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广东东莞)龙舟文化节中国龙舟文化论坛发言摘要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16     作者:     来源:

挖掘龙舟精神内涵 弘扬传统端午文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主办的
第二届中国(广东东莞)龙舟文化节中国龙舟文化论坛发言摘要

    端午节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为发掘龙舟民俗文化、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中国民协、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文联等单位于6月25日联合在东莞市中堂镇举办中国龙舟文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龙舟文化研究者和龙舟队领队相聚一堂,围绕龙舟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本版摘登部分发言,以促进社会各界对端午文化的关注。——编者

龙舟文化与企业文化

陈丹(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是当前民俗学研究的实用课题。龙舟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作为一个推动岭南节庆传统文化与珠江三角洲现代企业文化协调发展的例证,需要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龙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龙舟文化的精髓是:团结奋斗,力争上游。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对内和谐,对外竞争。两种文化的社会作用是互补的。诞生于农耕社会的龙舟文化需要在工业社会中寻找新的支撑点。

    在未来的城乡格局中,以村、镇为单位的龙舟竞渡活动,将来的规模势必越来越小,再不改革绝对难以坚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需要在民间寻找与之相适应的传统上层建筑。在龙舟节活动现场,我们看到不少外省民工冒着高温观战。很明显,他们同样乐意参战。从这个场景可以体会到,龙舟文化能够充当企业文化的传承载体。

    开发企业龙舟队比赛,实现龙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龙舟节将展现新的面貌。所以,我充满信心地期待:明年或者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参与和支持龙舟节的各种活动,将为中国龙舟节开创新的局面。

端午龙舟节的国际视野

叶春生(广东省民协顾问、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民俗学家)

    中国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由于地理环境的实际与历史文化的变迁,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而龙舟文化活动也表现出风情各异的形态。

    划龙舟流传至今,从健身强体演变为竞技娱乐。龙舟竞技内容多姿多彩,以致发展为国际性的竞赛项目,成为端午节标志性的民俗事象。我国56个民族,有龙舟习俗的多达30多个,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

    韩国的端午祭是从山神祭发展而来的,原为新罗时代江陵一带农村祈祝丰收的庆典,并非全国性的节日。他们不划龙舟,也不吃粽子,最重头的节目是祭拜山神,打造车轮饼,用菖蒲水洗头,观看官奴假面剧,以及江陵农乐的各项活动。

    韩国的“山神祭”虽然不是起源于端午,但后来在节日归一化的过程中,明显受到中国端午节的影响,而改用了“端午祭”的名称。中国少数民族的端午风俗中,也有许多与“山神祭”相关。

    越南的端午节更为盛行,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大传统节日,人们云集江边看龙舟赛,夺标者奖予大猪头、烤鸭、烤鸡等。

    此外,泰国、缅甸、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特别是这些国家的华人社区,都有端午划龙舟、吃粽子、采草药、祛疫病的风俗。新加坡端午节那天要举行全国龙舟大赛。

    欧美的华人社区,由于受到华裔带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地,也曾有过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事象。

    在国际化环境中如何保护本土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时既能保存其传统特色,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它的文化品位,正是我们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堂龙舟景民俗文化的思考

张波(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文广中心副主任)

    举办龙舟景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要让老百姓有充分感受和参与的机会,并通过每个环节和过程的娱乐营造于潜移默化中融入对节日的记忆、认同和审美享受。因此,在举办活动过程中,要凸显节日民俗内容,尽可能回归民俗活动的审美原生态,这样群众就会有强烈的认同感。除此之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尽可能把龙舟文化形态植根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使传统文化得到普遍认同和弘扬。

    中堂镇拥有丰富的龙舟景历史文化资源,在发展方向上应重点在龙舟文化产业上做文章,努力发展一个具有水乡特色和传统文脉的文化产业。一是进一步整合扩展龙舟文化节资源,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让民俗文化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二是做大做强龙舟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和扩大龙舟景民俗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办好龙舟文化节,包括经常举办全国性龙舟赛事,以此助推龙舟文化产业发展。围绕龙舟特色文化至少制定十年文化产业规划,使中堂成为文化特色浓郁、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汇聚的文化名镇。

