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派在国际性艺术盛会中不断彰显
http://www.cflac.org.cn     2010-10-29     作者:王纪宴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1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中国钢琴家郎朗首演霍华德·肖创作的协奏曲《毁灭与回忆》中拉开大幕,10月30日、31日的四幕歌剧《咏-别》将为它划上完满的句号。期间的20天内,22场演出一 一精彩呈现,涵盖了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独奏会、合唱、爵士等诸多形式,共同演绎今年音乐节的主题——从巴洛克到新当代音乐,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次推出贯穿始终的完整主题,从而使得音乐节从整体风格以及内涵品质上得以更上层楼。

    逐渐成熟的国际音乐盛会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之初,郎朗、李云迪、陈萨接力登台,享誉世界的“中国钢琴三剑客”集体亮相为音乐节增添亮色。与此相呼应,本届音乐节又将以两部中国题材歌剧新作《白蛇传》和《咏-别》收尾。综观今年音乐节演出安排,在中国音乐家、中国演奏家、中国作品的展示上更具系统化、主题化。亦如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主打莫扎特作品,国外很多音乐节都立足于本土音乐资源,而历经12年风雨历练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也愈加浓重地描摹中国概念。中国概念与国际视野使得本届音乐节精彩纷呈又特色浓郁,其中所折射出的则是中国气派在国际音乐中的不断彰显,这不失为一个国际性艺术盛会走向成熟与自信的标志。

    回首北京国际音乐节走过的12年,我们国家音乐生活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在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之初,某些忧心忡忡之士认为在中国举办高水准的音乐节有违中国国情。因为我们虽有真诚的高雅音乐爱好者,但似乎数量远不及附庸风雅之辈;大多数人的收入不足以承担昂贵的音乐会门票。12年过去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之所以能在原本认为贫瘠的音乐土壤上铸就如此的辉煌,与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的经济繁荣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公众对于高雅文化艺术的需求和渴望直接相关,而应运而生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运作上的突破则是持续成功的保证。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坚持“艺术高标准,制作严要求,运作专业化”,率先在国内按照艺术管理模式和市场操作准则规范运作,成为音乐表演艺术范畴与国际接轨的成功范例。而对于音乐普及和教育等公益活动的一贯高度重视则不仅凸显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促进新生代人群艺术接受能力并提升其品位、培养更加广阔的音乐土壤方面的热情和决心,也体现了一个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是对于国内演出市场近些年来过于强调商业化、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思路的抵抗和反拨。

    视野开阔的经典作品呈现

    北京国际音乐节首先带给观众的是宏大的国际视野,在这个舞台上,真正的国际顶级音乐作品得到展示。本届音乐节上大放光彩的名家名团包括国内听众耳熟能详的钢琴家郎朗、李云迪、陈萨,作曲家和指挥家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彼得·鲁策齐卡,古乐运动倡导者、巴洛克音乐专家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在世界古乐演奏领域享有盛誉的加拿大泰菲宴乐巴洛克乐团、罗梅罗吉他四重奏、上海四重奏、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众多名家名团在金秋时节汇聚北京,为观众带来极具视听震撼的音乐盛宴。

    一直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最引人瞩目、也最具有深远影响的就是大量中外新作品的首演。重要的中国作品首演包括郭文景的歌剧《夜宴》《狂人日记》和《诗人李白》,陈其钢的《五行》和《蝶恋花》等享誉海外的力作,叶小纲的交响序曲《潮》《西藏之光》《长城交响曲》以及温德清的《赌命》等也在此首演。世界经典杰作在中国的首演同样不胜枚举:2001年正值全世界纪念歌剧大师朱塞佩·威尔第逝世100周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华沙国家大剧院演出了阵容宏大的威尔第歌剧《纳布科》;德奥现代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璐璐》在2002年第5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上演是亚洲首演,成为当年引人关注的文化事件;2006年第9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克斯县的麦克白夫人》和《鼻子》在中国首演;2008年第1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以庞大阵容完成了被誉为德语歌剧最伟大的经典杰作之一的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在近4个小时的演出中,伟大的德语诗人霍夫曼斯塔尔在唱词中揭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微妙与理查·施特劳斯乐音的华美绚丽交相辉映,当全剧进展到尾声,元帅夫人、奥克塔维安(玫瑰骑士)与苏菲著名的三重唱响起时,全场观众为之沉醉,欧洲艺术的唯美和精致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无隔膜——这种精神上的息息相通再次印证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国际化平台的价值。

    积极有效的原创作品打造

    今年的国际音乐节,令人期待的演出来自音乐节的两部委约作品——旅美作曲家周龙作曲的《白蛇传》和叶小纲作曲的《咏-别》,二者均以脍炙人口的中国传统故事为灵感源泉。《白蛇传》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共同委约,并由波士顿歌剧院制作,真正做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咏-别》则脱胎于电影《霸王别姬》,这部歌剧从剧本、音乐、舞美、服装和灯光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精致、含蓄与写意风格,音乐创作充满新意,京剧音乐元素的运用,使激情、迷幻、绝望等多种情愫的表达具有空灵唯美的特质。

    实际上,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致力于介绍国际顶级音乐作品,更加致力于打造原创经典新作品,在委约当代最有影响的中外作曲家创作新作品方面,北京国际音乐节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体现了推陈出新、赋予音乐传统以新活力的可贵精神。被誉为“简约派鼻祖”的美国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应北京国际音乐节之委约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在2001年第4届音乐节上进行世界首演,由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担任独奏、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协奏。有“东欧贝多芬”之称的波兰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为200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创立10周年特地创作了《第八交响曲》,由作曲家本人指挥,于2007年第10届音乐节上进行世界首演。在名为“谭盾与潘德列茨基:东西方的对话”的同一场音乐会上,谭盾还指挥了他为北京国际音乐节10周年特别改编的《马可·波罗的四条神秘之路》。

    能否持续不懈地保持高水准并推陈出新,是一个音乐节是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标志。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不断以全新的视野拓展音乐时空,从而给听众以更大的精神享受,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宗旨所在,也使得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期待它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