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中国 赢得喝彩——2009年中国舞蹈艺术述评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05     作者:唐 坤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对于中国舞蹈而言,既是无限风光的一年,也是自我审视的一年;既是理想不断高涨的一年,也是理想遭遇考验的一年。纵览2009年中国舞蹈艺术,可以用5个关键词来概括。

    关键词:向祖国汇报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舞蹈界整体出击,有点有面,以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阵势,立体呈现了中国舞蹈现状。2009年,中国舞协迎来了它的60周年庆典,恰逢新中国60华诞。为隆重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国舞协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把纪念协会成立60周年庆典纳入中国文联“向祖国汇报”的整体规划中,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出应有贡献。这一系列活动概括起来为“五个一”,即:一场大型纪念座谈会、一台舞蹈精品晚会《舞动中国》、一个大型舞蹈图片展、一部纪念文集、一本纪念画册。其中,《舞动中国》荣列中共中央宣传部确认的五部委“向祖国汇报”大型系列文艺活动重点项目之一。得知这一消息,舞蹈界人士兴奋难抑。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舞动中国》精品晚会浓缩了中国舞蹈60年来众多著名舞蹈家的精品力作,突出了舞蹈艺术之美,用舞台、影像等方式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舞蹈人对祖国的赤子深情,营造了隆重而盛大的艺术氛围。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引起社会广泛好评。在见证舞蹈界实力的同时,舞蹈家在“向祖国汇报”中的出色表演成了更多人心中共同的回忆。

    而2009年更让人兴奋的是,舞蹈家的努力得到肯定,经中宣部批准,中国舞协成立60年以来第一次颁发了舞蹈最高荣誉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身成就奖”。当贾作光、梁伦、盛婕、彭松4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时,全场沸腾!与此同时,中国舞协还向65岁以上的老舞蹈家授予了“卓越贡献舞蹈家”荣誉称号,向45岁以上的中年舞蹈家授予了“突出贡献舞蹈家”光荣称号。仪式现场,很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所谓大晚会、大制作中,舞蹈成为伴舞的次要角色,欠缺内容,空有形式,沦为应景的粗糙品。原本就显得小众的舞蹈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并不讨巧的印象。这让舞蹈界不少人士扼腕叹息却又回天乏术。实际上,舞蹈界并不乏精品,不缺少有想法的编导,更不缺少好演员,少的只是恰当的平台和载体。新中国成立60周年,对舞蹈界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集于一身,让舞蹈有了展示的平台,有了关注的目光,只待喷薄而出。60年来我们为之骄傲的精品和精英,昂首引领国人迈入舞蹈时光之旅,领略舞界的丰碑和传奇。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舞蹈人的影响力、社会对舞蹈人的关注度、舞蹈人的自豪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整个舞蹈界都是一种肯定和激励,每个与这个行业有关的人都隐隐地感到:世界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将步入一个值得期待的繁荣与发展时期,将收获光荣与梦想。

    关键词:原创之力

    2009年,由中国舞协副主席张继钢执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继《东方红》之后,再次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成为2009年度文化热点关注事件。同时,由中国舞协副主席陈维亚在上海执导的舞剧《周璇》、中国舞协副主席杨丽萍领衔创作的舞蹈诗《云南的响声》等,都为2009年的舞蹈创作增添了夺目光彩。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舞协开始探索工作新思路,第一次尝试着参与创作,调动编导、演员力量,与上海歌舞团全方位合作,推出了舞剧《舞台姐妹》的实验性演出,并做了进一步修改以打造舞台艺术精品的翔实计划。此外,现实题材受到更多的关注。反映内蒙古人民收养上海3000孤儿的舞剧《草原记忆》,反映广东改革开放生活的舞剧《骑楼晚风》,以及由四川一些舞团创作的反映抗震救灾精神的《大北川》和震后人民生活的《春之祭》等,也都反响较好。从9月到12月,中国舞蹈四大赛事——“桃李杯”舞蹈比赛、全国舞蹈比赛、CCTV电视舞蹈大赛、“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大赛悉数登场,其中不乏一些观众喜爱的好作品。

    而作为中国舞蹈教育最高学府的北京舞蹈学院,2009年新作迭出,不同系科推出了一批具有实验性的舞剧新作,以此彰显和提升学院教学成果与学术品质。“舞动无界”这一项目,更是引入国际合作机制,4位中国编导和4位国外编导就同一主题进行长达6个月、4个阶段的独立创作,由学院青年舞团完成8个作品的全球首演。其间,中外学者分组全程跟踪、记录整个创编过程,从而进行对比性研究。

    虽然中国舞蹈界向来有个心照不宣的事实,那就是“一流演员、三流编导、五流灯光”,几经努力,如今舞美、服装、道具、灯光等舞台手段已得到相当程度提高,但编导培养的速度、质量、数量依旧跟不上,舞蹈创作水平的滞后仍是舞蹈发展的软肋。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和华美的舞台布背景后,量多质平的创作也让不少人为之忧虑。随着奖项所带来的附加利益,许多参赛单位形成了艺术上的粗放型生产,大量的资金投入,却不能产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或是好演员找不到好作品,好作品有时又明珠暗投遭无情淘汰。而上述舞蹈界创作力量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份担当、一些希望。当然,还应该看到,舞蹈创作脱离生活、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情况还深深地制约着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舞蹈舞剧创作中形式大于内容、华丽包装重于深刻内容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编创质量如何提高、舞蹈批评怎样担当更多的舆论引导作用等问题,还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行动为民

