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称赞”别成了伪口碑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10     作者:邹小凡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贺岁档是影片播放的黄金期,大片纷纷上映。《赵氏孤儿》《大笑江湖》《让子弹飞》《非诚勿扰Ⅱ》纷至沓来,让影迷们应接不暇。而为争夺观众,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其中“交口称赞”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不管上映的影片质量如何,众多影评人、媒体一味说好。如去年年底首映《让子弹飞》时,其时微博上早已“交口”称赞声一片;《非诚勿扰Ⅱ》上映前亦是如此光景,媒体和网络上基本看不到批评的声音,此种现象是令人深思的。

    实际上,影评是观众选择电影重要的指南,然而影片常常与这种“指南”相去甚远。过度赞誉往往使观众对影片期待过高,观影后若没有实现预想的期望值,就会导致落差太大,观众的抱怨声和影评的“交口称赞”声形成了值得玩味的两极。正如鲁迅先生在《骂杀与捧杀》中所言:“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这底细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时也就相反了。”

    自从《疯狂的石头》靠网络口碑获得高票房后,电影的营销也越来越重视网络的力量,有的甚至专门雇佣专业公关公司进行网络营销。因而网络口碑也就蒙上不真诚的色彩。“交口称赞”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一段时间里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影片的票房收入,但每部大片都复制这一营销模式,正如寓言故事中喊“狼来了”的小男孩,“狼来了”喊多了,会置整个电影评论于不被信任的边缘,也会给影片造成“捧杀”的不良后果,这值得警惕。如果任由其泛滥下去,最终可能既抓不住观众的“眼球”,更伤害了观众的“胃口”,是得不偿失的。这对于上升期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要改变此种局面,长远来看,需要建立规范的批评制度,一方面影评人要提高自我意识,媒体要给正反方的评价以公平的空间;另一方面电影营销也因拓展手段,靠假造口碑来骗取票房不能长久。良性的评价应该是自由的,具有独立的思考空间,不可变成经济利益的“应声虫”。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