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狂欢与文化机遇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21     作者:怡 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乍一遇似曾相识,再一看两不相干,初闻之全无道理,细品之仿佛又有些意境。诗(词)句的主人一在盛唐,一在南宋,还有一位是清末民初的大学者,踏着相同的韵脚穿越千年时空,也不知是相见恨晚,还是相对无言。这样的邂逅源于近来网络上盛行的一种“诗词拉郎配”游戏,把为人熟知的古诗词名联、名句打乱重排,新句或韵律巧妙相合,或句意微妙贯通,更有诙谐、反讽、出人意料者,引来网友云集响应,有人笑称重新组合的句子“读起来太顺”,以至于记不起原句了。

    这些被“拉郎配”的名联、名句,多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而热衷此游戏的多为“70、80后”的青年,我们不妨把“诗词拉郎配”视为长大的“70、80后”们向少年时代背诵记忆的一次集体回看,一场反叛,一季以网络为广场的诗词狂欢。有师者认为,网络文化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种游戏对正在学习古诗词的中小学生会产生误导。但纵观这些“拉郎配”的诗(词)句,不仅无伤大雅,有些甚至颇具创造性,充满现代感。如“百年心事归平淡,万类霜天竞自由”不失为一联襟怀广阔、意境闲远的佳对。

    这场诗词的狂欢有意无意地试图以古典的方式消解现代的焦虑,物化时代的人能在古代诗词的游戏中找到慰藉,不失为一件幸事。然而究其本源,“70、80后”普遍存在的这种焦虑是他们古诗词学习中死记硬背留下的后遗症,当时面对诗词填空试题少不得一番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如今信手拈来、随意乱搭,虽然有些恶作剧,却也在对仗、押韵等特点上体现了一定的文体自觉。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教师的关注。目前中小学古代诗词教育中,比较注重的是背诵和理解,对诗词文体特点的介绍略为欠缺,学生不知律诗如何对仗、词如何押韵,诗句的平仄、词句的长短如何分布,在背诵时就会产生一定迷茫和混乱。在结构上,诗有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下片亦有大致分工,如果教育者能够在课堂上对这些特点加以悉心指导,让学生在领会古诗词的寓意之外,对其形式要求也有所把握,古诗词必能深入人心,学生也能过目不忘、不背而诵了。与其等他们去网上“诗词拉郎配”,何不充分利用他们对文学写作的自觉意识,循循善诱,妥善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细致入微地体会到诗词独有的美感。

    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绝伦的组成,在世界文明宝库中亦散发着璀璨迷人的光华,它们浸透并传递着一代代文学家独特的审美体验,更浓缩着他们的人生感悟,记录着我国数千年来古代社会的诸般讯息。所以,对青少年的古典诗词阅读加以科学的引导,让青少年掌握最恰当的欣赏、学习并传承古诗词的方法,并藉此建立起他们对传统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就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