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号•句号•问号——《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及其编著者的问题意识
http://www.cflac.org.cn     2010-12-21     作者:金 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使北京文艺的发展有了一种得天独厚的实践条件。专业的、业余的、‘北漂’的文艺人才在北京汇集,国际的文艺消息和文艺家彼此往来,这些使北京文艺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视野和气氛。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京的文艺面貌都因其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的敏锐感知和宽广视野,因其不同凡响的万千气象而备受瞩目。它引导着中国文艺的发展,它制造浪潮也反击潮流,它产生大师也颠覆大师,它造就文化英雄也批判文化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就是中国文艺和文化的缩影。”在2010北京文艺论坛上,北京作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评论家孟繁华这样评价60年来北京文艺在全国文艺发展中所处的位置,而这一观点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也是众多与会专家的共识。

    与往年北京文艺论坛讨论的主题略有不同,今年论坛围绕的中心是一套丛书,即由北京市文联组织编撰的《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这套丛书的编委会由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杂技、曲艺、书法、美术、摄影、电影、电视、民间文艺、文艺评论13个门类的专家组成,黄会林、曾庆瑞、吕艺生、孟繁华、孙郁、陈履生、叶培贵、傅谨、吴文科、谢嘉幸等众多知名学者参与了编撰工作,对北京文艺各艺术门类和理论评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目前,电影卷、文艺理论卷、民间文艺卷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另有杂技卷、文学卷、戏剧卷、摄影卷杀青付梓。

    《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丛书分门别类回顾北京文艺60年的发展历程,在梳理各艺术门类60年史料的基础上,总结文艺发展的特殊规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指导意义,其中有些还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北京杂技家协会评论委员会负责人傅起凤在谈到杂技卷的编写时就表示,北京杂技在中国举足轻重,中国第一个杂技团、第一个出国的团体、第一个马戏团体、文化大革命中第一个复演传统节目的团体等都出现在北京,但北京杂技界一直没有一本叙述自己历史的书。“《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杂技卷》是第一本。”傅起凤说。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驻会副主席索谦是这套丛书的主编。在他看来,要写北京文艺60年自然要回顾历史,对历史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可以用3个标点符号区分:逗号,句号,问号。他说:“逗号是流水帐,既有人也有事,记下来,说下去。句号是结束语,既有好,也有坏,虽有评判,不问究竟。问号则要究来龙,寻去脉,探兴衰,评优劣,既有疑问又有思考。

    应该说,《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串长长的逗号,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60年来,北京文艺在各个艺术门类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产生了大量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这些都使得北京文艺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中心与风向标。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陈履生以“中心·源头”来描述60年北京美术发展的特点。1949年古都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记录在著名的漫画家叶浅予先生的《北平解放》作品中,新北京美术也从此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陈履生说:“60年来,从开拓新中国美术发展道路、引领时代美术的发展潮流,从率先推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和时代变化的作品,到成为产生时代代表性作品的重镇,北京美术的发展几乎就是中国美术60年发展的缩影。”在编写《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美术卷》时,如何展现北京美术今天的辉煌和60年历程中走过的每一个时段的辉煌有什么不同之处,成为了编委们着重呈现的内容。

    在孟繁华看来,与文艺理论相关的问题或话题也大多是以北京为中心展开的。他说:“北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这个伟大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将近百年的北京文艺家,他们内心强烈的国家民族关怀,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态度,使北京的文学理论气象宏大而高远。丰厚的文艺人才资源在北京构筑起了独特的文学气氛;所谓‘文坛’,在北京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这是北京的骄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书写历史不是最终的目的,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才是关键所在。《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丛书的编写也为北京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号。比如在论坛上,丛书电视卷与舞蹈卷的编者就提出了他们心中的一些疑问。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剧创作重新起步,充斥着整个电视屏幕的是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电视剧,这种情况下我国创立了第一家电视剧制作单位——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不久就推出了可以与海外电视剧抗衡的《四世同堂》。上世纪90年代,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又推出了50集电视剧《渴望》,播出以后产生了万人空巷的盛况。回忆起这些,原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高鑫感慨万千。他说:“北京电视剧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但与过去的辉煌相比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北京生产的电视剧精品不多,特别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真正触及老百姓痛痒、产生重大社会文化现象的电视剧不多。审视京城的电视理论队伍,我们不能不感叹这个队伍已日渐老化。”针对这些问题,高鑫、曾庆瑞等《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电视卷》的编者们发出了当下的北京电视剧创作还缺什么的质问。

    王梅是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在编写《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舞蹈卷》时她发现,舞蹈曾经是新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承载着艺术的责任,还作为文化外交手段、意识形态的表达占据着首都舞台,肩负着文化引领的身份。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今天,音乐、电视、电影、动漫,甚至小剧场话剧、相声都可以有很骄人的业绩,但是舞蹈却处于艺术市场的边缘化状态。“曾经作为主流艺术的舞蹈如何再现昔日的辉煌?中国舞蹈是有传统的,这个传统就是中国舞蹈人对人生、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与思考。曾经是,现在仍然应该是。”王梅说。

    在编写丛书的过程中编委提出了3个探索:探索文艺人才成长之道,探索文艺精品创作之道,探索文艺发展繁荣之道。索谦说:“这个任务确实有些大,有些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我们秉持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北京文艺60年的发展历史,足以使我们理清一些问题,明白一些道理,希望《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丛书成为北京文艺未来发展攀登的一级踏板。”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