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术重镇的新使命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05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首届中国画双年展落户杭州,以“意之大者”为主题,回眸世纪发展之路,引发美术界思考——

中国传统美术重镇的新使命

仲夏之梦 潘公凯

    2011年1月1日上午11时,一个可以意取“万象维元”的时刻。由中国美协、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院主办,浙江省美协、浙江美术馆、浙江画院、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承办的首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览伊始,杭州大雪。

    “双年展这一国际通行的现代美术展陈方式,为当代美术文化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的新模式。目前既有中国美协与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以架上绘画为主体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也有突出当代艺术的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富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画,如何能更好地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日臻强盛之际,时不我待地振兴中华文化?坚持中国传统的笔墨写意精神的策展理念,而借鉴双年展的方式,是一个新的尝试、新的路径。”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说。

    双年展、中国画——但,为什么是杭州?

    陈佩秋、朱颖人、曾宓、孔仲起、卓鹤君、王迎春、刘振夏、韩硕、潘公凯、谷文达、郭全忠、吴宪生、张志民、田黎明、卢禹舜等29位画家,正用每人30米的展线上的作品和2000字的艺术自述尝试给出答案。

    “20后”的陈佩秋,“70后”的丘挺、罗颖们的作品,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具备,为观者“回眸世纪发展之路”提供了方便——他们不满足于展示作品,而且希冀带动学术思想的交流;他们更多地带有浙江特别是中国美术学院自20世纪以来的艺术传统——或为浙人,或曾居浙从事创作,形成一条连绵不断的中国画文脉。“作为浙江省会的杭州,不仅深受中国画的浸润,而且是当代中国画的重镇。这里聚集了众多既有扎实传统功底,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老中青画家。”评论家邵大箴表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术界在中国画问题上存有民族虚无主义观点时,位于杭州的浙江美院,以潘天寿为代表,便以反潮流的精神,自觉提出中国画无须以西画造型取代国画,强调以笔墨为手段的写意精神与技巧,坚持和发扬民族传统。20世纪50至60年代崛起的新浙派艺术家们,在面向现实生活的文艺方针感召下,敏感于中国画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勤奋于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形态,融西画素描结构于传统国画的笔墨语言系统,创造了富有民族气派和具有时代风貌的人物画,领一代潮流之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派一方面关注传统精神与笔墨技巧的继承,做“以古开今”的努力,另一方面鼓励吸收外来营养,以改造甚至反叛某些传统观念与技巧,做开拓创新的尝试。评论家郎绍君直言,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西体中用”、“中体西用”的融合型探索经验,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中西拉开距离”的传统型发展经验,时至今日,仍是中国画发展的基本形态,其成果也成为杭州举办中国画双年展的丰富资源。

    “今天,面对全球性的技术文化的浪潮,面对城市化时代中西文化互为渗透而呈现模糊多元的情势,面对无可阻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及相伴而生的实用功效的文化感性方式,中国画的坚守与拓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美院院长、双年展艺术总监许江说。基于此,杭州双年展提出“回眸世纪发展之路,标新国画学术话语,重建当代文化联系,再造东方艺术高峰”的学术思路,首届主题为“意之大者”,旨在弘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凸显中国画写意精神所涵蓄的民族文化气质和美学内涵,揭示这种精神在民族维新历史命运中的根源性意义。

    “意是一种感思而非实存,意发生在内心,是心灵与事物的中介,传导想象的暗示,赋予感觉以关系的一种活动;写,是挥写而非描摹,既要表现对象,又要表现笔法自身,继而要表现意,并在强调意义的特立与远大之间把自然之神情都聚拢于腕底。”在许江看来,今日图像时代,电子媒体图像潮涌,屏幕化生活几乎覆盖了我们的视觉。这屏幕无所不在,以至于我们把世界看成了一个图像屏幕。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那种“意”的核心位置如何把持?那种得意忘象、忘言的传统如何能够继续?那种眼望梅兰竹菊、溪山寒林、秋壑远道而怀想人的胸襟心意的方式如何传习?面对这些追问,关于“意”的心灵价值的坚守,有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庄严与责任。

    梅兰竹菊、溪山寒林能体现在郭全忠的画作之中?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传统又怎样在谷文达的作品中得以延续?100个观众心中自有100种“意之大者”。在一些评论家看来,这样的“把持、继续、坚守”,应当包含多层次的审美需要,从当代精神文化的探求而言,如何理解其深层内涵,如何把握民族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与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关系,怎样把民族文化精神的厚度与当代人文关怀深度结合,确是杭州双年展需要不断实践和思索的课题。

    中华绘事,代代传承,其艺术之核心在于“意”,在于“意之大者”那种特立与闳远的建构。这种艺术,也带着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历史命运,但其与古常化、历久弥新的维新使命,正是她得以发扬光大、生生不息的精神秘密。那“意”之“大”者,正是背负这种使命与秘密的传承者,始终在民族和时代的呼唤与期待之中。——在飘雪的杭州,许江如是展望。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