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兴国—— 为“十二五”规划建言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09     作者:李延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美育即审美教育,亦是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手段,培育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学习科学发展观不可忽视的一面。

    我国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是重德育、智育、体育而轻美育,如评选“三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德”、“智”、“体”而不包括“美”。不重视甚至忽视美育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严重障碍。

    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美育问题的重要性。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也提出:“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以美术开始,促进了全社会的发展。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就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观及美育”教育,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呼吁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强调美育的重要价值。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赵沨曾撰文,提出“美育是树人之本”。著名画家吴冠中更尖锐地指出:“现在的中国,美盲比文盲还要多。”由此可见美育问题之重要及我国目前美育中存在问题之严重。

    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美育的认识:

    第一,全党全民都要认识到美育建国的重要性,各级领导都要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即有学者称之为“艺术公赏力”、“艺术慧眼”。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党政培训机构应增设美育相应课程。我国目前的许多城市建设都是一个模式,这就对城市规划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国民艺术素养关乎国家软实力,应将美育列入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些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美育的措施,如渐次免费开放博物馆、美术馆,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改革等。实践证明,这些举措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美能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则关涉到国家形象,小则影响个人气质。有文章说,服饰是中华文明的形象标志。“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为之华。”(《左传》)所以,礼仪和服饰是中华文化的两大要素。2009年,笔者与同仁在“两会”中曾做了“建议设计中华服为国服”的提案。中华美食也是我们的骄傲。我国设计的高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样式新颖,流淌着现代气息。因此,对美育应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美育的良好风气。

    第三,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对象,实行不同的美育教育政策和方针。

    加强城市居民美育教育

    城市居民的美育素养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的道德风貌和品位,反映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在城市居民美育教育中,有两类特殊的人员尤其需要予以关注:

    一是城市服务业人员。城市服务业人员是城市的窗口和镜子,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应当定期对他们进行美育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进城务工人员和城乡结合部人员。通过设立免费美育培训学校和定期举办美育讲座等形式,提高这类人员的审美能力。

    加强大中小学校学生美育教育

    学校是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基地。学校美育对于学生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要注重美育,培养“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人才。

    加强农民美育教育

    我国拥有10亿农民,目前,各地正在贯彻中央新农村建设要求,美育教育可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施行。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农民教育水平的美育培训教材,逐步提高农民的美育素质。

    我们相信,通过采取以上这些举措,通过全社会大力提倡和宣传美育,全民的素质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十二五”规划也能取得更大成果,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

(李延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事)

声  音

许江代表: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美术事业

    随着美术馆免费开放时代的迈进,国家对于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题。许江代表认为,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来支持美术事业很有必要,可以形成艺术创新长效激励机制,为民族积累更多的文化财富,推动产生一个国家的时代精品,因为“艺术蕴含着国家的文化精神,可以让一个民族的文化焕发生机”。譬如,国家数年前投入亿元设立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并奖励参与工程实施的艺术家,对各地的艺术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设立国家艺术基金,还可以借鉴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国家财政以基金方式支持文化艺术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国情,探索适合中国美术发展的基金管理模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把这种公共艺术形式推向高潮。毕加索、米罗、奥登伯格等大批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美国的许多城市,有些甚至成为该城市的标志。许江认为,国家艺术基金的评审团可以由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人员组成,公平、公正、公开地从全国精选一批艺术家,进而指导艺术作品的创作、修改和提高,并组织作品的评估和审定工作,实实在在地帮助、培育艺术家。

(采写/本报记者 李雪钦)

施大畏委员:美术馆,免费不是目的

    在施大畏委员看来,美术馆免费开放的意义,不仅仅是向观众无偿提供一张门票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其进一步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要,体现的是政府不断增强的文化责任意识。

    在美术界,“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一直都存在。施大畏认为,比起关注吴冠中先生作品几千万元的市场价格,强调观众进入美术馆欣赏作品时与画家进行心灵交流,理解、感受画家创作中的那份感动,才是美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施大畏说,步入“十二五”时期,当经济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不差钱”的GDP,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就像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活力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让民众通过欣赏更多的各类艺术作品,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并获得民族文化自信和尊严。”施大畏表示。

(采写/本报记者 云 菲)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