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轻骑兵 草原报喜鸟——记乌审旗乌兰牧骑建队50周年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17    作者: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里曾经是黄种人的祖先古“黄河人”的发祥地,也是电影《鄂尔多斯风暴》展现的“独贵龙”运动的发源地,更是“牧区大寨”乌审召崛起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乌审旗,这片古老神奇的天地,这片富饶美丽的大地,历来被人们称为“歌海舞乡”、“艺术摇篮”。乌审旗乌兰牧骑,就是扎根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开花结果在这里。今年,正是乌审旗乌兰牧骑建队50周年。

    下乡演出 情系牧民

    乌审旗乌兰牧骑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把“来自牧民,服务牧民,扎根基层,面向基层”作为生命之根,生存之本。据不完全统计,建队50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下乡约达6350天,行程达40多万公里,演出达4410场次,观众达231万人次。

    建队开始20年乌兰牧骑还没有一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马车,是他们惟一的代步工具。下乡演出,几乎都是步行完成的。之后的20年虽有了汽车,但路却不好走,下乡演出几乎是在走走停停,坐坐推推的慢节奏中完成的,后10年是车也好了,路也好了,给下乡演出带来了优越条件。乌兰牧骑下乡演出形成了规范管理化方式。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自查,年终有验收。乌审旗乌兰牧骑不仅每年下乡演出指标任务不低于80场次,还要完成临时性接待演出任务不低于30场次,甚至还要参加“三下乡”演出、慰问演出、招商演出、外事演出、回访演出、庆典演出等不计其数的临时性演出。夏秋季节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经常被农牧民请去为交流会、敖包会、那达慕会等许多民间节庆活动演出。可以说乌兰牧骑每天都在演出,甚至有时候每天要演出二、三场。正因为如此,乌兰牧骑不仅受到了全旗父老乡亲的热情欢迎,同时也受到了全旗各界人士的喜爱。一个节庆活动上如果没有了乌兰牧骑的歌声、琴声和舞姿,他们总觉得好像缺了一点什么,少了点什么一样。这就是乌审旗乌兰牧骑在父老乡亲心目中的位置和地位。

    对一个沙海深处的乌兰牧骑而言,下乡演出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有的地方偏僻得连车都进不去,甚至有的地方闭塞得连马都进不去。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队员们往往背着服装,扛着乐器,爬沙、涉水,步行百里,终于把党的声音、时代的强音送到牧民家里,传到牧人心里。有一年夏天,乌兰牧骑去图克苏木演出,遇上了一段沙路,大轿车抛锚在沙里,纹丝不动了。队员们就纷纷下车,前拉后搡,硬是把大轿车推出了两三里。虽然车推出来了,但是队员们却汗流浃背,气喘不止,个个瘫倒在沙地上。这是乌审旗乌兰牧骑下乡途中的常见一幕,也是乌审旗乌兰牧骑下乡演出的真实写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草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畅通了,牧区不再偏僻了;交通方便了,草原不再遥远了。面对新的考验和挑战,有的乌兰牧骑服务宗旨淡漠了,甚至有的乌兰牧骑走出家乡,离开马背,走穴跑场。但是乌审旗乌兰牧骑却始终没有改变初衷,他们在乌审旗委和政府以及宣传文化部门的正确指引下,坚决贯彻《乌兰牧骑工作条例》,坚持发挥乌兰牧骑“四队”作用,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服务基层,服务牧民,用智慧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新时期乌兰牧骑新的传说,成为牧民心中的“文艺报喜鸟”。

    人才宝库 艺术摇篮

    下基层,去牧区,为农牧民献歌送舞,是一个培养人的绝佳途径,也是一个锻炼人的绝好机会。乌审旗乌兰牧骑建队5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素质高的文艺人才,先后向兄弟乌兰牧骑或上级艺术团体输送了90多名优秀人才,其中二级以上职称人员就有28名之多。一直在本队工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队员中也有12人取得了二级职称。这在全区乌兰牧骑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名列前茅的。因此,人们赞美乌审旗乌兰牧骑是“艺术的摇篮,人才的宝库”,甚至有的专家还称其为“乌审旗乌兰牧骑现象”。正因为如此,乌审旗乌兰牧骑不断吸引着有梦想的青年演员。

