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强笔下的门头沟山川、民居、古迹
http://www.cflac.org.cn     2010-12-14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深入京西十七年 弘扬文化出成果——彭世强的门头沟山川、民居、古迹作品

    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城开始扩建、修整。老城墙、破旧的四合院、窄胡同相继拆除,而后是高楼林立,新景丛生。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是推陈出新的法则。画家彭世强被新旧更替的现实所震撼,由此引发思考,他要及时记载那些完成历史使命的旧景观,做一个传承民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的画家。他自幼在四合院里长大,十分喜欢民居建筑艺术,眷恋逝去的生活环境,他不仅画北京城里的各色建筑,还把画笔伸向了京郊大地,其中京西门头沟是他主要的创作基地。

    爨底下村——画案上不可或缺的主题

    门头沟位于北京西部,也称京西,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这里山峰绵亘,永定河流经此地,风景秀美,物产丰富,早在11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村落。引起彭世强极大兴趣和创作冲动的是这里大量建于明清的古民居,他来到了京西大地,一画就是17年。

    1995年,经友人介绍,画家彭世强来到爨底下村,一进村看到那些鳞次栉比的古堡式建筑,令他倍感震惊。这座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山村简直就是一座北方乡村建筑的博物馆啊!它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面对岁月的流逝,它依然固守着明清建筑格局,以其古堡式的严谨和农业文明的矜持,对峙着城市的现代文明。面对躁动和重复的城市文明,这里的画卷在古朴中包含着新鲜。他顿生一种蓦然回首般的惊讶和创作的冲动,一切恍如隔世而又近在眼前。于是,从1995年之后,爨底下村就成为画家案上不可或缺的主题。

    爨底下村隐含着一种乡村牧歌式的生活底蕴和老庄遗风的超然风格。这就是爨底下的价值。这对彭世强无疑是一笔丰厚的赐予。他笔下的爨底下村在遗迹的古板中流动着创作的激情和文化的灵性,处处显出一种被调动起来的艺术活力。这是画家与古堡村间精神上的沟通和置换,人因景而激发,画因人而彰显价值,这种互益效果,当时彭世强幸运地得到了。

    中西结合表现古村之美

    任何一种艺术的理想,最终要转换为创作的实践,赋予一种恰当具体的表现技巧,彭世强始终以“美在中西之间”的艺术理念指导创作。他表现爨底下村运用的是中西结合式的创作手段,以写生为基本构图,使用水墨、水彩、水粉画“三合一”的绘画手段,突出物象质感,以体现古堡的沧桑效果,而线勾墨染真实有力的融合方法却是写意的。

    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彭世强就非常重视“师造化”——写生。直到现在,他已是当代画坛很有个人风格的画家了,手头上照相、录像工具齐全,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要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真山、真水、真境界进行写生,这种青少年时代植根于心田的重视自然、重视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情结已融在他身心中,根深蒂固了。

    彭世强发现爨底下村后,又先后到京西民居群中的古村落写生、考察。他时刻不忘“笔墨当随时代”的意识与“美在中西之间”的宗旨,把水墨画融进色彩。每幅作品都突显出中西合璧、色墨交融的画面效果,淋漓尽致地完成了美的画面构成。画面记录和表现的虽然是古村落,但每幅却都透射出书写痕迹,用色与用墨互为合一,是具有时代气息的水墨画新作。

    艺术服务于社会,绘画作品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彭世强在发现爨底下村的最初阶段就把自己的写生作品自费编印成册,送给当地村民。从1995年至1999年的5年间,他每个月都去爨底下村探访写生、积累资料,与乡亲交朋友,并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开发旅游事业,使得一个原本要拆迁的古村走上富裕之路——爨底下村于1998年后脱贫致富,成为小康村。彭世强又把自己画爨底下村的作品复制了30幅,配框送到古村展出,以提高古村文化品位,增加旅游宣传档次,激发村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保护古建筑的意识。1999年,第26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组织了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到爨底下村参观,特别是彭世强画爨底下的画展,受到各国专家的肯定和称赞,使爨底下村的名声传到国外。彭世强在帮助爨底下村走上文化旅游事业的进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做宣传京西、宣传家乡的画家

    彭世强自1995年“发现”爨底下村后,至2005年的10年中,他的主要创作活动都放到了京西大地的山川村落中,特别是斋堂镇一带,他不仅画,还帮助当地宣传,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编著了多部书籍画册:

