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盛世欢歌 谱时代新曲——2009年中国音乐述评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05    作者:陈志强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使红色经典歌曲唱响祖国大地,广大群众参与音乐生活的热情高涨,歌曲创作异常活跃,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生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红色经典歌曲唱响祖国大地

    2009年,新中国迎来了60华诞。中宣部等单位主办了“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中国音协会同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爱国歌曲大家唱》(100首),一项以歌唱爱国主义歌曲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庆前夕,在厂矿、乡村、军营、学校、社区,《保卫黄河》《歌唱祖国》《红旗飘飘》等红色经典歌曲唱响祖国大地,人们用歌声庆祝新中国的伟大生日。

    9月25日晚,“百团万人颂中华”——国庆60周年大型合唱歌咏会在“水立方”隆重举行,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领导同志观看了歌咏会,来自祖国各地的122支合唱团、万余人纵情放歌,毛阿敏、张也、谭晶、吕继宏、李丹阳、王宏伟、郑咏等演员倾情演出,共同表达对祖国的真挚祝福。歌咏会展现了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烘托了首都的节庆气氛。

    国家的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总是与爱国主义歌曲相伴而行,是因为这些歌曲产生于让人们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反映了时代的洪流,渗透着时代的精神,具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振奋精神的作用。

    社会音乐生活热情高涨

    2009年,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音乐生活的热情持续升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为民众参与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二是政府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三是广大音乐工作者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音乐艺术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中国音协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音乐的繁荣不是音乐界内的“自娱自乐”,繁荣音乐的最终目的是用音乐服务群众和社会。

    中国音协面向群众的主动作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响应。2009年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成功举办,就是中国音协工作改革调整的突出成果。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原来赛程赛制的基础上,将合唱和流行音乐比赛纳入其中,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报名踊跃,使这两项比赛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参与度。经各地选拔和推荐,来自全国各地的45支合唱团、近3000人参加了9月在重庆市举行的合唱比赛。金钟奖的合唱比赛,更广泛地推动了全国歌咏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群众性合唱艺术的水平。历时3个多月、分设7个赛区、共有15万名选手报名参与的流行音乐大赛,使中国音协的音乐赛事有了全新面貌。两项比赛的报名人数大大超过往届,提高了金钟奖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音乐生活。5月下旬开始,“全国优秀少儿合唱歌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拉开帷幕。此项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刘云山同志2004年5月关于繁荣少儿歌曲创作的重要批示,举办少儿歌曲征集、创作、评选、演唱、推广系列活动的延续。中国音协一改重评选、轻推广的作法,在牵头举办两届少儿歌曲创作、演唱大赛,征集万余首作品、评选出188首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又邀请专家遴选出30首适合改编成少儿合唱的歌曲,进行编配和录制,出版了《全国优秀少儿合唱推荐歌曲集》和CD光盘,通过各地音协组织进校园活动。儿童节前后,全国近千所小学收到了赠送光盘,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少儿合唱活动,使少年儿童享受到音乐发展的成果。

    优秀音乐作品应运而生

    音乐繁荣的基础是创作繁荣。2009年,我国专业和业余词曲作者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歌曲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在宝岛台湾、深圳音乐产业基地、古城开封、舟山群岛、神农架,留下了60多位专业词曲作家的足迹。词曲作家们每到一地都留心观察、用心体验、积累素材,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生产一线的劳动场景、祖国的秀美河山,极大地激发了音乐家们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一批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魅力开封”、“新歌唱新疆”、中国少数民族歌曲征集、江西“一首好歌”、“美丽的甘南”、“富阳之歌”等活动,征集到歌曲万余首,评选出优秀歌曲百余首。被广为瞩目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次歌曲征集活动,收录了原创歌曲25000多首,推出了《白云》《海峡之梦》《醉了,丽江》等一批优秀流行歌曲。这些获奖作品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歌曲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2009年8月9日至15日,“成才之路”——全国音乐创作研习班在北京举办,全国数百名业余词曲作者踊跃报名,122名作者带着自己创作的歌曲入选研习班,参加了由20余位专家授课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本次研习班具有公益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特点,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研习班为业余词曲作者搭建了相互切磋、提高技艺的平台,为当下“重评选、轻培养,重效益、轻公益”的社会音乐活动注入了一缕清风。重视音乐创作的“基础工程”,着眼于音乐事业的长远发展,以专业、业余两支创作队伍推动歌曲创作,是2009年歌曲创作活跃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纵观2009年我国的社会音乐生活,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重形式轻内容。一些大型歌舞和综艺晚会过分追求形式美,服装绚丽、舞美精良、场面宏大、过于奢华,而轻视对歌曲艺术水准的追求和选择,看后不能给人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深刻记忆。一曲《难忘今宵》让人们对中央电视台1985年的春节晚会难以忘怀。《长征组歌》《东方红》等优秀作品在演出若干年后,那些优美的旋律仍长久传颂。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过于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形式大于内容,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

    重表演轻创作。众多的比赛和“选秀”活动,选拔和奖励的是表演者,音乐的创作者却很少有人问津。创作出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几乎得不到任何褒奖,而演唱者可以反复获得每次数万或十几万的“出场费”。“选秀”活动可以使歌手一曲成名,一时间,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狂热追逐各类“选秀”活动,那些需要长时间艺术积累,需要经过辛勤耕耘的创造性艺术劳动,未能得到社会的应有尊重和回报。在全社会建立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演艺界建立按照《著作权法》和国际惯例的付费办法,切实保护音乐家的合法权益,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重评选轻推广。每年举办的各类征集、评选、评奖活动不少,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往往被束之高阁,缺少有效的评介和推广机制,优秀的音乐作品人们知之甚少。评选是手段,而推广、繁荣音乐才是目的。历时数年的全国少儿歌曲征集、创作、评选、演唱、推广系列活动,将评选和推广有机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文艺晚会和音乐电视的制作人、编导,在推广优秀音乐作品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但他们只关注在其视线中的演唱者,很少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散见于基层的优秀作品,甚至对于专家们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也重视不够。建立评选和推广的有效机制,使组织者与强势媒体、演艺机构形成合力,是推广优秀音乐作品,繁荣我国音乐事业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