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部歌舞重塑“西部歌王”——观歌舞剧《在那遥远的地方》
http://www.cflac.org.cn     2011-02-28     作者:傅显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那遥远的地方》本是王洛宾编创的一首歌曲,是民歌改编还是创作?尽管学术界争论很多,然而,歌曲却闻名全国,传唱久远。王洛宾的人生经历也颇富传奇色彩,被人津津乐道。中国歌剧舞剧院创编的歌舞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以王洛宾到西部采风的故事,串连起他的十几首代表作,正好借用了王洛宾的影响力。好比草船借箭,所有奔向剧场观众的耳目视听,指向的都是偶像王洛宾的故事与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该剧去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引起极大关注。经过连续几个月的巡演和修改,该剧2月22日至23日再次演出,此番演绎感觉在艺术呈现上有了新的进步。

    序曲开始,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为主题,一番变化,轰轰烈烈,变成了进行曲风格。大幕拉开,是抒情的西部舞蹈,引出热情洋溢的《一路向西》大合唱。主要人物依次登场,有王歌、玉珊、刘先生,不言而喻,王歌是王洛宾的化身,玉珊是王歌女友,刘先生是爱情插足的第三者。

    歌舞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写的是王歌去祖国西部新疆、青海采风的生活与情感经历。感情上摇摆于王歌与刘先生之间的玉珊,终于吃不消西部采风艰苦的生活,与刘先生结伴,返回了内地。在失恋痛苦中挣扎的王歌,在藏区美妙的音乐与美丽的姑娘卓玛那里,找到了重新生活的勇气。故事简单而浪漫,适合于王洛宾那些载歌载舞的西部歌曲。

    创作者把《青春舞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西部名歌巧妙地编织进了戏剧。台上歌声动人、舞蹈优美,配合多媒体天幕变换的景色,一幅幅民间歌舞的风俗画面展现在观众眼前,赏心悦目,好听好看,显示出国家院团创作、表演、舞美制作的一流水平。

    作为4位戏剧角色的歌者,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兼而有之,嗓音水平一流。尤其是扮演王歌的郑棋元,声音通畅、音域宽广,表演入戏、歌声迷人,《半个月亮》《阿拉木罕》《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在那遥远的地方》4个唱段的演绎出神入化,无可挑剔;几段大咏叹的演唱也充满情感、张力。谭晶扮演的女友角色玉珊表演也很入戏,歌声自如,游刃有余,可惜咏叹调出彩不多,倒是藏族姑娘卓玛的歌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扮演刘先生的男中音高鹏,音色宽厚、圆润,高音松弛,表演与歌声也很出色。

    在整部剧的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张宏光并未浅尝辄止于已有的名曲,他为3个戏剧人物设计了新的唱段与音乐。开场合唱《一路向西》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制造了气氛,也交代了剧情。随后那些角色咏叹,独唱、重唱、合唱穿插于西部名歌之间,连接通顺流畅,风格统一且音乐充满动力。尤其是最后青海藏区采风的一场戏,卓玛旋律与王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两相融合,呼应衬托,美景美歌,圆满结局。

    这台歌舞剧前后改过几次,在国内多个城市巡回演出,笔者看的是去年8月国家大剧院和今年保利剧院的两个版本。一版看完,感觉还有些粗糙。尤其是戏剧情节交待不太清楚、故事连接不够流畅,人物与表演有一些生硬;事隔半年,近日一看,感觉好多了。不单是戏剧比以前通顺,歌舞比以前娴熟、精致,好听的唱段、好看的舞蹈也多了起来。这不仅是戏剧、舞蹈、音乐修改的原因,更是这半年来反复排练、不断演出、磨合的缘故。

    这部剧去年演出几十场,票房很好,早已收回投资。作为一台商业化的大众舞台剧,创作、演出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

    一流的歌舞剧、音乐剧必须具备一流的歌舞。如此优美的西部名歌放在那里,如此丰富的西部舞蹈摆在那里,用好了自然是一流的歌舞演绎故事。反观许多国产音乐剧,不是歌曲粗制滥造,就是舞蹈滥竽充数,戏剧、音乐、舞蹈三者不入流的音乐戏剧随处可见。可以说,近10年中国音乐剧、歌舞剧对抗西方音乐剧的失败,首先是音乐、舞蹈质量的失败,其次才是戏剧的失败。

