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西部民间文艺为例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19     作者:刘锡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中华民族摇篮之一的黄河流域,西部曾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非常地位,在未来的全球化时代,西部在中华民族之命运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西部除了能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保证外,另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就是历史悠久、积淀丰厚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文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通常说西部是欠发达地区,这只是就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均占有的财富的数量而言,而从人文资源上来说,西部又是一座“富矿”,甚至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国学宝库。

    由于社会发展较沿海地区缓慢滞后,商品经济对西部的许多农村、牧区的渗透和冲击还相对较为薄弱,而传统的农耕方式或游牧方式在意识形态上给予老百姓的影响还相对牢固,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口头传统”在这些地区和民族中还相对丰富而完整。以歌谣为例,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歌谣一向被称做“风谣”或“风”,是因为歌谣总是伴随着时代的脉搏和变迁,能动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面貌,对世事和世相及时做出来自社会底层的评判。

    未来的全球化时代,应是经济的国际化与文化的多样化并存,二者缺一不可。世界上各个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文化处于多样化的纷繁状态,那才是人类最适宜于生存的世界。如果单一地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传统精神文化,后果将是难以设想的。

    今天,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作为民族的“文化记忆”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急剧衰退乃至泯灭的趋势,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一旦被遗忘,乃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于是,我们今天正在启动的民间文化保护事业,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改善民风民俗、改善国家的治理,以及建立民俗学的学科体系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也变得极具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西北民间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多元构成中的重要一元,而且还更多地保存了文化的原生性和优质性,因而对西北民间文化的保护,更值得全方位地加以重视。

    (全文刊载于2010年10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刘锡诚 原中国民协副主席、顾问)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