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如何壮大?
http://www.cflac.org.cn     2010-12-28     作者:严 琴     来源:中国艺术报

    壮剧是壮族的代表剧种,流行于广西中西部、南部,云贵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也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壮剧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随着壮剧老艺人相继去世,不少地方壮剧的传承出现断代,这一特色剧种生存出现危机。对壮剧进行抢救和保护已迫在眉睫。近日,广西文联、广西文化厅主办了2010中国壮剧艺术论坛,来自广西戏剧界、文艺理论界的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探讨。

    原广西壮剧团团长刘龙池认为,壮剧艺术目前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以广西壮剧团为例,近年来该团创作排演了3个大型剧目,但除了《瓦氏夫人》没有借调演员外,《歌王》《天上的恋曲》均外借演员饰演剧中的主要人物。这一点,现任广西壮剧团团长黄民胜感受尤为深刻。在他看来,如何把壮剧艺术及时有效地传承给年轻一代,是壮剧当下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黄民胜指出,壮剧之所以出现人才断层,主要是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和强势文化冲击,目前无人愿意学习传统壮剧。除此之外,现行体制也阻碍了壮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合理流动,优才难引、骨干难留、好苗难揽的状况相当突出。同时,壮剧的观众也出现断层,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为此,近两年来,广西壮剧团加大对青年演员的培训力度,聘请了壮剧传承人和有较高造诣的离退休老艺人对青年演员进行传统壮剧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壮剧要发展,就必须激活自身的生存活力,找准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加以解决。”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平说。他指出:“戏曲艺术不改革创新,就很难拥有持续发展的空间,为此,很多有志于戏曲艺术发展的相关人士都在不懈努力。可是相比较而言,壮剧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希望今后壮剧的传承者在编剧方面注意融入壮族文化特色;改编方面有意识地运用本剧种中的程式化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程式化。”

    广西剧协常务副主席林超俊认为,要想尽快让壮剧的传承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将打造经典剧目与群众普及相统一。也就是说,在抓好壮剧剧目创作的同时始终不能脱离广大壮族群众,因为他们是壮剧真正的“恩主”。对此,林超俊建议,今后应多尝试都市化剧场与乡村戏台的联动与互动,既要培育、引导都市观众,也要争取和稳住基层观众,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壮剧艺术既能登上大雅之堂,也能使其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针对如何解决壮剧在当下面临的危机,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一方面要立足科研,梳理壮剧的历史发展脉络,挖掘传统壮剧的精粹,总结壮剧的语言、服饰、音乐、唱腔等艺术特质,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类型化、程式化的壮剧表演艺术形态;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利用壮剧极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汲取壮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华,把握壮乡剧“魂”,博采众长,融入时代气息,创编新剧目,开拓壮剧新境界。大家还呼吁,壮剧艺术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壮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剧的发展更有条件从本民族的孩子抓起,使其了解、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做到薪火相传,让壮剧艺术生生不息。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