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版画的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
http://www.cflac.org.cn     2011-02-14     作者:李焕民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天地吉祥(木刻原版 2009年) 徐匡

    徐匡20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他放弃报考大学的机会,到四川美协工作。随即创作出了版画《海员》《山城展望》《待渡》。他21岁时的作品《待渡》构图很美,在水光粼粼的渡口,4位青年建设者静静地等待出发,其中3位女青年有的在阅读,有的在遐想。在大江的亮部一位男青年意气风发遥望远方,表现出青年人在那个激情的年代献身祖国的豪情。

    我想,徐匡的才能在于他较早地悟到了一个道理,造型艺术的特征是用形象说话,画家不仅要有基本功,而且要学会用画家的眼光观察生活,并使生活形象上升为艺术形象。

    徐匡曾说:“作品的主题,不必特别指出。”他深知艺术中的真和善是通过美来体现的,对美的探索是画家一生的事。1962年前后徐匡集中精力研究美的规律、美的民族性、美的个性。他用汉砖拓片的方法,融入浪漫主义情怀,自由发挥,创作出一批形式感很强的作品。《彝族姑娘》《小山花》《果园姐妹》《秋收》等。有些是以线造型,有些是团块造型。突出变形之美、装饰之美、旋律节奏之美。这批作品产生于“政治挂帅”的年代,尤为引人瞩目。今天看来仍感新鲜,有创造性。

    经过对形式美的研究之后,徐匡再回过头来进行主题性创作,情况大不一样了,艺术水平有很大提高。《纤夫恨》《红岩》小说插图、《抗日烽火》《乡村小学》《深夜》等等,不仅主题深刻,审美价值也达到相当高度。《纤夫恨》构图奇绝,悲剧色彩浓厚,黑白灰的处理别开生面,刀法丰富,是黑白版画特征极强的佳作,至今仍被收藏家所关注。《乡村小学》构思角度新,他把学生和老师隐藏于教室室内,着力刻画教室之外的环境,如阳光下的白墙、斗笠、锄头、花草、木窗,充分体现乡村小学的教育内容和生活方式,美丽的画面很自然地把读者带进一个真实、简朴、亲切而又陌生的世界。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10年是徐匡版画创作的高峰期。这期间他曾去欧洲访问,又到日本办展,眼界开阔,创作旺盛,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尝试各种不同风格的版画样式,有以单线为主的《大渡河畔》,有以套色为主的《大江之源》,有以速写为主的《小尼娜和她的父亲》,有以生活情趣为主的《新衣》等等。影响最大的是巨幅黑白人物版画,如《草地诗篇》《主人》《高原的阳光》等。

    《草地诗篇》是一米以上的大幅木刻,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精致、深入地刻画人物和环境,刀刀到位,一丝不苟,将木刻刻到极致,这种版画风格在中外版画中极为少见。《草地诗篇》的成功还在于它的构思,作者创造了一个动人的细节,即马背写诗——画面中漂亮的白马低下头,伏帖地让女青年在背上写诗。通过这个细节刻画了那一代女青年的风采。广阔的天空浮动着白云,辽阔的草地百花争艳,昔日红军走过的草地而今已是一派生机盎然,可以说《草地诗篇》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1975年“四人帮”还没倒台,人民处于审美饥渴之中,《草地诗篇》一经展出就引起轰动,长久不衰。30多年过去了,它的生命力犹存,原因是这幅作品能够唤起观众对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成为时代的象征。

    1975年徐匡、阿鸽和另外5位画家一起去西藏深入生活长达9个月,走遍了前藏后藏,还到自治区各部门了解情况,对西藏社会有进一步认识。回来以后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如《纳木湖畔》《小骑手》《洁白的哈达》《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影响最大的是他与阿鸽合作的《主人》,这幅作品草图出来之后在画架上沉淀了两三年,直到1978年才完成。《主人》与《草地诗篇》有很大不同,它没有情节,没有背景,它以极其概括的手法表现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重大主题。手执镐头的藏族男子,铜像般的站在观众面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微笑中透着威武和力度。正三角形的构图,黑色大袍占了绝大部分,沿着构图的左侧刻出头、肩,镐把和手,黑白灰分布富有节奏感。刀法十分精彩,头和手用中刀刻成,阴刻、阳刻兼用,刻画出了男子的强烈个性,其风采令人过目不忘。头巾、衬衣用大刀刻成,以阳刻为主,痛快淋漓。黑色大袍的刀法则是徐匡自创的“绝活”,他用平刀在梨木板上并排戳出密集的缝隙,印出来以后隐约可见厚重呢料中的衣纹起伏。《主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高度统一,在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中获得一等奖。

    《高原的阳光》与《主人》不同,它没有明确的政治主题,塑造了一位自然状态下的藏族中年人,面部有些沧桑,阳光下黑黝黝的肌肤,质感很强,宽大的皮衣概括出人物的正面影像。细腻的刀法构成丰富的色调,流露出一种自然、真实的美,这种美只有在高原上由风雪阳光才能塑造出来。真实可信的画面是个“引子”,它引导读者对高原、高原人、高原生活的自由想象。《高原的阳光》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质奖。

    1985年以后,徐匡的兴趣转移到油画方面,直到2004年才又操刀刻出版画《奶奶》,这时他已66岁。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背着孙儿向前走,这个画面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徐匡用他那特有的细腻刀法刻出了老人陈旧的藏袍、草帽、紊乱的花鬓,与孙儿的新衣、新帽、稚气的表情形成对比,从平凡事物中见得人生真谛,令人感动。曾经有一位留学生回国看到此画,止不住热泪盈眶,感到父母为自己付出太多。《奶奶》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获银奖(金奖空缺)。

    2005年徐匡又刻了《走过草地》,这是一幅描写牧民转移牧场的情景,生活气息很浓,具有原生态的真实美,刻得十分精到,该画在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中获金奖。最近笔者在徐匡画室看到几幅他正在制作的大幅版画,惊叹他对版画所投入的巨大精力,也预感到他版画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即将到来。

    一位杰出的画家,其作品大都具备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徐匡的版画作品具备了上述“三性”,他用个性的艺术语言创造了象征不同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审美追求,使自己的作品在广大人民心中扎下根,在艺术之林确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地位,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