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创作都来自生活——电视连续剧《情暖万家》编剧始末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11     作者:李君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初,我应中国电影家协会之邀,前去辽宁本溪,打算根据以本溪公安开展的千名民警进万家活动,创作一部影视剧。我们的采访历时数月,走遍了本溪各县,接触了上百位基层民警和当地群众。感触极深。感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层民警,他们太辛苦了。有一个乡派出所,隆冬天气却无取暖条件,跑到老乡的热炕上上班。对这些基层民警来说,无需号召他们走进百姓家,他们本来就置身民间,老百姓的大事小情你想躲也躲不掉。淳朴的老乡把民警当成万能机器人,不管份内份外,一有难处就找派出所。他们这种类似村干部的朴实的形象颠覆我们对某种警察形象的成见。把这种形象表现出来,我认为不论从社会意义还是从艺术创造上都是很有价值的。剧中主人公派出所所长曲二群的形象,几乎是从基层民警身上拷贝来的。采访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妇女从工厂偷走了一个废电机,被该厂保安送到派出所。审问中,民警发现该妇女胸前渐渐湿了一大片。经询问,得知这位妇女正在哺乳期,家中正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孩子的父亲和这位妇女同为异乡务工人员,见她生下女孩,便抛弃母女而去。她失去生活来源,以拾荒为生。民警们当即来到这位妇女的家里,看到那女婴正在啼哭。然而偷盗电机是要受到法律追究的,但民警变通将废电机视为废铁,从轻处罚了这位妇女,让她回去喂养孩子,并给她找了一份工作。这个故事体现了当代民警的两个特质:执法的艺术性和人性。这两点正是主人公塑造的基石。我将这个故事也写进了剧本里。

    二是通过这些基层民警,我们接触到了当下城乡百姓的真实生活,形形色色,苦辣酸甜,令人感慨万端。通过这个作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呼吁全社会来关注他们,更是我们的责任。鉴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感到这次创作可以写出一部内容厚重的直面现实的作品。

    初稿出来以后,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的讨论会上,专家对我们的创作意图给予了肯定,称剧中所讲故事,颇有生活质感,原汁原味,如同一颗颗珍珠。但如何将这珍珠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适合电视观众欣赏习惯的作品呢?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最终找到了串珍珠的那根线。如同那些珍珠采自生活一样,这根线也是从采访中得来的:有一个杀人逃犯,17年了没有将其缉捕归案。在本溪的民警进万家爱民实践中,民警再次走进了逃犯的家。在他们眼里,对方首先不再是逃犯家属,而是需要救助的可怜女人。多少年了,没人给她过过生日,脑子里也没有生日这个概念。直到有一天,民警们从户口里查到她的生日而给她送来了生日蛋糕。于是在剧中,主人公和逃犯妹妹的感情纠葛和追逃过程就成了贯穿全剧的结构性的主线。

    可以说不论从作品内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叙事方法,都来自生活。就像专家所说这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