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戏讲坛”:搭建戏曲对话平台
http://www.cflac.org.cn    2010-10-22    作者:张 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日益加快的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戏曲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面对不断更新的文化环境,戏曲导演对主流戏剧的发展都有哪些思考和作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诗词是如何从吟咏到唱再到演变为戏曲艺术的?戏曲声腔与戏曲剧种之间具有怎样的依存关系,又是如何发展形成分类的?从关汉卿、汤显祖到商小玲、谭鑫培、梅兰芳,再到吴祖光、裴艳玲、罗怀臻,他们的戏曲人生会带给青年后辈什么样的艺术启示?随着近日中国戏曲学院“2010国戏讲坛”落下帷幕,这些问题也一 一得到了探讨或解答。

    被誉为“国戏版”百家讲坛的中国戏曲学院“2010国戏讲坛”,由中国戏曲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处主办,其目的是为师生之间搭建学术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传递戏曲前沿思考。在为期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傅谨、谢柏梁、周龙、杜鹏、裴福林、杜长胜、涂玲慧、海震、李世英等专家学者围绕戏曲生存现状与发展、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演变等9个专题,以讲座及问答形式与广大师生展开学术交流,不仅受到了在校师生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校外学者及众多戏迷观众的关注。

    《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戏曲》是此次“国戏讲坛”的开坛讲座,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研究员杜长胜从8个部分对主题进行论述,通过对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研究成果的介绍,分析了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中国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问题,鼓励作为戏曲事业未来从业者的广大在校生们,坚守专业,共同直面戏曲传承中必然要经历的改革阵痛,同时,他还指出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戏曲教育和戏曲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探索。涂玲慧教授带来的主题讲座《中华诗词与戏曲》,以叙述、吟诵、演唱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中华诗词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大量举例引证,全面阐述了中华诗词慢慢演变成戏曲的全过程。海震教授以《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演变——以梆子、皮簧腔为中心的探索》为题,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演变作出了系统化的讲解。谢柏梁教授畅谈《戏曲与人生》,以古今戏曲名家的艺术人生为例,将戏曲作为艺术家职业、事业乃至功业的角度,阐述了戏曲艺术的价值。杜鹏教授则以《谈老生的韵味》为题,结合自身的学艺经历和舞台经验,通过生动的示范剖析了老生艺术的魅力。

    每场学术讲座除主讲人的主题发言之外,还设有专门的问答时间,供前来听讲的师生们与主讲人交流有关当下戏剧热点问题的前沿思考。在《戏曲导演对主流戏剧的思考和作为》的主题讲座中,当裴福林教授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当下的热点剧目为例解读了当前主流戏剧的发展后,立刻有学生就当前戏曲舞台创作偏向邀请话剧导演和追求宏大舞台呈现,但创作结果却往往备受争议的现象提出了疑问。对此,裴福林认为,话剧和戏曲是互为给养的艺术形式,话剧导演参与戏曲创作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包括导演和制作单位在内的创作者其创作初衷是否存在功利因素,导演不能成为“包工头”,更不能以提高创作费用为目的刻意追求舞美的宏大制作。在《戏曲文化的承传与创新》为题的讲座中,一位来自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音乐学系的学者,就样板戏音乐对于传统戏的反射作用和对当前音乐文化的辐射影响,与主讲教授周龙交换了看法。周龙认为,作为现代戏的样板戏,比之传统戏有了很大突破,尤其是它的音乐形象既来源于传统,又恰当吸收了部分西方音乐的表现方式,从音乐节奏上更贴近现代人的情感,这对于当下新编传统戏的音乐创作是很好的借鉴,同时也为其他音乐形式吸收戏曲音乐元素提供了示范和可能。

    能够充分利用校内科研资源,规模性地为更多不同专业师生提供相关专业的科研知识,拓宽理论视野,是此次“国戏讲坛”深受师生好评的原因。“科研强校的理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戏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此次我们举办‘国戏讲坛’就是希望师生们能够打破专业限制,及时获取各专业的前沿学术信息,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鼓励教师拓宽科研视野,活跃科研思维,积极促进戏曲艺术与时代精神相交融,更好地肩负起引领戏曲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为新世纪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