    敖日格勒,2004年伊克盟艺校毕业后就到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工作,是位非常出色的声乐演员和马头琴手。他在2008年“乌珠穆沁杯”第二届蒙古语歌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08年CCTV青歌赛中荣获民族唱法三等奖。敖日格勒听到乌审旗乌兰牧骑招收队员的消息便前来考试,在这里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斯琴图雅,2005年于德德玛艺校毕业后曾在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供职,同样因为对于草原的热爱,她也加入到乌审旗乌兰牧骑中。

    19岁的查汉希茹对挚爱的艺术非常痴迷,她在新队员中年龄最小,也是最刻苦、最努力、最富有上进心的。她在民族风情歌舞《敖包相会》中担任《弓箭舞》群舞的领舞,跪转舞是《敖包相会》所有舞蹈中难度最大的一段。有一次,查汉希茹在练舞时将膝盖磨破了,上台演出时鲜血染红了洁白的舞裤,疼痛可想而知,但她脸上始终绽放着灿烂的微笑,观众在她的舞姿和微笑中得到美的享受。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会长达·阿拉坦巴干说:“查汉希茹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演员,像她这样肯于吃苦、敢于创新的演员不是很多啊!”这就是乌审旗乌兰牧骑队员精神的生动写照。

    洒下汗水 收获荣誉

    随着乌审草原的腾飞,乌兰牧骑也走进了自己繁荣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据不完全统计,建队50年来,先后创作演出《达拉干巴雅尔》《筷子舞》《炒米飘香》《乳香飘》和《敖包相会》等1000多个剧(节)目,并多次参加全市、全区和全国会演或比赛,荣获市(盟)级以上奖项累计550项,国家级奖150项,国际奖4项。这对于一个小小的旗(县)级艺术表演团体来说,可算得上一个奇迹。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独舞《筷子舞》先后参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举办的世界狂欢节,荣获两项国际奖;自1999年以来,乌审旗乌兰牧骑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区一类乌兰牧骑”,同时跨进了“全区十佳乌兰牧骑”行列。2006年,乌审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敖包文化之乡”。

    1992年,为推动乌兰牧骑建设,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乌兰牧骑艺术节创办,成为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节庆品牌。一直以来,乌审旗乌兰牧骑积极参加艺术节,既展现自己的风采,又借鉴别人的优长。今年,为参演以“保持轻骑特色,展示时代风采”为主题的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乌审旗乌兰牧骑从年初即着手打造新创民族歌舞晚会《玛乃乌兰牧骑》,节目内容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进行了很好的创新,形式上体现了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短小精悍、小型多样”的特色。为展示乌审旗马头琴文化,该队还特别创作了由全体队员演奏的马头琴《相约》。此外,为本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还新创作了歌曲《乌兰牧骑之歌》、歌舞器乐表演《玛乃乌兰牧骑》等节目。在这届的乌兰牧骑艺术节,乌审旗乌兰牧骑荣获金奖,标志着乌审旗乌兰牧骑迈向了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打造民族文化大旗增光添彩。

    乌审旗乌兰牧骑倾心打造的《敖包相会》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受到国家民委的重视。受国家民委委派,乌审旗乌兰牧骑于2009年6月15日至20日赴波黑塞族共和国参加达卡特国际艺术节。乌审旗乌兰牧骑在达卡特国际艺术节上的突出表现深深地感染了评委和欧洲观众。由美国、德国、波黑、西班牙、拉脱维亚5个国家的7名评委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将本届达卡特国际艺术节设立的两个大奖——评委会最高荣誉奖和最佳表演风格奖授予中国代表队。凯旋回国后,乌审旗乌兰牧骑又带着《敖包相会》,先后赴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赞扬。

    乌审旗乌兰牧骑就是这样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就是这样赢得了草原牧民的真心欢迎。乌兰牧骑离不开草原,离不开牧民,草原和牧民也离不开乌兰牧骑。乌审旗乌兰牧骑,用自己的爱心与真诚,用自己的舞韵与歌声,为牧民、为家乡、为草原,献出了美好的青春,献出了奋斗的人生。他们无愧于时代,不辱使命;他们无私奉献,不图回报,是一支不走的队伍,永远扎根在辽阔草原上,是一面不朽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牧民的心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