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韵悠长 牡丹花艳——2009年中国曲艺艺术述评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05    作者:黄 群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是中国曲艺艺术浓墨重彩的一年。在全国人民欢庆新中国60华诞的喜悦日子里,中国曲艺家协会也迎来了成立60周年的纪念。广大曲艺工作者振奋精神,创新观念,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接受党、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喜迎盛典精神振奋

    2009年,新中国迎来了60周年华诞,中国曲艺家协会也迎来了成立60周年。围绕庆祝主题,曲艺人用各种方式为伟大祖国献上最真挚的祝福。7月中上旬,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表彰一批对新中国曲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曲艺工作者、优秀中青年曲艺家和曲艺组织工作者;组织编纂大型纪念画册《足迹》;举办笑声与时代——庆祝中国曲协成立60周年专场晚会。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一场场欢笑的晚会,再现了民族曲艺的不朽经典,反映了中国曲协60年的辉煌历程。9月5日至10日,向祖国汇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曲艺精品展演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举办,6场各具代表性的节目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曲艺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送欢笑、下基层”活动贯穿全年,先后赴安徽淮南、湖北钟祥、江苏兴化、黑龙江宝泉岭、山东济南、湖南娄底等地开展慰问演出,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些重大曲艺活动为文艺界营造欢乐喜庆和谐的国庆氛围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全国曲艺人在活动中振奋了精神,凝聚了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推动曲艺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观念创新焕发活力

    2009年,中国曲艺在“热活动”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冷思考”。中国曲协加强了事关曲艺事业和曲协工作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就一系列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进一步了解掌握当前曲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为制定曲艺工作对策、更新观念创造了有利条件。

    7月下旬,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在浙江省绍兴县举办。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不再局限于“就曲艺论曲艺”、“就曲种论曲种”的小圈子、小院落,抛弃了自娱自乐和自我陶醉,而是更多从大文化角度出发,探寻曲艺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之所在,寻求曲艺向前发展的方向和思路。论坛发布了《胸有全局、发展曲艺——中国曲艺发展状况综述》,与会者围绕中国曲艺的当代特征、现代传媒下的曲艺、传统曲艺与创新思维、曲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问题展开探讨。此外,宝丰马街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黄梅大鼓研讨会分别就曲艺和黄梅大鼓的兴起缘由、创新传承汇聚了智慧和力量。这些论坛中“创新”是被提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曲艺创新势在必行,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要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用现代“包袱”和现代形式服务观众;要敢于打破界限,融汇各种曲艺形式,尽快开展曲艺学科研究,促进新曲艺、大曲艺的发展和繁荣。

    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尝试与市场有机结合,16部优秀作品在京成功拍卖,共拍得100.7万元。这不仅是中国相声历史上的第一槌,同时也敲开了相声艺术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大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创造性劳动价值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与此同时,曲艺大典《紫气东来》在重庆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压轴上演,整台演出以曲艺为本体和根基,将鼓曲、唱曲与诵说等传统曲艺融入到现代音、诗、画、光元素当中,呈现出仪式化、风格化、风情化,无论是音乐制作还是舞美策划,都是对传统艺术的一次突破。

    作品创作生机勃勃

    曲艺创作是曲艺发展的源头、基础和先导,曲艺事业的繁荣有赖于曲艺创作的蓬勃发展。

    2009年7月召开的全国中青年曲艺家创作会议旨在推动曲艺创作,是“抓创作”的一大亮点。会议邀请王蒙、徐沛东、马也、冯骥才等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对曲艺创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聚集近年来涌现出的骨干作者和曲艺界中坚力量,就创作问题、创新方法达成共识,为曲艺创作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9年4月举办的全国曲艺精品创作班上,著名编剧高满堂、曲艺表演艺术家姜昆专门为曲艺作者们授课,热情呼唤改造旧的艺风,研究新的“语境”,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博采众长,从各门类艺术乃至社会文化中挖掘精华,为我所用,服务大众。创作班参加人数之多是近年来少有的,并推出了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曲艺作品,出版了《2009全国优秀曲艺作品集》。

    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第五届“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征文推选和“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3项重要的作品推选活动也值得关注。“西岗杯”沉寂多年之后再续新篇,推出相声新面孔;“包公杯”征集活动收到1123篇来稿,涵盖曲种多、作者范围广、作品质量高,呈现出曲艺创作的蓬勃局面。

    曲艺活动异彩纷呈

    一年来,中国曲艺用新的视野认识自己的地位与作用,把握不同阶层群众对曲艺艺术文化消费的新需求,着力于曲艺自身的事业发展与产业壮大,全国曲艺活动呈现出可喜的新气象。

    品牌活动重点打造。以“忆红色经典、讲革命故事”为主题,全国曲艺家到重庆讲故事,让万余名观众沉浸在感动之中。谐剧优秀人才培训班为谐剧艺术“点了一把火”,重新燃起了谐剧演员合力振兴巴蜀谐剧艺术的激情。2009三亚国际幽默艺术周演出,糅合中外说唱、幽默、魔术的精华,以新节目、新结构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全国各地曲艺之乡携优秀节目汇聚四川岳池,展示各具特色的地方曲艺,交流研讨发挥“窗口”作用的成功经验。此外,江苏曲艺“芦花奖”、上海迎新年《笑林盛典》节目、北京“天桥杯”鼓曲大赛等均展现出各地曲艺品牌建设的成绩。

    小剧场(茶馆)曲艺勇闯市场。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曲艺小剧场得到蓬勃发展。活跃在京城的曲艺小剧场多达23家,长沙笑工场、武汉天乐社等各地小剧场活动如火如荼,小剧场(茶馆)演出定位与风格逐渐鲜明,消费市场多元细化,不仅活跃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密切交流,而且激发了演员和作者的创作热情,在恢复传统相声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

    基层曲艺社团星罗棋布。东北二人转发展迅猛,“刘老根大舞台”遍及全国;广东民间曲艺社团有2300多个,非职业从业者1万多人;陕北说书艺人多达上千人,常年活跃在基层为百姓送去欢笑;苏州评弹团年演出6000场,扬州曲艺团年演出1200场,上海评弹团年演出3000场,深受群众欢迎。

    繁荣背后亦存隐忧

    2009年的中国曲艺在前进之中和繁荣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新创作品缺乏长期的舞台实践,鲜见朴实中寓华美、传统中寓创新的上乘佳作。作品总体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没有摆脱旧的模式,在创作中表现出陈旧的“牌子腔”。有些作品只停留在表象上,有的纯粹是应景之作,辞藻堆砌,空洞无物,“今天写,明天演,后天丢”的现象令人担扰。

    在创新不断加强的同时亦存偏颇之处。戏剧化、歌舞化倾向与曲艺衍变方向相违背,“说书单纯讲故事,唱曲非要加伴舞,韵诵只把技巧弄,谐谑嬉闹卖粗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受当下娱乐至上风潮影响,有些人不惜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取廉价出镜率,曲艺真正的审美价值渐行渐远。民间曲艺演出市场在格调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欠缺,“泛娱乐化”倾向,脏口、荤口大量出现,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迎合则有步入歧途的可能。

    在各艺术门类日益重视著作权益保护的今天,曲艺人维权意识还很薄弱,这对曲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无论怎样,中国曲艺依然天地广阔。只要曲艺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心、奋发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