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 善写 善变——青年戏剧编剧余青峰作品印象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19     作者:曲润海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2008年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即第十八届曹禺文学奖·剧本奖)评选中,我第一次知道了余青峰的名字,因为他有两个剧本参评,越剧本《赵氏孤儿》、锡剧本《江南雨》,而且《赵氏孤儿》得中八个获奖剧本之一。

    这次应邀来杭州,说是参加首届杭州国际青年剧作家论坛。我本想打退堂鼓:人家青年剧作家们聚会论艺,我个老东西来掺和什么!来到六通宾馆一看,醒目的会标上还有一行字:“暨优秀青年剧作家余青峰作品展演”。我明白了,是让我参与这后半截的活动。我看过他的两个剧本,而且做了笔记,有几句话说。会上又看了演出《大道行吟》、看了光盘《洪昇》《赵氏孤儿》,还读了《剧本》杂志最新发表的《结发夫妻》。翻看会上提供的资料,更知道余青峰从1992年开始写剧本,18年来已经写了大小24部,而且绝大部分排演了。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那么,除了惊叹数字之外,对余青峰的剧作还有些什么印象呢?

    印象之一,余青峰剧作的取材范围很宽泛,古典、传统、现实生活都是他创作改编的对象。而且不限于他效力的一地。《大道行吟》《赵氏孤儿》《结发夫妻》都不是杭州的人和事,《江南雨》也很难说是杭州的事,只有洪昇是钱塘人。现在在艺术创作中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过分强调宣传当地,不管当地那些人、事、景观能不能写出戏,都要求剧作家写成戏,颇有“韩复榘要让秦琼打败关公”的味道。余青峰创作取材的宽泛,表明杭州在指导创作中,对剧作家是宽松的,这就使余青峰创作成功的系数增大。

    印象之二,余青峰在创作中之所以敢于写一些大文人或改编大文人的作品,是他自己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如果对《论语》,对《长生殿》《桃花扇》,对《家》,没有细读过,对孔子、洪昇、李清照、秋瑾的相关史料掌握甚少,对他们的评价没有明确的肯定,对他们缺乏艺术家的激情,要想动手写成或改成戏,是很难想象的。戏曲剧本虽然不一定非高雅不可,但毕竟是文学,“白水”不能太多。余青峰的剧本读来有文学的意味,印证了他有一定的文化涵养。而这种涵养,不是听来的、想来的,而应该是在读书、处世、磨炼中,逐步积淀的。

    印象之三,余青峰的剧本有一部分是改编的。整理改编,这些年从上到下、从宣传文化领导部门到社会团体,是不被重视的。文化部的文华奖提倡“三并举”,也评了40多个从传统戏整理改编的剧目,但毕竟太少了,然而文华大奖中整理改编剧目所占的比例,却是最大的,第九届文华大奖中,昆剧《长生殿》竟名列首位。现在,“非遗”保护受到政府特别的重视,以至成了“独家经营”的奇货,宣传文化领导部门不妨也让艺术创作“染指”其中。因为保护的是母本,母本有些是不容易上市的,这就用得着整理改编了。整理改编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创新。余青峰写本子的时候,未必有这种观念,他只是为剧种剧团考虑。这就使他追求出新、创新,甚至时尚。正因为这样,他的剧本都被剧团排演了,上演了。

    印象之四,“外来和尚好念经”,是艺术创作中一种有趣的现象。余青峰是福建人,在福建开始写剧本。福建的剧本创作在全国占据领先的地位,福建有个中年剧作家群体,还有一批青年编剧人才。福建剧作家的作品不少被全国移植演出,福建剧作家也走出武夷山给外省写出了精品剧本。“三无”的余青峰则干脆来到西子湖畔安家落户。不是说本地的中青年剧作家不行,而是说艺术创作求新。当地人看惯了的事物,在外来人眼里却可能有别一种感觉。对当地剧作家要求苛刻,对外来剧作家却相对宽松。山西剧作家写了多年“反清复明”而不出戏的傅山,在郑怀兴笔下却写成了坚守中原文脉、张扬个性、反对奴化的傅山。温州的剧作家张烈,这些年不仅给温州的剧团写剧本,而且给省内外的几个昆剧团写了剧本。余青峰在杭州如鱼得水,在这里他已经写了17个剧本,其中有的剧本也是给外地写的。因此我认为,艺术创作守望家园好,出墙争俏也不错。

    印象之五,余青峰的剧本,不是纯技艺表现的稿本,而有他自己的思想或思考。《大道行吟》写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他的道没有一个诸侯国采纳。这么写的目的不是要表现孔子不识时务,到处碰壁,也不是调侃孔夫子,而是说一个好的思想和好的治国方略真正被人理解,得到施行,不是轻而易举的。《洪昇》也不只是在表现“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更使人意识到,好的作品是不怕坎坷的,是禁不了的,终究会被世人接受。《结发夫妻》写到马前泼水,不只是朱买臣要泼,崔氏更要泼,她喊着“要泼也轮不到你泼”,与朱买臣争夺水盆,把水泼洒了。《江南雨》不写年轻的小妾守节,而是写被“放生”了。但余青峰又不是玩深沉,他写的是戏曲文学,因而有一定的文气。不过从舞台展现倒过来看剧本,虽然思想性、文学性有了,且并不浅薄,但作为嬉笑怒骂、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戏曲来看,还是显得正了一些,戏情、戏趣似乎还少一些。尽管他想把《结发夫妻》写成喜剧,但还是喜不起来:不是喜剧的戏料。当然,这些方面还要看导表演的把握与再创作。余青峰的本子一般看不到对导表演的指挥或提示,这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谦虚之处,他毕竟还是一位青年剧作家!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