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文韬武略——电视连续剧《解放大西南》观后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12     作者:张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解放大西南”是解放战争中唯一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战役。1949年11月,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高高升起,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已经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而在大西南却酝酿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略决战。已经在前几次作战中遭受重创的蒋介石集团,妄图以尚存的主力部队携地方武装,凭借大西南复杂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中共决战,偏安西南,并将其打造成东山再起的大本营。但此时的蒋军已是强弩之末,没有了三大战役时的精锐嫡系,蒋介石引以为自豪的黄埔一期将领,只剩下宋希濂、胡宗南两支队伍。如果仅从史料看,这是一场绝对一边倒的战争,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损兵、折将、丢城、逃跑、起义,人民解放军则如风卷残云,摧枯拉朽,捷报频频,并且最终把蒋介石赶出了中国大陆。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没有这么简单。在一连串的横扫、席卷之下,是一个个非常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

    电视连续剧《解放大西南》表现的就是这“席卷”背后惊心动魄的斗争。解放大西南,是国共两党、两军在大陆的最后一役,它不仅是一场军事决战,也是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较量。特别是新政权刚刚建立,要面对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而这些问题又与这最后的较量息息相关。所以《解放大西南》是把故事完全置于一个全景式的宏大背景下来展开。剧中涉及军事问题、民族问题、统战工作、经济建设、政权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军事上,《解放大西南》着重表现了党中央制定“声北击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决策,以及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率领人民解放军在川、黔、贵、滇、西康等地与国民党军作战的经历。影片浓墨重彩表现了解放军围追堵截、歼灭宋希濂部和胡宗南部的过程。宋希濂握有18万重兵,且装备精良。原想在川湘鄂防线打败解放军,在蒋介石生日时送给他第二个“金门大捷”。没想到先中了刘伯承“声西击东”、“声北击东”之计,就在他以为解放军会从北面入川时,四野率先发起鄂西战役,紧接着刘伯承命令二野部队使用重火力,突然攻击渔阳关,主力直插宋希濂肋下。宋希濂还没来得及下达攻击命令,其阵地的大炮、炮弹就全部被解放军的炮火炸毁。他只得率残部仓皇西逃,从此陷入被围追堵截的绝境,最终成了解放军的俘虏。围歼宋希濂的过程,不仅表现了中央战略决策的正确,还有解放军官兵勇于担当、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如五兵团创造的7天400公里征战,第8天拿下镇雄关的战场奇迹。

    胡宗南号称天子第一门生,深受蒋介石器重,每每在关键时刻被委以重任。然而,在西南战役中,他却没能挽回蒋介石失败的命运。在宋希濂被围歼后,蒋介石三令五申命胡宗南入川,明知道是一步臭棋,胡宗南却不得不执行。以至于完全陷入解放军的口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胡宗南完全被刘伯承牵着鼻子走。3个兵团只打了7天,蒋介石亲手创立的第一军只打了两天就全军溃败了。胡宗南逃到三亚,又被蒋介石叫回西昌,最终丢下残军,逃到台湾。胡宗南集团的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伯承的军事才华,同时也表现出蒋介石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的性格特点。

    “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中国战争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解放战争中,毛主席也总结出3种解放问题的方式,其中就有“北平方式”,即争取对方将领和平起义,达到“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起义最多的一役。其中就包括云南卢汉、四川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当时很有实力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的起义对于推动战争进程,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失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次次的起义,也绝非易事,绝不是一拍脑门子就定下来的。相反,每一个起义、每一个人的抉择都经过了痛苦的磨砺,而每一次策动起义的过程也都是非常艰苦的。这个异常艰辛而又充满戏剧性的过程,也是构成文艺作品可看性强的重要元素。《解放大西南》中武力解决与文攻的戏几乎对半。从总体看,表现起义的戏甚至更精彩一些。其中,尤以反映云南卢汉起义的章节最为惊心动魄。卢汉是云南王,中共一直想争取他和平起义,蒋介石也知道云南的重要,也在极力拉拢卢汉。处在风口浪尖的卢汉却摇摆不定,对中共他心存顾虑,又不甘心为蒋介石殉葬,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作者抓住这一波三折的过程细致入微地描写卢汉矛盾的心态,及逐渐转变,最终下决心起义的过程。其间有中共锲而不舍、千方百计的争取,也有蒋介石以情以物的拉拢,地下党的出色工作,再加上亲情、友情。这些不仅让人对历史史实信服,而且使剧情险象环生,非常好看。

