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民族舞蹈交流展演纪实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21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8月18日,由中国文联与中国舞协主办的“走进北京,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民族舞蹈交流展演”活动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这次活动以民族舞蹈交流展演和组织孩子们参观游览名胜古迹为主体内容。8支来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少儿舞蹈队伍,为观众献上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少儿舞蹈,在京期间还参观游览了北京的著名景点。本刊特约记者连续数天随队采访,记录下许多感人的故事和细节,现特辟专版刊发,以飨读者。——编者

舞蹈为我插上翅膀

曾翔宇

    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查务乡逸夫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正热火朝天地排练着,乡亲们得知孩子们要上北京表演,纷纷过来围观。这12个孩子顶着烈日高兴地舞蹈着,为的是能去北京参加展演,有的孩子连拉萨都没去过,更别说北京了。他们每天扳着指头数日子,盼着那一天的到来。出发那天,刚上火车,孩子们就到处乱窜,厕所里看一看,洗漱间里瞧一瞧,餐厅里逛一逛,害得老师到处找人,等分好了床铺才得以安静下来。火车开动后,他们都好奇地看着窗外风景,心里想着,终于要去北京了。

    第一站来到了故宫,正值旅游旺季,故宫里挤满了参观的人们。虽然已是初秋,但北京依然骄阳似火。西藏自治区舞协秘书长洛金老师戏称:“我们把拉萨的太阳也带来了!”女孩儿们特别喜欢还珠格格的头饰,纷纷买了一顶带在头上,争着要当“小燕子”。而科技馆更是上演了一出“十万个为什么”,面对眼前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他们不停地问:“这是干什么的啊?”“这个怎么玩啊?”虽然一路行程紧促,但是他们还是乐意地配合着摄像叔叔的拍摄工作。他们把炎热的天气抛在脑后,无论是在“鸟巢”、“水立方”、长城、十三陵还是颐和园,都是一如既往的兴奋,瞪大眼睛扫描着一切,生怕错漏了任何一处。

    凌晨四点,入住的酒店大堂热闹非凡。大家为了看升国旗都早早起床了,可就是迟迟不见西藏拉孜队的小朋友们。原来由于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加上第一次来北京,都兴奋地到处跑啊看啊,连回酒店休息也是新奇地到处摸摸,各个房间乱窜,疲劳过度以至于睡得太死,没听到闹钟和电话的铃声,连老师的大力敲门也没人应,最后只有下楼找服务员帮忙挨个儿开门,把他们从床上揪起来。由于起来晚了,广场是进不去了,还好升旗时大巴正好驶过天安门,孩子们挤在车头,看着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并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8月18日,各民族师生汇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这是这里第一次进行文艺专场表演。拉孜县素有“堆谐”故乡之称,洛金老师说那里的藏族同胞“只要有脚就能跳舞,有嘴就能唱歌,有手就能弹琴”。“堆谐”是拉孜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点空闲,老百姓们就拿起六弦琴边弹边唱地跳起来。孩子们表演的《赞新生活》正是用这种形式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新西藏广大农牧区儿童的美好生活。展演中拉孜县的孩子们还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送上了专程带来的小礼物,顾奶奶高兴地与孩子们合影留念。现场老、中、青、少四代演员们一起共舞,掀起了晚会的高潮。

    这次“民族舞蹈交流展演”,为这些远在西藏高原上的孩子插上翅膀,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了北京。他们经历了这么多的第一次,这将会成为今后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珍藏的宝贵记忆。

八月花开在北京

陈寅

    我无法形容初见延边代表队12名女孩子时的场景,她们没有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机灵地上前与你搭讪亲近,也不会轻易地叫叔叔阿姨,但是,在这些单眼皮的朝鲜族小姑娘身上,有一种特质令你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

