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首届文艺奖颁奖典礼在山东胶州举行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19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巧剪板桥镇 舞动金胶州

胶州市首届文艺奖颁奖典礼在山东胶州举行

    由中国民协,山东省民协,青岛市文联、市民协,胶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剪纸之乡”授牌仪式暨胶州市首届文艺奖颁奖典礼11月16日在山东省胶州市举行。中国民协副主席曹保明、副秘书长赵铁信,山东省民协副主席王映雪,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孙宪政,青岛市民协主席郭泮溪以及胶州市委书记祝华,市委副书记张吉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奇等出席仪式。

    张吉来致辞。胶州市文联主席李再孝介绍了胶州市“中国剪纸之乡”创建工作情况。赵铁信宣读了《关于命名胶州市为“中国剪纸之乡”的决定》。胶州市副市长鞠朝友代表市委市政府从曹保明手中接过“中国剪纸之乡”的牌匾。

    随后举行了胶州市首届文艺奖颁奖典礼,孙奇宣读了首届文艺奖获奖名单。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快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推动胶州市文艺创作出精品、出人才,胶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制定措施,在青岛各区市第一个设立了文艺奖。2008年—2009年首届文艺奖评选共收到参评作品300多件,经评审组初评,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终评,共有46人获奖。

    授牌仪式和颁奖典礼后,胶州市的文艺工作者向观众奉献了一台精彩且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

    在授牌仪式前,曹保明、赵铁信等一行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胶州剪纸精品展。(记者 徐岫鹃)

愿胶州剪纸艺术更加繁荣兴盛

张吉来(胶州市委副书记)

    在这霜叶纷飞、寒梅蕴香的初冬时节,胶州人民满怀丰收的喜悦,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国剪纸之乡”授牌仪式!首先,我代表胶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中国民协,山东省、青岛市文联和民协的领导,向支持胶州艺术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文化,国家根之所系,民族脉之所维。胶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4500多年前,即有先民在此刀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了世界闻名的“三里河文化”。西周时为莒国之都,春秋时为古介国,战国时为齐地,唐代设板桥镇。因胶州扼海运咽喉,处陆路要冲,唐宋时期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明清时期享有“金胶州”的美誉;剪纸、茂腔、大秧歌、八角鼓,一个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这片热土上孕育;汉初政治家娄敬、大儒庸谭、气节高绝的南明宰相高宏图、清末顾命大臣匡源、清初书画大家法若真、诗书画印砚“五绝”的艺术大师高凤翰,一位位历史英杰为这片热土增光添彩,成就了胶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审时度势,坚持文化与经济融合、继承与发扬同步,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胶州“三个发展定位”之一,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将悠久历史融入现代文明之中,提升区域竞争的文化软实力。胶州剪纸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传承有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汉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胶州市宝贵的战略性文化资源。胶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剪纸艺术事业的发展,从历史挖掘、资料整理、阵地建设、人才培养、精品创作、社会推广等各个方面,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胶州剪纸的繁荣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和山东省、青岛市有关部门的科学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胶州剪纸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今天,“中国剪纸之乡”落户胶州,这既是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对胶州剪纸艺术和剪纸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也为胶州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春风,注入了新的动力,鼓舞了新的斗志。我们坚信,有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有胶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胶州剪纸艺术必将更加繁荣兴盛,胶州文化事业必将更加蓬勃发展。

传承保护胶州剪纸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山东省胶州市在唐宋时期是密州的板桥镇,现为山东省省辖县级市,由青岛市代管,位于胶州湾畔,是进出山东半岛的交通要隘。胶州市曾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城市”等称号,地方特色文化“胶州秧歌”和“胶州茂腔”于2005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4500年前先民们就创造了“三里河文化”,蜚声中外的“蛋壳黑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是后世各剪纸、雕刻、绘画等艺术门类的重要源头;夏商时期,“东夷文化”在这里孕育;春秋战国时先后为介国、莒国都城,“莒文化”是齐鲁儒学的组成部分;西汉时为全国经学传播之地,武帝曾诏国子就学于胶西;唐、宋时期属密州的板桥镇是江北唯一的通商口岸和全国五大商埠、四大榷场之一;明、清时期,胶州秧歌、胶州茂腔、胶州八角鼓、胶州画派先后萌芽诞生,胶州地方文化对山东半岛的影响日益加深,并波及海内外。

    胶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春秋时期,介国国君葛卢将先进的耕牧技术经鲁国远播华夏;西汉大儒庸谭注释的《古文尚书》得传后世,清末文史大家柯劭忞的《新元史》和主纂的《清史稿》影响久远;汉初政治家娄敬、南明宰相高宏图、清末“八顾命”之一的匡源等彪炳青史;明清书画名家法若真、清代宫廷画师冷枚、诗书画印砚“五绝”的“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等均为一代艺术宗师。

    胶州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传承久远;剪纸技法风格独特。东汉时,造纸术发明后,剪纸在胶州初现雏形,在各类祭祀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魏晋以降,胶州剪纸逐渐转变为装饰艺术,剪彩与对马剪纸流行社会上层;唐宋时期,胶州剪纸逐渐吸收江南剪纸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技法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于一体的艺术风格,并以其强劲的艺术魅力,向周边地区传播,同时,剪纸作为汉民族日常生活、祈福、祭祀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由进出板桥镇港口的各国使节、商贾和僧侣远播到日本、高丽、印度、波斯乃至非洲、欧洲地区;元代,走马灯剪纸在胶州盛极一时;明清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胶州剪纸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古韵浓郁、粗狂简洁的西部剪纸,海上南北交融的北部剪纸,渔耕文化遗存的东部剪纸,山野村趣的南部剪纸,存古拓新的市区剪纸5种既个性鲜明又相互共通的艺术风格,完成了一次重大嬗变,形成了胶州剪纸的独特艺术风格。

