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两弹一星”功臣的精彩群像——专家在京研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新突破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04     作者: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央视一套播出后产生了强烈反响,即便是遇到春节节目的特殊档期,播出时间被多次打乱,其收视率仍不断上扬。据央视最新收视调查,国内观剧人数突破6亿人次。3月1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研讨会,深入分析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与会专家认为,该剧艺术地再现了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生动而又饱满地塑造了领袖、科学家和干部群众群像,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故事情节展开有序,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细节生动感人,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突破。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创作之先就将其定位为纪实电视剧。创作团队3年时间查阅3000多万字史料,120多万字的剧本九易其稿。剧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多达280余个。据该剧编剧赵锐勇介绍,全剧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场景,甚至每个核心细节都是真实的。凸显了该剧鲜明的纪实风格。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该剧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创造了一种成功的纪实体电视剧的范式。它的出现是中国电视剧多样化发展当中走向成熟的标志。而这种“纪实”决非“生活的实录”,对于大量史料细节的筛选足见功夫。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丁振海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将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认识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成功来自创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对于浩如烟海的史实精心地搜集和掌握,对素材的艺术加工和典型化的处理。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生命,也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艺术手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认为,这部电视剧矛盾设置是多重的,包括领导层、决策层在研究“两弹一星”某些具体问题上的认识不尽一致,研制“两弹一星”在人员、资金、资料等条件上的种种困难和受到一些政治运动的冲击,还有研制过程当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等。但是最大、最本质、最尖锐的矛盾还是中、美、苏和当时的台湾当局,三国四方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作品找到了很好的矛盾结构关系,即一个大矛盾结构关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丹彦认为,该剧在叙事结构上实现了国家民族命运矛盾推进与个体生命意义诸多矛盾推进相交织的艺术手法上的突破。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电视剧就是“人”剧,作为一部传记色彩浓郁的作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最打动人的是诸多科学家形象的刻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说,电视剧伟人的形象扣人心弦,科学家故事感人至深。杨胜群分析了剧中两个大的群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个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和政府领导层、决策层的群体形象。剧中通过“两弹一星”研制事业这一侧面,生动、深刻地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在那个年代面对国际上强大的敌对势力,“不怕鬼,不信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这样一个群体形象,使我们电视剧历史人物形象非常光彩夺目。另一个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写知识分子最多、最集中的一部影视作品。作品中写到的参加研制“两弹一星”的主要科技人员几乎都是真实人物。其中包括饱经沧桑的老一代科学家、新中国培养的一批年轻科技工作者,还有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通过许多真实生动的细节,表现了新中国和“两弹一星”事业把他们聚在了一起,即使在国家困难时期,他们跟老百姓一样缺衣少食,有的人受到政治运动冲击,仍然忍辱负重,挑起大梁,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现场,把研究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这两个大群体人物表现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是这部作品的深厚底蕴、史魂和精魂。文艺评论家李准也认为,该剧一个突出成绩就是通过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王淦昌为代表的科学家,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生命历程的形象再现,对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情怀的当代内涵,极其巨大的精神魅力,做出了深度发掘和激情讴歌。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