    现在,中堂镇已成为“广东省龙舟文化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堂龙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堂龙舟景也被广东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宝贵的龙舟文化资源,已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新的企望,成为维系宗亲、睦邻友好的和谐载体,成为一种勇往直前、拼搏向上的力量,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象征。

当代如何过端午节

张劲松(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

    我国传统端午节已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已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足见我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个节日十分重视。近些年来随着端午节传统习俗的逐步恢复,学者开始谈议如何过好当代的端午节,我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建议。

    我认为历史上端午节是因为注入了纪念屈原的节魂,才使本为巫术性的地域节日变为国家大节,且生命力日益强盛。屈原的诗魂、高尚的人格魅力,都来自他超越个人功利的对利国利民理想的追求与坚守。屈原精神核心的理想主义品格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我认为,当代过端午节,除了继承多种有益人民身心健康的古老习俗,最重要的是高扬纪念屈原、学习屈原、追求当代共同理想的旗帜。

    具体说来,首先是要继承纪念屈原的良风美俗。例如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汩罗江畔端午节的几乎所有习俗,都已从原生习俗转型为纪念屈原或与纪念屈原相联系,成为我们今日弘扬屈原理想主义精神的基石,政府部门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而应该加以强有力的保护、传承、传播和推广。

    学习屈原,引导国人坚守当代共同理想的任务更为重要。各行各业都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水上狂欢节——广东龙舟文化大张扬

曾应枫(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广州市民协主席)

    “龙船景”是广州地区端午期间举办的一种岁时民间风俗,是龙船的大集会。每年约定俗成的这一天,在本村举行的龙船景,就是这个村子的最大盛事。

    龙舟节那些天,是民众的大交流、大聚会、大展示的日子。村民之间、氏族族群之间、村落之间,互相贺喜庆贺,互相比试财富,显示氏族的生猛、村民的水上技艺,造就龙舟水上狂欢的大环境。

    龙舟节中,龙船景是斗靓,还有斗威的,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龙舟竞赛,俗称“斗标”或“夺锦”。这也是村落、宗族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数十条龙船的大聚会,斗靓斗威斗生猛,一条条龙船争先恐后。夺锦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交流,需要团结和拼搏。

    端午龙舟节为了显示村落文化的生猛,显示对龙崇拜的虔诚,广府水乡民众形成了从“起龙”、“祭龙”到“藏龙”的一整套约定俗成的仪式和程序,目的在于展现村落的生生不息,用民众的话说,是“越来越旺”。

    既然是节日,而且是狂欢节,民众的消费是不计成本的。吃的方面有龙船饭、龙船饼、五月粽、烧猪等;装饰与喜庆的鞭炮更是一笔不菲的花销。因此,一个民间的水上狂欢节打造得好,是可以拉动消费的。难怪村民都说,龙舟节比过年还要热闹,过年是自家人过,而龙舟节是全村人一起过,是大家的节日,消费当然要大得多。

贵州台江施洞“独木龙舟”风采

张少华(贵州省台江县文联主席)

    在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地区,有巴拉河、清水江两条主要的河流,在这两条河流的沿岸,居住有百余个苗族村寨,每一个苗寨中,基本上均置有一至多条龙舟(多条是按姓氏家族来制置)。每一条龙舟,都建有龙船棚放置保护。这些龙舟,称为“独木龙舟”,是贵州乃至全国所独有的。