    这种特质,或许就叫做纯朴。

    在一同去往这次夏令营活动的第一站——故宫的大巴车上,领队老师李明善为我讲述了来京之前排练时的故事:自从接到参加这次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民族舞蹈交流展演的通知,老师和孩子们就进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中,平时时间不够用就在双休日继续练习,白天时间不够用,就在晚上加班加点。时值盛夏,酷暑难耐,汗水常常湿透孩子们的衣襟,顺着脖颈和手臂流淌,可他们仍然没有半点疏忽和松懈,老动作、新动作,压腿、下叉、倒立,一个都不落下,一个都不能少。有一个小姑娘在做跳跃动作时跌倒,手臂扭伤,却打着石膏走进教室,站在角落里用一只手比划着学;有一个小姑娘因中暑而得了肠胃性感冒,却没有要求请假,悄悄喝下苦苦的正气水,继续走进小伙伴的排练队伍中;还有一个小姑娘腿部软组织损伤,却忍着疼痛没吭一声,坚持排练,直到老师发现后强迫她休息……这些在农村孩子们眼中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可能一些城里人、成年人都无法做到,我时常惊讶她们为何在如此小的年纪就拥有如此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后来,在中国文艺家之家演出现场的后台,在她们无数次复习舞蹈动作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因为要来到北京,因为要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因为要在梦想中的舞台上轻舞飞扬,孩子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没有退缩。她们常常只是安静地拉着我的手或拽着我的衣角,没有太多话,只是当我问到她们累不累、苦不苦的时候,她们会仰起小脸看着我,然后一脸倔强地说“我不怕”、“我不累”、“我可以”、“我能行”。老师也说,能去北京演出,虽然排练辛苦,但我能看得出,她们心里乐开了花。

    是的,是因为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给了她们动力,给了她们希望和梦想。

    演出这天,孩子们异常激动,在后台准备的时候,我问其中的一个孩子是否紧张,她告诉我说:“我们不紧张,为了这次活动我们准备了好久呢,我要好好表现。”另一个孩子悄悄对我说:“老师,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最难忘的时刻。”节目将要开始的时候,她们早早站在舞台两旁候场,与想象中的一样,孩子们的节目《丰收乐》赢得了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精彩的长鼓、象帽、跪转表演,观众们看到的是她们在舞台上优美的舞姿、灿烂的笑容、精湛的技巧展示。她们带给观众美妙的舞蹈表演的同时,也品尝着艺术的无限乐趣。

    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民族舞蹈交流展演给了她们许多“第一次”的经历,而这些坚强的孩子也给了更多人许多的第一次感悟,她们让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么纯净的笑容,第一次看到这么清澈的眼神、这么美妙的舞姿,第一次看到在无比艰难的生活条件下,这些孩子们的坚强与乐观。这个8月,因为有她们,北京的花格外芬芳。

纳西瑞瑞花花色

杨昆

    “瑞瑞”,是纳西族的语言,用汉语来说是“娃娃”的意思。而“纳西瑞瑞花花色”的意思是纳西族的娃娃很快乐。确实,这群来自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的纳西族孩子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身上穿的纳西族服装也很有讲究,她们的校长和老师说,纳西族的妇女勤劳、善良、朴实,因此后背上的一块羊皮披肩上面有日月星的图案,象征着纳西族的妇女整日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在她们表演的《纳西瑞瑞》这个舞蹈中,也提炼了生活中劳作的动作作为主题动作,即纳西族最有特色的“打跳”动作。整个舞蹈不仅歌颂了纳西族人民,歌颂了家乡,还歌颂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表达了对新中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感激之情,更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带队的老师介绍说,福慧学校平时就很注重学生们在艺术方面的发展,也很注重对纳西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这次能够来北京参加这次演出,他们十分激动。因为这样的机会不仅能展示他们民族的文化,也能更直观的了解到其他民族的文化;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对老师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纳西族的人都会跳舞,都喜欢跳舞。节日的时候会跳舞,吃饭聚会时高兴了也会跳舞,在晚上经常会看到一群一群的人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手拉着手一起跳舞。跳舞可以说是纳西族人民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纳西族的孩子们也都十分热爱跳舞,孩子们从跳舞中学会跟别人交流合作。

    在这次展演中,老一辈舞蹈家上台助兴表演,与孩子们互动,这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带队老师说:“这对孩子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那里有很多老艺人一生中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在现场见到这么多的舞蹈家,这样的支持与鼓励,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生中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演出结束后的晚宴,成了8支队伍欢乐聚会的海洋。各民族的孩子自发地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好不热闹。新疆表演队的孩子们带头飙舞,紧接着是西藏、延边的队伍,云南纳西族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迅速与老师商量飙舞的内容,统一节奏。在跳舞的过程中,她们还把纳西族的帽子摘下来送给当晚过生日的傣族小朋友,那场面真是欢快无比,其乐融融。

    在回宾馆的车上,纳西族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一同唱起了纳西族的《欢乐酒歌》,歌声回荡在车里,孩子们欢乐的笑声飘荡在北京城的夜空中……