    胶州剪纸在技法上,以剪为主,剪、刻、镂交互采用、有机统一,能更好地拓宽人们的创作空间;取材上,山川人物、花鸟鱼虫,凡目之所触、思之所及,皆可入剪;构图上,虚实相生、简繁相映、红白分明;造型上,写真写意、千姿百态,严谨而不失生动,粗犷与细腻并呈,意趣盎然。从而形成了集精细灵秀与粗犷浑厚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胶州剪纸的历史遗存、明清以前的人物均未记载,但留存下来了大量的风格独特、技法超群的剪纸作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一位代表中国剪纸艺术水平的剪纸大师高友三,他大胆借鉴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刻线套色效果和中国画深邃的诗情画意境界,在传统剪技的基础上,首创“彩色剪纸窗花”,具有构图对称、内容丰满、色彩绚丽的艺术特点。代表作品有《胶州八景》《杭州八景》《积肥》《西厢记》《渔樵耕读》《童戏图》《大过年》《喜报三元》《八仙过海》《清朝官吏人物》《趵突泉》等,1942年获中国工艺品展览剪纸特别大奖,多幅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1952年,高友三获“光荣艺人”称号,毛泽东主席曾在其作品上亲题“翼”字,以示鼓励。以高友三为代表的胶州剪纸被郭沫若誉为“遥看人巧夺天工”。贺敬之、王蒙、靳尚谊等曾给予了高度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胶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胶州剪纸艺术蓬勃发展,剪纸艺术创作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推出一批优秀成果,先后组织出品了由《秧歌人物》《茂腔角色》《胶州古八景》《胶州十二景》组成的《中国·胶州剪纸》四卷本套册、《“三弯九动十八态”——人物剪纸》等作品集册。其中《胶州剪纸——秧歌人物》和胶州剪纸人物纪念章被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指定为“首届中国秧歌节”专用艺术品。在创作艺术产品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全市民间文艺队伍和中小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展览、比赛活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有60余人次在国家、省级以上展览、比赛中获奖,有20多人次赴韩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表演,作品已被3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或艺术家收藏。2007年,胶州剪纸研究会会长郭维全和其他剪纸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巨幅剪纸长卷《扬帆青岛、同迎奥运》和民间艺人高丰绪创作的《五十六个民族庆奥运》被第29届北京奥组委青岛奥帆委永久收藏,并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高度赞赏,作品现存奥帆赛博物馆。2007年,胶州剪纸被列入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一届中共胶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和城市文化发展定位,为剪纸艺术的繁荣发展搭建起新的平台。市委市政府每年拨款10万元,设立“胶州市文艺奖”,每两年一次对剪纸等艺术门类的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另外,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包括《胶州历史文化丛书十卷·胶州剪纸》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中共胶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民间艺术设施和艺术展示的力度,积极筹划胶东最大、品种最全的胶州市民俗博物馆、胶州民间剪纸展览馆等展览展示场所。

    为保护、传承、弘扬胶州剪纸这一地方特色民间艺术,促进剪纸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剪纸艺术产品的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促进胶州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胶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胶州剪纸艺术日益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联 文)

    专家纵论胶州剪纸文化

    赵铁信(中国民协副秘书长):胶州是史前“三里河文化”和“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其剪纸艺术源远流长,融合南北,特色鲜明,既雄强又细腻,既粗犷又柔美,有着活态的传承性、鲜明的地域性、厚重的历史性、独特的艺术性。剪纸艺术大师高友三是解放初期的杰出传承人。几年来,胶州狠抓剪纸艺术传承人的抢救和队伍建设,目前还筹建胶州剪纸艺术博物馆,每年都举办大型的剪纸艺术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曹保明(中国民协副主席):胶州剪纸有久远的历史,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可作为研究和记载胶州历史的重要史料和佐证;有生动的活态存在,今天依然在当地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完整的传承体系和诸多传承人存在,且传承路线清晰;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典型的民俗性、生动的地域文化性和艺术风格的代表性。

    刘宗迪(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胶州民间剪纸的形成与传承和当地民间生活与民族活动息息相关,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共同审美风尚,又具有胶州地域的鲜明地方特色。其作品题材丰富,造型优美,既有传统的吉祥纹样,又能不断吸收新的题材内容与造型手段,创作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剪纸作品。

    施爱东(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剪纸在山东胶州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以高友三为代表的胶州剪纸曾被郭沫若誉为“巧夺天工”,为胶州民间文化事业赢得多项荣誉。胶州市对于胶州剪纸的传承非常重视,成立了胶州市剪纸艺术研究会,连续多年举办迎新春剪纸大赛及获奖作品展览,建立了“胶州市剪纸创作教学示范基地”,现有民间剪纸爱好者约4700余人,这是一支庞大的剪纸队伍。

    王映雪(山东省民协常务副主席):胶州剪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涉及面广,是胶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突出代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山东及周边省市剪纸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胶州市高度重视剪纸艺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保护、鼓励剪纸事业,促进了胶州剪纸的繁荣发展。

    郭泮溪(青岛市民协主席):胶州剪纸传承千百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胶州历史上,涌现出多位剪纸艺术大师。胶州剪纸具有北方的文化底蕴和南方清秀灵动的特色,在全国剪纸艺术百花苑中独树一帜。胶州市采取各项措施为传承保护和发展胶州剪纸艺术作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重视培养传承人,不断提升创作实力和水平,使胶州剪纸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