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票房”偷了谁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17     作者:邹小凡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召开2011年新闻通气会,童刚局长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的消息令人振奋,同时,他也指出:“为了完善电影产业市场,电影局将切实解决电影票房‘偷、漏、瞒、虚报’的问题。”其中,“偷票房”是问题之一。去年年末,贺岁档影片鏖战正酣,《大笑江湖》和《赵氏孤儿》收入纷纷过亿,“偷票房”不期然出现在公众的眼中,引发了众多的关注。所谓“偷票房”事件,源自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视频显示的是石家庄太平洋影城让观众用《赵氏孤儿》的票去看《大笑江湖》,从而“偷”了《大笑江湖》的票房。

    事实上,“偷票房”这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的“暗疾”并非刚刚出现。据业内人士透露,其手段众多,除了以上事件中以甲片代乙片的“乾坤大挪移”,从而获得更多票房分成;更有偷漏瞒报的“空空妙手”,直接将票房利润装进自己腰包。此类招式迭出,令人眼花缭乱。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维护自身利益,一些制片方、发行方往往要组织庞大的团队前往全国各地的院线进行监管。据有关报道,《让子弹飞》首映后,在全国各地巡查的监管团队人员就有600人之多。

    为防止“偷票房”,自掏腰包加强票务监管,票房也许不被偷了,但无形当中增大了电影生产的成本。这对赚钱的大片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九牛一毛而已。但去年共有150多部国产电影进入城市的主流院线,而根据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赚钱的国产片不足10部,占影片放映数量的四分之一不到。投资电影不仅有可能不挣钱,现在还要加上一个票务监管的负担,无疑会造成“雪上加霜”的局面。因此,大部分影片为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不可能拥有自己的监管团队,也担负不起这笔不小的开支,导致这部分影片在院线发行时更加“弱势”。

    完善的电影产业是由影片制作方、发行方和院线等共同合作组成的。“偷票房”事件使得制作方、投资方对院线的信任度降低,从而导致期望院线放映的收益收回电影成本的信心下降,必然会影响电影投资方的信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偷票房”会破坏电影生产的生态环境,最终受损的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当然,积极应对“偷票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联系以前对“假票房”的整顿,通过严格的行业治理是一条好途径。因此,有关部门应对于一些院线为了谋取利益,不惜违背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一查到底、严加惩治,增大违法犯纪的成本,从而加强行业的自律性。同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足谋一时”。长远来看,一方面要提高院线管理的技术水准,让计算机售票系统延长到各影院终端,建成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票房统计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对院线的监管力度,形成完善的监管体制,将一线城市成功的监管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国,使“偷票房”者无可趁之机。另外,有关票房收入及相关管理的数据及时、准确地通过权威媒体发布也是重要方面。总的来说,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完善将会使所有参与院线的影片都能够获得实际票房收入的保障,促进整个电影产业的和谐发展。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