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的活力,与纵深的生态——2009年中国书法艺术述评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05     作者:刘宗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及各书法团体的引领下,2009年的中国书法艺术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书法活动等方面呈现新的气象。其中,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书法篆刻“申遗”成功,以及《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的编辑出版等,成为2009年度的书坛亮点。在不断回顾与整理中,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走过了扎扎实实的一年。

    全国性展览与理论研究实现新进展

    在2009年度,中国书法家协会继续推进展览、学术和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以人才和精品为核心,以展览评奖和学术研究为两翼,开展系列活动,促进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是对近4年书法发展的一次全面检阅。本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共设艺术奖、理论奖、教育奖、编辑出版奖、终身成就奖5个奖项,共有1080件作品从2680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参加展览。其中,艺术奖应征作品较上届增加近2000件,评出获奖31人、获奖提名64人、入展354人。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应征作品17597件,评出入展作品411件,获奖作品34件。全国第六届楹联展应征作品3万余件,评出获奖34件、入展436人。以上展览规模均为历届之最,可以看出“书法热”热度不减。

    2009年度学术研究以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为突出亮点。全国书学讨论会是全国书学研究水平的集中展示。本届讨论会,共收到应征论文1173篇,比上一届多出200余篇,共评出获奖论文40篇、入选论文65篇,规模均创纪录。本届研讨会得到书法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河南、山东等省书协还举办了前期培训班,这在书学研究中是前所未有的好现象。

    书法新人不断涌现

    2009年度,各种书法展览活动不断推出新人。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的5位获得者最大的45岁,最小的26岁,这一年龄段大致代表了本届兰亭奖入展、获奖作者年龄的整体结构。参与人员的年轻化,显示中国书法后继有人。

    创作队伍的日益专业化,表现为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形式,回归传统的趋向更加明朗,这在2009年度的大型展览中得到体现。这些作品深入书法经典,在各书体的创作比例上趋向合理,尤其是在作品外在形式的开拓上更为新颖,拼贴组合、色纸书写成为反复运用的手段,作品的展厅效应得到空前强化。

    理论队伍的日益专业化,表现为理论研究日益规范化,研究选题日趋细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和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所评选出的入选、获奖成果,具有较高水准。从这些入选、获奖成果的选题来看,研究课题趋向具体细致,宽泛空洞的大题目基本消失。就入选、获奖者的身份看,受过高校正规训练的硕士、博士作者占了很大比重,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的获奖者中间还有几位大学博士生导师。这些研究者的选题小中见大,材料翔实,言必有据,论述充分,其论文的学术规范达到了高水平。高学历研究者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当前书学研究的专业化局面已经形成。

    书法研究成果丰硕

    2009年正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书法界以回顾总结书法历程向新中国献礼。

    中国书协编辑出版的《中国书法大事记》是对中国书法事业60年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性回顾和资料整理。全书共分3卷,采用编年体与分类编辑相结合的方法,以年为序,以中国书协职能部门开展的工作为主导,共12个栏目,230多万字。

    《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1949—2009)》的编辑出版工作,是2009年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的重头戏之一。该论文选是一部集资料文献性、代表性、权威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大型书学文献辑录,是当代中国书法界对理论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整理。

    由沈鹏担任名誉主编的《共和国书法大系》,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该书从书史、书家、教育、篆刻4个方面对共和国书法60年的成果进行了盘点与整理,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60年来的书法成果。

    李一、刘宗超著《新中国书法60年》是共和国书法60年史著,是“当代人写当代史”的重要成果。该书结合新中国的文化历史进程,对60年间的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社团活动、书法交流与传播、重大书法展览、主要风格流派、代表性书家主要成就作了评述。

    以上研究成果是2009年国庆60周年献礼的主要成果,具有记录时代、见证历史的重要功能,将为后人研究当代书法史提供宝贵而翔实的文献史料,对今后的书学研究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书法团体多样化

    在中国书协引领书法艺术事业发展的同时,其他一些团体机构竞相出现,积极举办各种书法活动,引起书法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今日美术馆等机构,举办了富有个性特色的书法活动,在书法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于2009年5月举办盛大的毕业展。经过严格考核录取的40名学员,多为当今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方面的代表性人物,该班突出“精英”意识,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体现出对书法艺术的学术性、文化性、现代性的关注。

    2009年4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办了“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展览促使人们思考书法考古材料对当今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成为增强展览学术品位的可贵举措。

    这些书法团体机构,往往采取名家“强强联合”的方式,把已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书法家聚集在一起搞专题活动,推动书法向纵深发展,与中国书协提出的“推大家”、“创经典”的思路相吻合。书法团体多元化发展格局,标志着书法在经过近30年的复苏后,已经进入到更加深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中国书法、篆刻与中国宣纸制作工艺“申遗”成功,是2009年度的一件大事。

    2009年9月28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与中国宣纸制作工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说明世界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同,为书法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对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保护和传承书法篆刻遗产,促进书法篆刻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具有特殊的意义。当然,“申遗”成功仅仅意味着一个新的开端,如何正确对待“世遗”名号,切实做好书法篆刻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将是一个重大课题。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还体现在如下重要事件:2009年11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建成开馆,成为全球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2009年2月,中国首个国际刻字艺术馆在江苏无锡开馆,中国现代刻字艺术被中国书协吸收进入大型书法展览;2009年3月,42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提案,呼吁建立中国书法馆,现已进入论证阶段。

    在国家日益强大的当今盛世,中国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艺术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其未来值得期待。

    向创造力与文化意义掘进

    2009年中国书法艺术可谓成果丰硕,值得庆贺。不过,在兴奋之余也有发人深思之处。

    一是艺术梯队有待稳固。稳定的艺术梯队,是书法艺术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些成名的书法家甚至中国书协会员,失去了参与赛事和研究活动的激情,甚至像兰亭奖这样权威的活动,也几乎成了“新人展”。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功利性影响是重要因素。特别是对理论研究而言,由于见效慢、回馈少、工作清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积极性。

    二是研究选题对当下的关注有待加强。长期以来书法研究有厚古薄今的倾向。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提倡研究者就书法创作、思潮倾向、书法艺术的当代文化价值作深入探讨,但仍然鲜见以当代选题入选获奖力作。书学研究多避开现当代,在古典范围内选题,隔靴搔痒、纯学理化的研究居多,与研究导向有所背离。

    三是“经典”与“大家”意识需要继续深化。书法艺术在繁荣发展中期待更多“经典”和“大家”的出现。然而就创作队伍而言,有的中老年书家尽管已经有了鲜明的个性风格,却暴露出对书法“经典”继承的不足;而一批青年才俊虽然已经沉浸在“经典”之中,却又与“大家”的独立个性距离尚远。

    2009年,有两个引起全国书法艺术界注意的个人展览:一个是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的“创造力的实现”南北巡回展;一个是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的“意义追寻”北京大展。两个展览的名称正好可以代表今后几年书法发展的方向。对于书法创作太过重视继承表面的“书法传统”来说,我们下一步的确要强化书法的“创造力”,为这个盛世留下传世精品;对于以往的书法创作太过重视展厅效应、太讲究形式化的取向而言,只有不断追寻创作的“意义”,才有利于书法艺术的纵深发展。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