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女孩”上春晚 是耶?非耶?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26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正方:春晚就该众艺狂欢  

    随着2010年新春佳节的临近,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也越发受到外界关注,由此而产生的话题更是层出不穷。日前,中央歌剧院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就“西单女孩”上春晚一事发表言论,认为正规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无缘春晚,但一个在地铁站里唱歌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这实属为一种走捷径的做法。她的看法其实代表了当下很多人的观点:春晚不仅仅是一个全民同乐的舞台,也应该是专业竞技的赛场。

    事实上,冷静来看,所谓“春晚”,其功能和价值诉求无非是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丰富全国人民的春节文化生活。它与其他晚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更具规模且在某个特殊时间段举办的全民大联欢。它不是精英群体的荟萃场,也不是明星大腕的PK台,更不是检验学业或考量艺术家专业水准的选拔赛。换句话说,春晚不是“封神榜”。

    上春晚,这不是演员达到一定艺术水准的标志。而春晚舞台所承载的快乐、和谐、希望、感动等情感与文化内涵,也不是单一的职业化演绎能够涵盖的。近年来,央视春晚时常会遭到外界质疑与诟病,究其原因,除了源于晚会创作自身存在一些不足外,或许与我们对春晚舞台的过分神化也不无关联。“有些人为了能上春晚不择手段”、“有些艺人上了春晚后身价暴涨”、“春晚选拔演员黑幕重重”……诸如此类的负面报道都指向我们对春晚存在认识的误区,神化了春晚的“前途效应”,但却不知不觉遗失了可贵的娱乐精神。

    回到文初的话题上来,这位强调春晚节目艺术水准、为春晚质量担忧的歌唱家,其责任感值得肯定。但以全国人民欢度春节为节目定位的春晚,内容就是要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既符合精英口味,也满足大众需求,让明星和大众百姓都有一席之地,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包容性。所以,虽然精湛的技艺非常重要,但有时仅仅是一派纯真的自在的“天然表演”带来细小温暖的感动,也能为我们的“年夜大餐”增加不少滋味。

    据说,除了“西单女孩”,像旭日阳刚组合、深圳民工街舞团等草根明星代表届时都会登上央视兔年春晚的舞台。让更多来自平民阶层的人登上春晚的舞台展现自我,营造快乐,这是春晚下接地气、给力平民、贴近百姓、走进民心的温情之举,更是央视坚持“开门办春晚”宗旨的鲜明体现。依笔者看来,春晚只是一台晚会,它既不体现一种娱乐上的统一意志,也不代表一种艺术地位和艺术标准,只是人们追求节日欢乐的选择之一。(乔燕冰)

    反方:春晚不是明星速成器

    地铁通道里卖唱的流浪歌手“西单女孩”凭借《我要上春晚》直登兔年春晚舞台,消息一出即引来叫好声一片。一时之间诸如“草根艺术撼倒正规军”、“业余比专业更给力”等等充斥报纸、电视、网媒。而中央歌剧院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则认为“西单女孩”上春晚实乃走捷径。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舆论哗然。反对者认为,春晚是大众的舞台,绝非明星和艺术家的专利,歌唱家这种俨然以文艺精英自居、贬低以至排斥平民艺术和草根歌手的姿态,无疑是在削弱甚至剥夺底层力量的话语权,是赤裸裸的文化垄断,精英霸权主义。乍一听,似有些道理,细思量,却有错位讨伐之嫌。

    对于“西单女孩”的“被上位”,一个冷静的文艺工作者,一种健康的媒体环境,应该对其保持审视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当今社会,娱乐效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击打着大众脆弱的神经,于是,一些不甘寂寞又渴望一夜成名的人借着全民娱乐的东风趁势而起,以特立独行的姿态“搏出位”,而追星一族不假思索地鼓吹力捧也无形中消解了精英价值的力量。当观众开始热衷于追慕那些非主流的,不再苛求专业艺术水准,仿佛只有“独特的”、“唯一的”、“第一的”才能彰显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草根英雄”时,一些渴望速成的边缘人,为了迈向视觉关注的中心,难免会选择一鸣“雷”人的“快餐式”道路。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位歌唱家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或“酸葡萄”心理,而是出于一种文化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意识。

    许多人都知道,艺术之路并非坦途,它需要全方位的专业打磨,需要岁月的淘洗,更需要一颗清净之心。而“西单女孩”的一朝成名,并未经历像前辈艺术家那样脚踏实地十年磨一剑的艺术锻造。从默默无闻到街闻巷知,从平民到“天后”,一夜之间,地铁过道里的灰姑娘摇身一变成了“网络红人”,这不禁让人对其以后的艺术道路担忧。一个被媒体过度炒作的“西单女孩”,何以继续维持她的原汁原味?而面临同样问题的不只“西单女孩”一个。这次同被央视春晚点中的幸运儿——旭日阳刚组合曾无奈坦言,速成后心理压力过大,为当下生活所累。海量的媒体聚焦,打扰了他们原本自由自在的创作生活,加之身份前后的巨大落差,让原本的清净之心沾上了世俗的尘埃,变得愈加迷茫,而这正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

    央视春晚从“大包大办”到“下接地气”,固然是与时俱进的一大亮点,但作为一台代表国家级文艺水准的大型晚会,它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艺术性。从1983年到现在,央视春晚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它俨然已经成为亿万中国民众围炉守岁翘首以盼的文化大餐。作为一种凝固下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它传达的是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不应该被打造成一个众生狂欢、贩卖亮点的选秀平台。因此,对于“西单女孩”直通兔年春晚一事,不应过于乐观,相反,应多一份忧虑,多一些质疑的声音。(王新荣)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