    在全国“两会”上,中国舞蹈界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除了呼吁艺术改革之外,民生成为大多数委员关注的焦点。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在政协提案中回顾了中国舞协开展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以来了解到的城乡差异中农村孩子素质教育严重缺失的现状,呼吁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对农村孩子的美育等素质教育;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认为应加强艺术全民性,调节票价,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艺术总监邰丽华则提出了切实关注全国8000多万残疾人权益的提案……实际上,舞蹈界关注民生早已付诸行动。

    2007年正式启动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是舞蹈界最大的行动亮点。2009年7月,由中国舞协主办的“向祖国汇报——全国农村少儿舞蹈展演”在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孩子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孩子们骄傲,舞蹈人更骄傲。时光见证了中国舞协主持的这项美育工程务实而且卓有成效,确确实实对新农村少年儿童文明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在舞蹈界提倡构建和谐慈善助人的精神,中国舞协组织了另一个长期爱心行动“舞梦童圆”,旨在为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谋求舞蹈教育权利,得到了不少舞蹈团体和个人的响应,他们承诺将演出收入按一定比例无偿捐赠,并接受大众监督。北京阎岭舞蹈学校积极响应爱心行动,资助10名孤儿10年的学习、生活费用;舞蹈家邹之瑞为“芭蕾女孩”李月提供了当前和成人后的全部假肢费用,舞蹈家王小燕则捐助李月每月300元的助学金……

    中国目前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的阶段,在大时代洪流的席卷之下,舞蹈界并不是置身于外,越来越多的舞蹈人将目光投向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这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民生。正因为对公益、慈善、生命越来越多的关注,负有历史使命的编导们也开始尝试着从“自我”的世界移向更宽广的空间,创作的内容也日益贴近人文关怀,把对舞蹈艺术规律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层面。

    关键词:芭蕾力量

    2009年,一贯低调内敛的中国芭蕾界却是频频亮相,动作颇大。先有年初国家大剧院的新春演出季打头炮,后有年末芭蕾艺术委员会组织机构重建收尾,其间则是小高潮不断,演出数量和质量都达到近几年的峰值,在百度、谷歌等热门搜索里,关于芭蕾的新闻明显增多。从2009年1月1日香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到3月14日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短短3个月中,中国最具实力的五大芭蕾名团带来7部精品剧目,旋转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之上,中国芭蕾50年来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果赫然在目。而作为标杆的中央芭蕾舞团则将演出季延续至全年,除在巴黎歌剧院首次亮相、全国各地巡演之外,同时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一年紧锣密鼓的芭蕾旋风尘埃落定,终需总结,12月,关于芭蕾的两场重要研讨会举行,先有中国芭蕾艺术研讨会,后有庆祝中央芭蕾舞团成立50周年国际研讨会,就中国芭蕾舞创作与教学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与世界的差距以及对应的策略和措施等问题展开研讨。中国芭蕾界正以更积极的起跑姿态站在第一线,向世界冲刺。

    “中国芭蕾力量”也展示了中国芭蕾人的综合实力。中国芭蕾50年来的发展不仅是名团名作的发展,更是中国芭蕾人的发展。中国培养出的优秀芭蕾明星谭元元站在世界舞坛之巅;芭蕾王子吕萌赢得有着“芭蕾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席演员朱妍、张剑、王启敏夺得国际大奖无数,更被众多国外名团邀当主角……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国芭蕾人已经成为世界舞坛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芭蕾似乎已迎来盛世,却更需要清醒的头脑,正如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布里奇特女士善意的提醒:中国芭蕾在艺术上虽然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尚未在国际上形成明确的自我风格,芭蕾创作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芭蕾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旧很多,但2009年的中国芭蕾在逐渐得到国际认可的同时,却多了平常心。中国芭蕾正以自信开放的态度接纳各方声音,而声音汇集处正是芭蕾“同一个世界”的图景,中国芭蕾有理由有能力去实现中国人的“同一个梦想”。追梦路上,在进入千禧年的第一个10年,芭蕾为舞蹈界确实开了个好头。

    关键词:两岸携手

    这一年,中国内地舞蹈人的身影在港澳台频繁穿梭。

    为加强海峡两岸舞蹈艺术交流,中国舞协与台湾高雄开展舞蹈交流,从娃娃艺术教育抓起。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之际,“2009年两岸小小艺术家暨青少年舞蹈展演”在高雄举行;时隔半年,第五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在京举行,高雄小朋友们现身北京活动现场。这样强调艺术沟通、感情沟通的定向互访让两岸孩子们少了陌生,多了默契。活动期间,“小荷风采”获得台湾舞蹈界乃至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台湾少儿舞蹈创作导向产生影响。

    同时,上海舞蹈学校与澳门演艺学院的合作历经4年,2009年瓜熟蒂落,澳门第一代专业舞者学成亮相,原创舞剧《奔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香港城市当代舞团则把推动现代舞视作己任,其推展的“中国舞蹈发展计划”为京港两地现代舞的演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香港本土经营多年的跳格舞蹈录像节首度移师北京拓展阵地。中国内地方面也有积极回应,在广州举办的穗港澳首届舞蹈交流活动被当作三地舞蹈界的一次集体亮相和检阅。而首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海峡两岸民族舞蹈发展研讨会等活动更是让各地舞蹈家会聚一堂,弃成见,言铮铮,共谋舞蹈繁荣。

    艺术素来被看作民间交流的有效渠道,由于文化、语言的同源性,舞蹈的特殊性,舞蹈交流也因此愈加热络。2009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舞蹈界数度亲密合作,已经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