    这里每年举行的划龙舟活动,事实上是一种重大的祭祀祈雨活动。这是因为,从划龙舟的形式看,参加划龙舟的人员,人人均倒背蓑衣(现在是头戴马尾斗笠),以表向天示威。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人们所处的环境条件艰苦,经常出现干旱无雨的情况。所以,在过去长久的年代里,当地的苗族群众皆因天旱无雨插秧而发愁。因而,人们才举行划龙舟活动以祈雨。只要遇到灾旱年,人们都要等待龙舟节划龙舟下雨后才插秧,即“等龙船雨”。

    施洞地区的划龙舟活动,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这个划龙舟活动仅限于清水江边的平兆苗寨进行)和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大端午)进行。活动过程主要有拉龙舟下水、吃龙肉(过节)、龙船下水“祭嘎哈”(祭吉祥神)、接龙、们勇(祭拜当地的龙神)、赛龙、选鼓头等程序。节日中除了以上程序外,还开展赛马、斗鸟、刺绣服饰交易等活动。

湖北龙舟文化的遗存

鄢维新(湖北省民协副主席)

    湖北有较为丰富的龙舟文化形态的遗存,主要表现为四种:

    一、赛龙舟:湖北龙舟文化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早期应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受楚文化的浸润,赛龙舟的主旨已从祭龙被置换为纪念屈原。二、神舟会:黄石西塞山“神舟会”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众自发自愿组织参加,以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主题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神舟会需要一个月筹备,大端午后送神舟下水(长江),以求带走瘟疫。三、旱龙舟:主要存在于鄂州泽林镇一带,一年制作一次,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开始扎制龙舟的形体,再经过开光、打醮后,龙舟成为“神舟”,接着踩街祭游,最后被拿到河边焚化。人们在祈福的同时祭奠屈原。四、穿花龙舟:湖北鄂州梁子湖的渔民祭奠屈原,比较独特,采用双龙配凤舟(珠舟)的形式,是非竞渡型的龙舟表演,在娱神的同时娱人,达到人神共娱的效果。

    江汉平原以东为古代越人居住地。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越人崇龙、祭龙,故其地有赛龙舟习俗。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为长江流域强势文化,后经历代统治者忠君爱国意识的灌输,端午赛龙舟以纪念屈原之说,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解说。即使江苏一带端午纪念伍子胥,其实也是楚文化浸润吴越文化的结果。黄石西赛山“神舟会”疑是三国以后吴文化(包括赣文化)西进的结果。穿花龙舟基本完成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体现了人本意识的觉醒。

    端午龙舟竞渡虽被解说为纪念屈原,但其为龙首开光、点睛及竞渡习俗均被保留。这是典型的古越族人的遗留。这说明土著文化不可能被外来强势文化全部取代或覆盖,强势文化容纳土著文化的前提是深层意识的共鸣。

龙舟礼节的过去与现在

潘剑明(广州市民协副主席)

    一切都先由拖船讲起。以前起龙船要四五点就起床,目的是为了不让女人见到,而现在已建有龙船坞,不再藏龙船。负责神斗位的人是很神圣和负责任的,早上天未亮就到村里所有的神庙上香拜神,船上神斗上的香是不能熄灭的;龙船经过的桥,桥面上不能站人,尤其是女人,不能通车;以炮竹的多少来论船上的财富,等等。现在已经不再采用这样的方式,因为这会阻碍龙船的发展。

    龙船用了机船拖,更安全、活动范围更大。以前经常会因龙船生事,现在成了友好交流的工具;以前有几多人下船就要有几多人回船,现在有了手机也变了;以前散龙标都很隆重,而现在很多村散龙标都消失了,只有现珠村保存完整。认船不认人的规则要改,以前以宗族为整体拥有龙舟,现在可多姓共有。

    由于这次参加了东莞艳龙比赛,恢复了乌龙公清朝时候的龙船装束制式,并获得了很多媒体的争相采访报道,现已决定将奖金全部用作恢复其他龙船装束。送迎龙船头也恢复乌龙公特有的吹乐迎送龙船头。民俗虽然有些变异了,但却正因为这种变异,民俗保存了自己。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