    1996年至1999年,他出版《明清时代的古堡民居——爨底下村》、《彭世强画民居》。

    2000年至2002年,他协助门头沟文委编辑策划了门头沟第一、二套大型文化丛书。

    2003年,他应邀为著名文化村——灵水举人村绘画集编绘了宣传册《走进举人村》,使古村名扬四海。

    2002年至2005年,他踏遍斋堂,把10年来在京西斋堂沟中的作品汇集成册,《北京古山村》一书中囊括了法城村、双石头村、柏峪村、马兰村、沿河城村、珍珠湖村、燕家台村、龙门涧村和前、后桑峪村,东、西胡林村等,作品近200幅,文字共计1.5万字。

    从“独行侠”到组建创作团队

    从2006年至今,彭世强将笔触延伸到号称“京西边陲”的清水镇。我们原以为彭世强是一个“独行侠”,仗一己之力去开掘京西乡间的古朴之美,不想他也是个引路人,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和理想的创作集体,他和同伴深入清水镇体验生活采风两年,创作汇编成大型画册《清水——京西边陲美如画》。正所谓“穷之于一物者如破竹,一节破而百节皆开”。

    彭世强从斋堂进入“京西边陲”,从个人行为发展到带领群体创作,演奏了一支表现京西的“交响乐曲”。2009年,他们再接再厉,又创作编辑了大型文集《大家看清水》,此书集油画、国画、书法、摄影作品于一书,40余位艺术家用多种艺术形式完成对清水镇的表现和讴歌,内容丰富多彩,是一部反映京西清水镇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大书。

    此时,彭世强的创作已超越了初始阶段的激情与兴奋,而渐入沉着、理性的思考,技法日臻成熟,焦墨的厚拙与色彩的灵动浑然一体,但他寻求的已不仅仅是景物的描摹,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更加关注清水镇全方位的变化与发展,使其作品的思想性和美学追求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发展。

    在他晚近的创作中,技巧挥洒自如,更注重表达自己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因而达到了得鱼忘筌的境界。今天,彭世强仍然相信艺术服务于社会,绘画产品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京西的文明建设继续努力贡献,积极宣传京西文化旅游村镇。他和古都韵书画院的同仁们辛勤的艺术耕耘得到了人民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门头沟区原文委主任、文联主席、现任北京永定河研究会会长张广林说:“彭世强老师不仅是朋友,更是推动门头沟文化事业发展再上台阶的功臣,称得上是用绘画艺术服务于社会的典范,是老百姓信得过的艺术家。”这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彭世强在京西门头沟区创作年表

    ●1992年9月,进入门头沟108国道拜谒■、戒两寺,考查相关古迹。

    ●1994年5月,开始进入109国道两旁寻找古山村。1995年初秋,入斋堂镇,发现古山村的文化和历史遗迹、价值,并决心画爨底下村,同时描绘村景,准备出资自费印制古村画宣传品。

    ●1995年10月至1996年初秋,10余次到爨底下村写生并同谭怀孟研究相关1.5万字材料,同时拜访有关村镇干部、郡众,协助宣传古村文化。

    ●1995年10月至1997年6月,20余次奔赴爨底下村采风、写生,创作了近30幅作品。

    ●1996年4月,组织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系统的10余家媒体20余人再次到爨底下村采访。

    ●1996年5月,带领中国民主促进会书画联谊会画家及《中华文化画报》编辑部全体成员至爨底下村采访、拍照,并在《中华文化画报》当年6月号发表报道。

    ●1998年3月,自费为爨底下村印制画集《明清时代的古堡民居——爨底下村》,由大众出版社发行,之后将全部5000册图书赠送给斋堂镇政府和爨底下村。

    ●1999年5月末,复制30余幅作品送给爨底下村。

    ●1999年6月24日,赠画给爨底下村,将28幅作品挂在大队办公室展出,为营造该村旅游文化氛围作出努力。

    ●1999年6月26日,世界建筑师大会专家莅临爨底下村参观,门头沟区希望进一步把爨底下村推向世界,决定把彭世强的作品出版成画集。

    ●1999年9月,再到军响乡,探访了4个古山村。

    ●1999年12月末,《彭世强画民居》出版,门头沟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任区委副书记的朱明德肯定了画家对门头沟文化宣传作出的贡献。

    ●2000年至2001年底,协助门头沟区文委编辑出版了《门头沟综合文化丛书》,其中《水墨丹青绘京西》为彭世强编绘。

    ●2000年3月至9月,北京市数家报刊刊登了《爨底下村》和《彭世强画民居》两书的介绍。

    ●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把10年中所绘的10个古村落的作品集合成册出版发行,书名为《北京古山村》。

    ●2003年5月至8月,创作编辑《走进举人村》。

    ●2005年,进入清水镇考查探访。

    ●2007年11月,《清水——京西边陲美如画》出版发行。

    ●2008年春节,组织40余位书画家参与创作、编辑大型图文画集《大家看清水》。

    彭世强原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美编室主任、编审,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北京美协会员。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