    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太多,有的老师说他们增长了见识,有的老师说他们学会了感恩。但是我想,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是那份令人羡慕的自信和快乐。相信,随着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深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这份属于他们的快乐中。

感恩的心 纯朴的舞

齐思瑶

    “坐火车这一路上我就在想北京到底是什么样子,想到要到北京去参加演出,我就非常兴奋,到了北京我看到了高高的楼房,美丽的花坛,蜿蜒的立交桥和川流不息的车流,这就是北京啊,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漂亮。小的时候爷爷就对我说:‘活了几十年了,就想去北京看一看。’爷爷还说:‘北京的天安门会发光,因为北京的金山上有个金太阳。’这次能来北京参加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民族舞蹈交流展演,我非常开心,非常感谢有这次机会,从农村走出来到城里看看,期待明天的夏令营。”

    “今天我们要看升旗仪式,早上5点10分,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的人真多啊,我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里无比激动,紧接着我们就来到了长城,长城好长啊。我们还看了十三陵,看到了皇帝和妃子的陵墓,还去了地宫;在颐和园还看到了好几百米的长廊,今天虽然非常累,但是我对北京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是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孩子们在日记里记录下的心情。她们的带队老师说:“这次的活动对孩子们来说非常有意义,一直以来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都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贫困的山区,更是不被重视。但是这次中国文联和中国舞协主办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民族舞蹈交流展演活动,让我们的孩子们有机会第一次走出农村,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演出,中国舞协的所有老师和工作人员热情接待我们,每个环节的老师都相当负责,工作人员也都非常辛苦,孩子们都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地感谢为她们提供这次机会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说到这里,老师的眼角流出了晶莹泪水。

    8月17日,是孩子们第一次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的日子。早上9点钟,孩子们就来到了准备交流展演的报告厅排练,这次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民族舞蹈交流展演,包括西藏自治区、云南、贵州、新疆自治区、吉林延边自治州、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8支演出队伍,她们都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小朋友。他们的每个舞蹈无不充满着天真纯朴的欢乐,延边的孩子戴着象帽,以颈部频频摇动的力量带动头上的彩带旋转如风;能歌善舞的新疆小姑娘的舞蹈带着几许异域风情;内蒙古鄂尔多斯传统的筷子舞又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蒙古草原;快乐的德宏娃和西藏林芝地区的珞巴族孩子们让我们看到了最淳朴的原生态舞蹈,她们用自己的心灵真诚起舞,毫无做作,台下一次次地响起热烈的掌声。著名舞蹈家贾作光、斯琴塔日哈等也同孩子们一起在台上翩翩起舞,把整场演出推向了高潮。

    在一片欢歌笑语声中,演出圆满结束了,孩子们说:“我们在这里玩得好,吃得好,住得好,还能在这么漂亮的舞台上跳舞,真的是太高兴了!”

“最可爱的人”

依云

    “锦鸡在飞,锦鸡在飞,它是我们苗家的吉祥鸟,给苗家带来幸福,带来安康……”8月18日,中国文艺家之家,一首动听的苗族歌曲响彻整栋大楼,与之相伴翩翩起舞的是14名来自贵州的少年儿童,他们身着美丽的苗族服装,仿佛14只美丽的苗家吉祥鸟,为北京的观众带来幸福,带来安康。

    从8月14日到18日,从夏令营各景点的游览到演出现场,贵州省舞协选送的舞蹈《我是苗家吉祥鸟》的小演员与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相处了5天。5天的时间,这些淳朴的孩子们带给我许多惊喜和感动。参观“鸟巢”外景时,孩子们一同欢呼雀跃,他们告诉我说以前一直在电视上看“鸟巢”,现在真的见到了,感觉真不一样。故宫、颐和园、长城,每到一个地方,孩子们都有秩序地排队,认真地听导游讲解。那两天北京的阳光非常充足,可没有一个孩子喊累喊晒,都沉浸在游览名胜古迹的新奇和喜悦之中。问到他们此番来京的感受,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感谢中国舞协的叔叔阿姨们帮助他们站在首都的舞台上跳舞,这是他们以往想都没想过的;他们还争先恐后地说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其中有一个孩子怯怯地躲在角落里,一直不说话,直到最后她从孩子堆里跑过来,小声地对我说:“阿姨,能不能明年再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我想让我的姐姐也过来。这次,她把机会让给了我。”出了房门,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第二天,在演出现场的后台,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动作,当我问他们喜不喜欢跳舞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喜欢!”我问他们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舞蹈家、舞蹈演员、舞蹈老师”,孩子们的回答全部与舞蹈有关。我知道,这些孩子的家庭状况都不是很好,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料理家务,虽然收入有限,可是爸爸妈妈都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放弃梦想,继续支持他们在课外时间练习舞蹈。领队老师告诉我,他们的父母只要有时间就去看他们跳舞,看着看着,就会情不自禁地笑。