    比赛的精彩激烈缘自棋逢对手,高手的对决才能给人带来观赏快感。《解放大西南》之所以让我们感到紧张、刺激,作者对敌方的塑造成功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对蒋介石的刻画非常成功。虽然我们说此时的蒋家王朝已是强弩之末,但蒋介石毕竟还有90多万军队,比淮海战役投入的兵力还多10万,而这90万军队又是分散在川、滇、黔的广袤土地和大山里。消灭他们具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蒋介石对于偏安西南,伺时东山再起是有信心的,因此,他精心布置了四川防线,亲自坐阵重庆,打算全力以赴,做最后一搏。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对蒋介石的表现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政治军事集团的统帅来表现的,对蒋介石的个人品性没有做丑化、矮化的处理,相反,他对于决战也是倾心竭力,对家人、对友人也有亲情。比如他与张群的关系,是真诚的。他对于儿子蒋经国,既倚重,也有教诲,还有期待,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感情。

    在《解放大西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关系,是蒋介石与黄埔系军官的关系。作为孙中山亲自创办、蒋介石任校长的黄埔军校,在中国革命史和战争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国共双方都有一批高级将领出自黄埔。国共分裂后,许多昔时的同学成了战场上的对手,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很多人都已是双方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同窗兵戎相见的情景有了更多的含义。在大西南战役中,就有多名黄埔系的将领参战,国民党方面除宋希濂、胡宗南外,还有龙泽汇、李弥、余程万等多名军长;共产党方面则有陈赓、林彪的参与。所以有人说,西南战场是蒋介石的4个学生在打仗。这些人都非等闲之辈,很多人在抗日战场上有过辉煌战绩。但是在西南战场上,师出同门的学子交出的答卷截然不同,共产党方面风生水起,捷报频传,而追随蒋校长的国民党军将领则经历了一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经历。最终蒋校长还是丢掉了政权,远走海岛。学生们各自以自己的选择确定了后半辈子的人生。这些颇有戏剧性的表现,都给我们留下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解放大西南,不仅是军事的较量,也是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条战线的博奕,共产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实际上是在综合实力较量中占了先锋。在这些领域中,同样有着你死我活的殊死斗争。这些方面的内容,在《解放大西南》中也表现得很出色。比如争取民主人士,看似是一场文戏,其实也会有鲜血的代价。杨杰被刺的史实,在此前一些作品中也曾有过表现,但这部作品对整个事件的描写却格外细致,尤其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民主人士追求光明、不畏强权的品格表现得非常突出。

    还有隐蔽战线、地下党、工人、农民、普通老百姓,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时代的变革中贡献了各自的力量,这些方面的内容在作品中虽然只是点睛式的处理,同样有着极强的震撼力。比如杨汉秀的牺牲,她本来可以有逃生的机会,但她却选择了为自己的理想付出生命,崇高的精神,令我们感动。

    稍感不足的是这部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在战争的表现上略显单薄,无论是战斗场面,还是如彭水大火、重庆爆炸、轰炸昆明等重大事件,在影视处理上也不够张扬,多多少少影响了一些观赏效果。

    但以上这些内容能包容在一部电视剧中,且有理有条,文武张弛有度,充分显示了创作者的艺术功力,这是继《解放》之后又一部全面表现解放战争历史的宏篇力作,值得充分肯定。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