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电影与发行和院线接轨
http://www.cflac.org.cn    2010-08-03    作者:牛颂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最近,由北京市民委、北京影协、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等主办,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民族团结专题电影展”举行。作为此项电影活动的组织者,笔者带着思考比较集中地看了150部少数民族电影,包括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的30多部和改革开放后的100多部,特别是近几年的新片,对少数民族电影的现状和发展有了一些切身的感悟与认识。

    面对全球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维系和文化安全的保障,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具挑战性。少数民族电影是少数但不是小数,在国产电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回望中国电影史可以看到,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少数民族电影往往是最坚定的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是电影视角民族化和人性化的忠实代表。从这次民族团结专题电影展的效果来看,中国的观众是真正热爱少数民族电影的,但问题是大量优秀的民族题材电影拍摄出来观众看不到,绝大部分进不了影院的大门,也没有找到与观众见面的途径。

    电影产业的形成,要求电影生产机构不只是制作上形成工业生产模式,而是包括电影的开放、融资、发行以及周边产品的营销,少数民族电影在这方面的发展是滞后的。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愿望和条件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的基本模式是找政府或个人投资,拍摄以低成本制作为主。还有些情况值得注意,有些影片当地政府出资后,要求必须叫什么名,必须反映当地,造成地域性的限制;还有的电影制作者艺术准备不足,以少量资金上马,边拍边筹资金,影响了影片的艺术质量。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称之为“电影割据”的情况,比如有的民族地区现在每年生产二三十部电影,自己拍了自己看,完全母语不带字幕;有些不是民族地区生产的,也不同发行打交道,没有很好地借助发行、院线的力量推广影片。

    面对这些现实的困境,笔者主张既要扶持少数民族电影走向市场,也要争取政府的补贴。在争取政府补贴的同时,也要搭建平台,组织发行方、院线方一起为民族电影在投拍前论证、找准市场定位,避免地域性制约和艺术水平上的缺陷。还要发挥民族文化工作系统的作用,抓好民族题材电影剧本水平的提高。论证少数民族电影院线的建立,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与影院洽谈合作,希望以专题电影展的方式,帮助一些优秀电影作长线回收成本的尝试。要在各方努力下加大公益展映的力度,结合面向社会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优秀的民族电影与更多的观众见面,满足有需求但不能从电影院线看到电影的观众的愿望,并通过长期的努力,培育扩大少数民族电影的观众群,在娱乐性观赏已经过度的情况下,推崇经典性观赏,这也是在培育电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