    记得小时候在课本里曾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歌颂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而在今天这个和平幸福的时代,我看到了又一批可爱的人,他们在稻田边起舞,在大山里歌唱,在美丽的苗寨,在偏远的村庄,他们是那苗家幸福的吉祥鸟,是祖国未来的骄傲和希望。

让我们同行同舞

一雨

    得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的珞巴族孩子可以进京表演歌舞,整个县里都沸腾了,这可是这个全国只有3000多人口的民族的重大事件。本来29人的表演队,因经费的原因只能从中挑选一部分人进京。虽然不能都来,但留下的孩子们也为能来北京的孩子们感到高兴,他们亲手为进京演出的12名同学缝制了表演服装。“当他们穿着我们亲手缝制的服装在北京跳舞的时候,我们也要同时在西藏跳舞,这样就像我们也来到了北京一样。”来京的孩子们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爸妈、老师的期望,更是没能来的同伴们的寄托呀!

    列车驶进北京站台,下来了一群皮肤黝黑、两腮通红、眼睛透亮的孩子——12名珞巴族娃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而充满好奇的眼睛却在打量着周围的一切。这些孩子甚至老师都是第一次来北京,顾不上旅途的劳累,他们立即加入了主办方组织的夏令营。无论是故宫、天安门、颐和园、长城还是“鸟巢”、“水立方”、科技馆,对于他们来说北京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孩子们高兴地呼朋引伴,一会儿看看这,一会儿指指那。他们最喜欢的要属爬长城了,这对从小生活在高原的孩子们来说可是强项,一溜烟儿的功夫,就跑得没影了,连陡峭的下坡也是一路小跑下来的。在这支队伍里,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努力地跟着哥哥姐姐们,她叫尼玛卓玛,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又身患残疾,由年迈的外公外婆合力抚养。虽然家庭贫困,7岁的尼玛卓玛却是个懂事的孩子。得知自己能来北京特别高兴,但是更担心家中行动不便的妈妈。小卓玛告诉我:“妈妈说她从来没有走出过西藏。妈妈还说北京有很古老的东西,叫我不用担心她,还要我回去告诉她北京到底是个什么样。”来之前小卓玛除了校服,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西藏自治区舞协秘书长洛金老师得知这一情况,掏钱为尼玛卓玛买了崭新的衣服鞋袜。遥远而紧促的行程加上到京后的“醉氧”反应,小卓玛出现了头晕的症状,老师几次问她要不要先去休息,但是内向而倔强的她撅起小嘴摇摇头,默默地跟着队伍一路参观,拍照的时候还会露出娇羞的微笑。

    “加英”是珞巴族特有的最古老的民间曲调,由于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用“加英”这种曲调来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其中歌曲为无伴奏原生态唱法,每句四拍,句末衬以“加金加”一词,在舞蹈表演中男生主要以珞巴族特有的祭祀舞珞巴刀舞为主,女生则以珞巴大圈舞为主。米林县的孩子们表演的《加英·祖国赞》正是用“加英”的曲调来歌颂党和祖国的恩情——“昨天的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加金加’;如今的孩子们衣食无忧、茁壮成长‘加金加’”。虽然他们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却是乐观地歌唱着,舞蹈着。当问到尼玛卓玛除了跳舞还喜欢什么时,小卓玛腼腆中又带有一丝坚定的告诉我:“我就喜欢跳舞!”是啊,因为跳舞,她结识了很多好伙伴;因为跳舞,妈妈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跳舞,她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北京。

美丽的北京 我爱你

田馨

    北京真美啊!一个新疆的小姑娘眨着大大的眼睛说,从刚知道要来北京参加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民族舞蹈交流展演开始,来自新疆的小朋友们就开始为这一天做着准备了,这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个有着金红色头发名叫娜娜的小姑娘,她今年只有7岁,而最大的孩子也只有12岁。孩子们从新疆的吐鲁番、昌吉,从喀什边界的小村子等地方,提前半个多月来到乌鲁木齐参加排练。刚到乌鲁木齐的时候,她们互相都不认识,但通过半个多月一起吃住和排练,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为了这次演出,老师们特意为孩子们做了漂亮的演出服。带队老师说:“这些孩子都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演出,她们非常辛苦,周六日都不休息,还在紧张地排练,为的就是能更好地完成这次民族舞蹈交流展演。”

