰、完整、准确、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古代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神韵。因此,对汉画拓片的收藏,是保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一环。还原历史影像,追索逝去的人文,拓片的魅力有待细细品读。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