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曲艺家情系海岛官兵——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贵田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20     作者:尹帆淼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合肥分赛区比赛近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贵田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常贵田出身于曲艺世家,从小受父辈影响对相声表演产生浓厚的兴趣。1958年,16岁的常贵田进入海政文工团,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深入基层为海军官兵服务,在建军83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专访。“部队是个大学校,要求严格,对自己从事艺术也是有利的”。常贵田感言,当时海军的有关部门认为曲艺应该发展,部队需要曲艺,于是部队文工团招兵买马,成立了曲艺队。“我就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进入了部队。”

    “我的第一部作品是《喇叭声声》。”其实,《喇叭声声》不是常贵田第一部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他第一部见诸于社会,并被社会所认可、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在这个段子的基础上,我尝到了创作的甜头。”1962年,常贵田到西藏去慰问高原的部队。进青藏公路,出康藏公路,在10个月的时间里,至少有4个半月在汽车里度过。那时天气非常寒冷,条件又艰苦,有时为了不使汽车熄火,司机就扯下自己大衣中的棉花塞入油箱。正是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与汽车司机的接触和熟悉,才使他塑造出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好司机形象。

    常贵田和他四叔常宝华共同创作表演的相声《帽子工厂》,充分发挥了曲艺这种文艺形式“匕首”和“投枪”的作用,成为揭批“四人帮”的曲艺代表作品,也成为“二常”相声的代表作。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产生了巨大反响,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个作品的创作是常贵田历经苦难后的成果。在1964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常贵田获得了优秀奖,其后,他随部队赴越南,参加了抗美援越的战争,并在那里立功受奖。回国时,常贵田却赶上“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父亲常宝堃被说成“假烈士”,墓也被砸毁。四叔常宝华属于“批斗对象”,“帽子拿在手中”。常贵田本人也被定为“帮促对象”。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文艺界万马齐喑,曲艺界也是演员荒废、青黄不接。打倒“四人帮”以后,万众欢腾,文艺得到了解放,常贵田回到部队。“被压抑多年的革命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更主要的是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去针砭时弊。于是,就创作了《帽子工厂》。”常贵田说。

    《帽子工厂》的首演是在海军召开的揭批“四人帮”的大会上。在工人体育馆召开的大会之后,一段相声的压轴表演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简短的“破题”之后,观众便都立刻理解了“帽子工厂”的含义。表演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现场的掌声使表演足足延长了4分钟。常贵田说,“我们都是‘帽子’的受害者。”虽然这个段子有它的时效性,但艺术上是成功的,它使观众在开怀的笑声中发泄了对“四人帮”的恨,得到了观众很好的呼应,获得了观众的肯定。

    谈到在部队演出的故事,常贵田滔滔不绝。“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哪里有解放军,哪里就有文工团;哪里有文工团,哪里就有常贵田。”他笑言道,“在山洞里演过,在湖边演过,在任何想得到的地方都演过。”常贵田回忆说,他曾到一个小岛上进行春节慰问演出——那个小岛上只有一个战士。“我们给他演出,他还要招待我们。他就一边听相声,一边钓螃蟹。螃蟹钓上来,在海水里一涮,就扔到开水里煮。”常贵田至今还记得这个细节和当时那个战士的名字。“螃蟹的味道真鲜。”他感慨地说,“慰问蔡德勇,才知道天下螃蟹鲜。”

    常贵田为秦皇岛一个守卫泵站的战士和他的妻子说过相声;为炊事班的三五个战士说过相声;1985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时,为把温暖送到“猫耳洞”,他通过电话,一个节目接着一个节目地给战士演出……“为一两个战士说相声,这是从人数上来讲。还有没有为躺着的战士说?有没有为看不见的战士说?”常贵田回忆说,1964年在海南岛慰问一个伤病员时,相声说到一半就被人制止住了。原来这位“听众”在开山时耳朵被震聋,丧失了听力。“那就变个戏法吧。”于是,相声演出变成了魔术表演……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就像常贵田说的,“不管人数多少,不管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有观众需要相声,就会有演出。敬业精神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

    作为一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在祖国各地接连不断的演出中,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各方面的变化。“这为演员提供了更好的演出条件。”常贵田介绍说,到全国各地演出,以前坐得最多的是卡车,到天津赶场就是了不得的事。唐山大地震之后去慰问演出,卡车要连夜行驶,而住的则是帐篷。在洞头岛演出时,居住的小仓库的面积只比一张沙发稍大一点。而现在的演出,乘飞机、火车,都非常便捷。住在宾馆套间里,洗浴室比当年住的房子还大。新中国成立60年来,祖国各个方面的变化,在演出中就能体会得到。

    他取出两张照片,生动地说明了交通的变化和发展。1963年和1998年,同样是抗洪慰问演出,两次的经历却迥然不同。1963年从天津到北大港演出,坐了8个小时的船。而1998年抗洪救灾的演出,一天之内就要在武汉和九江两个城市间穿行往返。看到日程安排时,常贵田还感到非常奇怪。九江演出后乘直升机直抵武汉,这件小事上所反映的交通方式的变化和成就让他感慨万千。

    “就相声本身来讲,其发展的过程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相声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在党和国家、人民的需要下,也是螺旋式地上升”,常贵田说,解放初期,侯宝林、常宝堃等老一辈人做了很大努力,并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使相声改革跟上社会需求,进入了一个新的飞跃和发展时期。“经过相声艺人和有识之士的努力,相声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

    今天,人们的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可供选择的节目也更多。这为相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常贵田说,由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曲艺如何创新,如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要求,是必须思考的问题。相声的创新势在必行。他认为,现在社会的宽松度大了,相声作为讽刺的艺术,要继续针砭时弊和陋习。同时他也希望广大观众用宽容的态度接受讽刺,接受相声。“祖国越来越强大,文化市场越来越繁荣,给群众带来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家的努力,相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