    8月14日抵达北京做了短暂的休息,第二天孩子们就开始了憧憬很久的夏令营之旅。第一站就是故宫,孩子们跟着导游叔叔到处游玩,认真地听着导游叔叔讲的每一个宫殿的历史,走着走着,周围的游客就开始注意到这些编着很多长辫子,有着高鼻梁、长睫毛、大眼睛的小姑娘们了,一个游客好奇地问她们:“你们是外国人吗?”她们抬起头大声的回答道:“我们是中国人!”大家看着这个可爱的孩子,笑得前仰后合。到了天安门广场,虽然天气非常炎热,但孩子们还是顶着烈日排着长队去看毛主席纪念堂,孩子们不想错过任何一个了解北京的机会。中午吃过午餐,孩子们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科技馆,这里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了,各种新奇的玩意儿看得她们眼花缭乱,一会儿转转这,一会儿看看那,总也玩不够看不够。最后孩子们还游览了“鸟巢”和“水立方”,她们摆着各种姿势,开心地拍照留念,镜头定格了这美好的瞬间,这美好的瞬间也永远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快乐的德宏娃

柯文

    在这次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民族舞蹈交流展演活动中,有一群来自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风平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八九岁,是参加这次展演的队伍中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

    她们个个身材瘦小,皮肤微黑,但各人身穿着傣族鲜艳的民族服装,却十分抢眼。她们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不停地四处张望。从她们的家乡云南德宏到北京,需要先坐一夜的长途汽车到昆明,再坐两天两夜的火车才来到北京。路途的艰辛连大人都有点受不了,可是这些孩子们却没有一个哭鼻子,也没有一个要放弃回家的。这些小女孩生性都很腼腆,问起她们话来都微笑不语,看到别人一直盯着自己也会害羞,带队老师杨永梅说:“这就是傣族女孩的特点,性格像水一样温柔。”可她们一站到舞台上,立刻便活泼起来,眼睛比平时更亮了,自信也满满的,自然愉快的表情出现在她们每一个人脸上,跟平时那娇羞的小姑娘判若两人。这也许就是舞蹈的魅力吧。

    这次她们参展舞蹈的名字叫《快乐德宏娃》,这个舞蹈向大家展现了居住在德宏州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四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风采,表达了她们热爱自己家乡、热爱自己民族的深厚情感。金旺咩,这个9岁的小姑娘,由于身体的缘故,只要一坐汽车她就会吐,一路上吐了很多次,吐完又吃不下一点饭。彩排那天,她由中国舞协的老师陪同去医院检查。带队老师说她参加不了演出了,因为在医院化验、输液等一系列检查与治疗足足折腾了这个孩子7个小时。没想到在演出的那天我竟然看到她穿着演出服装站到了舞台上。带队老师说这个孩子要求一定要参加这次演出,一定要跳这个舞蹈。我问孩子为什么,她说:“我跳舞很开心,我昨天不能来跳舞很难过。”

    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好,是这次活动把她们从千里迢迢的彩云之南带到了古都北京。短短几天,她们就爱上了这里的一切。一个叫项美凤的比较活泼的小女孩说:“北京好,厕所和我们那里的不一样,这里上厕所用的叫马桶,我们那里的不是,洗澡的也不一样。”另一个小女孩插话说:“我也觉得北京很好,要是妈妈能和我一起来就更好了。”当看到孩子们站在北京的舞台上,站在属于她们自己的舞台上欢快地舞蹈时,每一个人,包括她们的老师,都会为他们感到开心、欣慰。

    杨永梅老师几次哽咽着说,真的很感谢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能够让孩子们来到北京,并且给她们这次交流展演的机会。她说:“孩子生病了,是中国舞协的老师带着在医院里跑上跑下、忙里忙外,给我们老师省了很多心,有中国舞协的老师在,我们就放心。有一个女孩在演出的那天过生日,中国舞协的老师知道后悄悄订制了大蛋糕。所有民族的孩子,所有的老师都和我们一起过,我们真的很感激,很开心。对孩子来说,这会是她永生难忘的一场生日宴会。”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