    其二,应该总结的是音乐戏剧体裁的适应性问题。如此西部题材的歌曲,如此西部风格的舞蹈,显然最适合于歌舞剧,或者说音乐剧的表演形式。这个戏不叫音乐剧,恐怕是担心业内人士指责编导杜撰故事、淡化戏剧的问题。其实,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观众并不关心浪漫歌舞剧中的历史真实,反正都是些虚拟的名字。反之,害怕的倒是编导故作深沉、玩弄细节,妨碍观众的审美情趣。《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出轻松、愉悦且格调并不低俗的舞台剧,按照节目单上的说法,“这是一个关于音乐、关于生命、关于理想、关于寻找的故事”,质量上去了,艺术的感染力就有了。

    其三,作为大众音乐戏剧题材的选择,最好是能够在群众中有影响、票房有号召力的故事。王洛宾的故事与他那些歌曲,显然具备这种能力。而且,采用角色名字虚拟,完全可以避免题材选择中史实处理的敏感与棘手问题。

    其四,好戏、好剧是排出来、演出来、改出来的。这部歌舞剧半年中修改了5次,演出数十场,质量至少提高了一个档次。而且,戏剧、音乐与表演,现在仍有很多尚待提高的余地。这部歌舞剧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是打开了民间歌舞展演现代故事的一条通道,让我们重温民间歌舞的魅力,坚定了音乐戏剧界完成传统歌舞的现代舞台转换,使用本土歌舞创作本土舞台剧的信念与决心。

 

    导演访谈

修改不是简单的做“加法”

    2月22、23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歌舞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最新版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由国家一级编导夏广兴担任总导演,作曲家张宏光作曲,指挥家彭家鹏执棒,谭晶、郑棋元等加盟演出。该作品在2010年演出35场,目前已完成第3稿修改。对于新版《在那遥远的地方》,夏广兴有着自己的思考。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上演的最新版《在那遥远的地方》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

    夏广兴(以下简称“夏”):经过首演和半年多巡演的磨炼,根据业内专家和社会各界对有些情节相对零散、个别人物与故事无法有机衔接的意见,最新版本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增加了对玉珊和刘先生感情的铺垫和渲染,烘托了人物情绪的发展,力图让整部戏更加合理、流畅,也更加生动、感人。

    记:增加了哪些场次和剧情?

    夏:修改不仅仅是简单地增补剧情、增加场次、扩大场景,而是要对这部戏的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简单地做“加法”会被动地抻长演出时间、让有些章节显得冗长,可这完全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和欣赏习惯。

    记:具体是如何整合的呢?

    夏:简单来说8个字:就地取材、扬长避短。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想起同名歌曲甚至会想到同名电视连续剧,但我们的作品有着自己独具的特点和魅力——剧情与音乐的有机结合。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利用歌舞剧自身“歌”的特点,通过增加3段歌词集中、简练地把需要补充的内容和人物情感表达出来。在第一场中增加的歌词交代了刘先生因立志实业救国而从海外归来的情节,这就为第二场他与玉珊的偶遇做出了合理的铺垫;第二场的歌词在刘先生与玉珊偶遇后增加了他对少年时代同学、好友之间两小无猜情感的回味,为他与落寞的玉珊他乡遇故知感情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建立了线索;第五场增加的歌词和舞台上的3D全息技术把活跃的音符、歌飞天以及王洛宾三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王洛宾的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了王洛宾灵魂与艺术的对话。

    记:从《在那遥远的地方》首演之初,就有不少业内人士评价它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对民族资源、文化创意、市场效益“三合一”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这部剧的创作和修改也都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吧?

    夏:艺术在于创新、在于思考,我们希望能够用艺术的理念和创新的手法打造出老百姓真正爱看的东西,因为这才是艺术走向市场的衔接点。(裴诺)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