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容淡化
http://www.cflac.org.cn     2010-08-03     作者:彭利铭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笔者曾经在《书法艺术不会在我们的手中终结》一文中说到,书法将在探索中延续,也举例说明书法不会在我们的手中终结。中国书法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其实同道们的目的和追求始终是一致的、明确的。最基本的是中国书法不能脱离汉字而独立存在和发展。近来出现的种种“汉字淡化论”,对汉字一会儿要这么改,一会儿要那么改;一会儿这个字不行,一会儿那个字不对。面对这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我们不仅要正名,更要拨乱。

    这里笔者当然不是说汉字不能有半点改动,但汉字真的不能说改就改、说变就变。否则,真的要给社会带来许多的烦恼和不便。几个月前,有关部门只是试图对44个汉字进行微调,结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为什么呢?不是说不能改,而是说改得值不值?44个汉字的改革会造成多么大的社会损失呢?所有的电脑文字、打印设备、书籍乃至于每个人脑中的写字习惯,都需要改变,就此一条,绝非是44个汉字能承担得了的。这一切,明确说明汉字和人们的生存休戚与共,关系到历史链条和文化稳定,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人已开始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汉字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就此而论,承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汉语是不会消亡的。如今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都能遇上会汉语的人与你交流,走在哪国的路上都能碰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让你感到格外亲切。可以说,汉字与世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据报道,像我国的中英文对照指示牌一样,现如今走到欧洲哪个国家的机场和繁华商业区、旅游景点,都有汉字指示标志。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就日本而言,上百万赴日的中国游客,加之上百万日本人来中国观光,使得日本人找到了国际商机,据说,日本到处充满“汉语热”。日本人的名字,普遍使用的是汉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有深刻的汉文化内涵,又都包含着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和祝福。在日本社会生活中,一向是大量地普遍地使用汉字,处处可见汉字,据说能达到70%,且其意思大多和中国的汉字是一样的。在日本大小书店的中国语教材和音像制品日益增多;电视台开设汉语讲座;8000万部手机可以传输汉字信息。现在有超过千所日本中小学开设中文课。

    前不久有位律师提出那些所有的“女”字旁汉字,基本都是歧视妇女的。这首先很片面,有例可证,如:“娘”字,女字旁加善良叫娘,繁体的“娘”是女字旁加襄(帮助),多好多深的涵义!再如:“好”字,女子在一起组合才合宜、妥当、友爱、和睦,这才叫“好”。又如:“娃”字,小孩子不论男女都叫娃,那可是世界的未来……接该律师的思维逻辑发展下去,说不定哪一天,可能又会提出一套“歧视人心”甚或是“歧视动物”、“歧视衣服”的理论来,汉字岂不又要改了。笔者看来,就算个别汉字中果真有歧视的成分,也应该从正面去理解。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尸”、“衣”旁的字,有寓意不好的字,那也要改或废除吗?

    近年来还有一种危险信号,就是汉英混杂越来越严重,而那些天天喊着“规范”汉字的人却无动于衷。人们看到,到处是:VIP、CBD、GDP、CPI、WTO、IPO、QDII、QFII等等,英汉混杂、非英非汉,把汉字搞模糊了。特别是有些主流传媒,把汉英混杂当成一种时尚,动不动就举起话筒整两个英文单词出来卖弄,从不考虑影响和后果,实在让人费解担忧。据《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尽管英法语言都采用拼音文字,相互混杂,局外人难以分辨,但法国政府仍然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采取各种措施,甚至领导人身体力行垂范社会等措施,竭力把英语渗入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对于社会公众已经认可的词汇,通过每年的词典编纂把它分阶段纳入表达体系。这也提醒我们,中国规范使用汉字和规范使用外来语词汇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在所难免,对于有益的语言表现形式,也不会“拒之门外”,但不能原样照搬。只要这些文字形式,其内涵如果经过汉化翻译,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就可以将其吸收和融化,成为汉语的有机成分。现实中不乏成功的事例。如:音译的巧克力、可口可乐等;再如:computer,中国人既不直接用英语,也不用音译“肯普特”,而采用了意译“电脑”,即“电子大脑”,生动易懂;laser,译为“激光”,展现了汉字的科学特性。当电脑出现后,不少人担心方块字将被拼音字母取代,汉语要消亡了。但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汉语输入法,输入速度高于英、法等西方语言。汉字又一次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汉语是凝聚所有中华子孙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保卫汉语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点不容置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