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吃到鲜荔枝了吗?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21     作者:包萧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曾出过一个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是“荔枝”,因为“站树梢”意为“立枝”。其实,“荔枝”的古名为“离枝”。离枝者,即为“离枝即食”或“不能离其本枝”,意谓荔枝容易变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这一特点也有过惋叹:“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鲜美的荔枝,红颜易变,不禁令人想到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中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诗句描述的是生于蜀地的杨玉环爱吃荔枝,唐玄宗为讨爱妃欢心令驿马飞驰送至骊山华清宫的场景。杨贵妃这一笑,与春秋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褒姒的嫣然一笑遥相呼应,成了红颜祸水的代表,祸国殃民的典型。

    那么,杨贵妃到底有没有吃过新鲜的荔枝,并且当真为此而劳民伤财,如张岱《夜航船》中所记的“涪州岁命驿递,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呢?

    我们先看看杨贵妃吃的是哪儿的荔枝。古来为朝廷进贡荔枝的产地,有岭南和涪州两说。岭南是指中国五岭之南的地区,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这段史料中所谓的南海指当时的南海郡,在今天的广州境内。可是,唐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以马匹运送荔枝,从岭南到长安大约需要9到10天,荔枝恐怕早就腐败变质,或成了荔枝干了。

    另,北宋诗人苏东坡的《荔枝叹》中有“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的诗句。其中的“交州”指广东、广西南部一带,而“涪”则指涪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涪陵。这说明天宝年间进贡朝廷的荔枝来自涪州。并且,杨贵妃幼年生活于蜀地,按常理推断,她更希望能够吃到家乡所产的荔枝。

    宋人还进一步指出,涪州荔枝的确切产地应该在距州治西北50多公里的乐温县。从此地北上长安,约1000公里,仅是岭南至长安路途的一半。当地的地方志亦有记载:“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

    但是对此我们还是有疑问。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提到荔枝“离枝”三日而“味变”,而上面史料中则说“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这荔枝是不是还做过保鲜处理呢?对此也有一些史料可供参考。

    清人屈大均所撰的《广东新语》中记载了一种办法:“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又如《广群芳谱》说荔枝:“乡人常选鲜红者,于竹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窍,置荔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虽然我们不知道天宝年间是否已经有这些保鲜方法,但可以看到,如果从涪州送荔枝,再加上一些保鲜措施,那么杨贵妃还能吃到很新鲜的荔枝。

    但是,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是一回事,骊山华清宫是否真的为此而“山顶千门次第开”又是另一回事。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只在冬春驾幸骊山的华清宫,而那个时节荔枝还没有成熟。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就曾说:“据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资料,时间、空间,皆不容明皇与贵妃有夏日同在骊山之事实。杜牧、袁郊之说,皆承讹因俗而来,何可信从?”考虑到中国历来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并有视女性为红颜祸水的传统,文人学子把对朝廷、对皇上的不满转移到皇上身边女性身上也不足为奇,更何况诗人所描述的只是想象中的场景。

    可怜杨玉环在这诗中的一笑,竟笑了上千年的岁月,竟把祸国殃民的罪名笑到了自己的头上。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