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望湘西是故乡
http://www.cflac.org.cn     2011-02-16     作者:北雨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年前,因歌唱家胡松华的介绍,我得以认识了贾肇巽先生和张莉茹女士。1963年,夫妇二人响应国家支援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号召,带着年近七旬的母亲和7个月大的女儿,乘坐两天的火车、两天的汽车,举家迁往湘西。那一年,贾肇巽36岁,是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队队长,张莉茹31岁,是舞蹈演员、编导。

    他们这一去就是数十年,直到两年前才回到北京。在北京的寓所,墙壁上悬挂的牛头骨、排成扇形的苗绣鞋垫,覆在钢琴上的西蓝卡谱,以及摆放在墙角的大鼓……无一不见证着两位老人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年冬天我们就上了山,没有车,只能爬山上去。上去时下大雪,下来就看不到路了,雪很厚,所以就‘滚’着下来。那时候年轻,也觉得好玩。”贾先生对初入湘西的情形记忆如新。

    读过沈从文作品的,大概很少人不对他笔下神奇绚丽的“湘西世界”产生浓厚兴趣。如今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贵州、重庆接壤,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7县,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

    说起湘西的民情风俗,贾先生如数家珍,诸如祭祖仪式类的土家族舍巴日、毛古斯、梯玛跳神,苗族椎牛、椎猪、接龙跳香等;民族舞蹈类的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等;民族音乐类的苗族情歌,土家族哭嫁歌、打溜子、咚咚喹等;民间工艺类的土家织锦、“踏虎”凿花、苗家扎染以及民族习俗、民族史诗、稀有剧种、民间文学等八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悠然神往。

    “我们那时候看到的东西都是很纯的,比如摆手、毛古斯,因为都是在高高的山上,跟外面的接触比较少。”贾先生说他们到湘西的时候恰逢春节,就在寨子里过的年,有机会看到了真正原生态的毛古斯。

    毛古斯相传为土家先民,后来也用于称谓他们所创造的舞蹈,是土家族流传至今的讲述“祖先的故事”的古老表演艺术之一,主要于每年岁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作穿插性表演,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以反映土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为主,诸如扫堂、祭祀请神、打猎、挖土、钓鱼等。演员身披草衣,醉步进退,讲土家语,唱土家歌,舞姿古朴粗犷。

    乍到湘西,潮湿的气候、酸辣的饮食和艰苦的物质条件让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的两口子颇不适应了一段时间,并生过几场大病。和他们一起到湘西的另外三对夫妇都在不同时期选择了离开。虽然他们也有过重回中央民族歌舞团(及二炮文工团)的机会,但又阴差阳错地失去,二人对此却视若“浮云”。入宝山岂能空手而返?对他们来说,湘西即宝山。

    以土家族最有影响的摆手舞为例。摆手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讲述土家先民跋山涉水、迁徙繁衍、农事活动、日常生活、战争场面等内容。按活动规模分大摆手、小摆手;按舞蹈形式分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举行时间分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特别是每3至5年在数县交界处举行一次的大摆手,以祭“八部大神”为主,以村寨为单位,有上万人参加,历时7至8天。各摆手队伍前举龙凤大旗,后头唱着山歌、薅草锣鼓歌,打着溜子、围鼓,吹着牛角、土号、唢呐、咚咚喹,燃放三眼炮和鞭炮,身着西蓝卡谱,头包花巾,队伍浩浩荡荡,奔向摆手堂。

    “摆手是祭祀时跳的,一开就始要请祖先:‘吃肉想起你来了,喝酒想起你来了,来吧,跟我们一起过年吧!’非常朴实,非常虔诚。”如今虽身在北京,贾先生的思绪却飞回了湘西,随口吟出一位清代土家诗人的《竹枝词》:“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颇有几分动容。

    “民间歌舞往往包含很多民俗信仰方面的元素,光学几个动作、腔调是不够的。”作为编导的张莉茹,下乡采风更是必修课。

    “文革”后期,为了学习土老司的祭祀舞蹈,她独自一人步行前往龙山。爬山,趟河,穿丛林,喝溪水,啃馒头,摸黑才到公社,托人找到一位土老司。但是土老司不敢演示,因为“文革”中曾受了冲击。

    “后来多次做工作,他才勉强答应了。演示的时候还把所有的门窗都关紧了,担心被别人看见。他空着手演示,我只能空着手跟着比划。他说铜铃、司刀都毁掉了,我不太信,这么重要的东西肯定藏起来了。我又做了很多工作,他差不多过了10天才肯拿出来。他最怕这时候拿出来了,过后又挨整。”

    经过无数次这样的采风,这才有了《毕兹卡的节日》《酉水河上女船工》《阿达玛的咚咚喹》《铜铃舞》《赶歌》《哭嫁》等作品,并在1986年12月湘西州民族歌舞团晋京演出中大获成功。

    在湘西的40余年,贾肇巽、张莉茹夫妇先后在湘西州民族歌舞团和湘西州文化局工作,退休以后又在吉首大学艺术系“传道授业”。期间,他们鼓励演员深入土家苗寨学习原生态舞蹈和民歌,把苗族鼓王石成业、龙大姐和土家族歌王田茂忠、音乐家田隆信等请到团里亲授技艺,并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如谢晓泳、余大鸣等都已成为我国舞蹈界的中坚力量。

    面对青年农民外出打工、老艺人日渐稀少、自然传承发生变化的现状,他们又联络资华筠、罗斌等舞蹈界同仁致力于湘西非遗的挖掘和宣传,对后来的申遗成功起到了很大作用。2006年,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古斯还入选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让世人领略了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

    虽已定居北京,但湘西那方水土的点滴仍牵动他们的心绪,他们的汗水与泪水都与之深深连在一起了。两人的湘西话说得很地道,苗语也很流利,俨然已是名副其实的湘西人。“一合眼,就是湘西的山水,湘西的歌舞,湘西的人。只要想到湘西,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温暖与亲切。”

    5年前,贾先生80岁生日,万千感慨中他写下这样一首《八十抒怀》:“初来自称湘西人,今日化着老湘西。落叶归根虽北上,岂料新根湘西留。甘苦与共四十载,信步人生八十秋。回首喜看英才谱,硕果夭夭满枝头。鲜花美誉非吾愿,夙夜劬劳吾所求。功过三七任评点,自勉尽力心坦然。青山绿水常萦绕,友情乡谊日增稠。湘西啊,我湘西,此情此心何时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